《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第 8 页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具有鲜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倾向,推动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局面。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性贡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学费低廉、开门招生的教育家。而今“全民教育”思想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二者产生了误解,无法正确的看待这两种思潮,其实他们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方法上是有区别的。【关键词】:孔子、有教无
2、类、全民教育、对象、区别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棚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人才需求加大,不仅带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对象的扩大。高等教育也进入后大众化时代,并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全民教育”这个新概念。然而许多学者却常常把“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相提并论。虽然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更好的理解、实施“全民教育”,探讨“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就变得十分必要。一、孔子思想简介孔子(前551前479),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
3、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一生勤奋好学,一生最大的抱负就是希望能够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所以他在鲁国为官和周游列国期间,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进行讲学。孔子在讲学的过程中,收集并整理了诗、书、礼、乐等杰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
4、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很大。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具体阐释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不同的说法。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皇侃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从何晏、皇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认为,人性皆
5、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为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中谠“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就是教育、教化;孔子的“有”、“无”指: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可见,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也就是说,孔子收授弟子的标准不在于求教者的先天条件,而是看他是否有端正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孔子让自己提出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
6、育对象局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概括起来就是:第一,不分行业和出身,打破奴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第二,不分地区和族类,促进各名族的文化交流。第三,不择对象,广收弟子,造就了一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才。三、有教无类思想的局限性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孔子以前,教育基本上被世袭贵族阶级垄断,而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正是对于世袭政治制度的挑战,具有划时代意义。教育向全社会开放是政治向全社会开放的第一步。但是,虽然有教无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然说是“有教无类”,为何孔子几千弟子全是男的,而把女子拒之于千里之外,这似乎让人疑惑不解。难道孔子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孔子也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对女子教育权利的剥夺,反映了孔子认识的局限性。恐怕孔子在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思想上,还有所保留。再者,对孔子的“有教无类”,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在主张“全民教育”,其实不然,孔子并非主张“全民教育”,他只是对求学者来者不拒。“民主教育”不等于“全民教育”,前者是针对大多数而言,而后者是每一个人。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全民教育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经济文化发达了,要实现全民教育同样很困难,但我们可以作为一种
8、理想去追求,“全民教育”也是“必要的乌托邦”。我们在充分肯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同时,还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孔门众多的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奴隶或是奴隶出身的。这说明他的“教”是有鲜明的阶级限制的。第二,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我们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圣人”也得要吃饭,不能饿着肚子去讲学;另一方面也要看得到,初次拜见就需要十条干肉,数量不少。这说明他的“教”是有一定的财产限制的。第三,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主张不同,就没有相互商议的余地。这句话反映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在政治思想上和他保持一致,在行动上不得越轨。这就说明他的“教”是有
9、严格的宗派限制的。四、实施有教无类的目的以及教学方法1、有教无类产生的政治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从政。春秋末年,正值多事之秋,私学的兴起也是阶级斗争发展的需要。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各自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利用私学这块阵地为自已制造舆论,培养人才。孔子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有教无类”,“杂”收门徒,正是为了扩大他的宣传影响.为奴隶主阶级争夺“士”。由此可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政治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是为新兴的社会力量找到政治地位和保障。只不过是在客观上冲破了等级限制,扩大了教育面,实现了文化下移于民间的时代潮流,顺应了教育本身发展的趋势。2、配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肥沃的土地,只有
10、因地制宜,才能生长出好的庄稼。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使其学生不分老少、不分贵贱、不分国度,情况千差万别。这样的情形,要进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只得对其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五、全民教育与有教无类的区别首先,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全民教育主张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显然全民教育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的总
11、合。而“有教无类”限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和教育阶级性的要求,虽然极力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但仍把女人和社会底层的奴隶排斥在外,这不能不说是孔子这一教育主张的一大缺憾。所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有类”,是有条件的,而全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民”,是无条件的。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全民和“有教无类”的要求也有明显不同。全民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全民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在办学实践上主要是个别教学方法的运用,相对于当今的全民教育而言明显有方法单一、机械的缺陷第三,从教育目的来看,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治国处世之术的“士”和“君子”。论最后,从教育内容来看,全民教育思想作为代表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越来越与终身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方面体现出无所不包的广度。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服务于其培养统治阶级治世之才的教育目的,其教育内容也受到很大限制。“有教无类”的深远影响,我们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看见它存在的局限性,更好地了解全民教育与有教无类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