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26926(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26926(8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26926-第 7 页古代文学常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明、清两朝的官名,又称“庶常”,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B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C大学士从明代始担任宰辅之官,官阶为五品,其职务是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D敕书指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奉有敕书的人可以便宜行事。【答案】B本题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涉及官职(授官的词有“拜、除、封、授、辟”,罢官的词有罢、黜、夺、免、废;升官的词有升、迁、拔、擢、陟;贬官的词有贬、谪、左迁;调动官职的词有改、迁、转、徙、出等)礼制等
2、。A项,“庶吉士”,由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人当中有潜质者担当,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A正确。B项,“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人在父母去世后,一般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交往、娱乐等,三年期满,除去丧服。故该项中说“服阕,指服丧期间”错误。C项,“大学士”,官名。唐中宗景龙二年,置修文馆大学士。此大学士之始,然不常设。宋初沿袭唐的制度,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明代始专以殿阁大学士为宰辅之官,然官阶仅五品,其职务是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故该项解说正确。D项,“敕书”,即敕命、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故该项解说正确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并通过殿试的读书人。宋代科举有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第一名分别称作会元、解元和状元。B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母亲死去,无论此人担任何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他就必须离职并回到祖籍守孝,这种行为被称为“丁母忧”。C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即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其出仕。D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皇帝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生母(先帝皇后)在则以生母为皇太后,生母已经去世的,则以先帝皇后(继任皇后)为皇太后。 【答案】A本题考察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四个选项主要涉及
4、古代的科举制度、丁忧制度、人物称谓等知识。A项,“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第一名分别称为会元、解元和状元”错误,州试、省试和殿试的第一名应分别称作解元、省元和状元。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征辟制。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长官(多为郡守、国相)在他们各自管辖的地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能、有见识的官员任命为所在州郡的“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品”就是等第
5、,分为九等,主要依据士人的家世资历和德才来评定。3科举制。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6、,统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专门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 B陛下,原指站在帝王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化为对帝王的尊称。C公,爵位的一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7、。“朔日”又被称为“晦日”。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四个选项主要考查了古代的军队称谓、人物称谓、爵位制度和历法的相关知识。D项,“朔日又被称为晦日”错误,“朔日”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日”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C玺即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8、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春秋是编年体史书。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是古时中央官署名称,职责是掌管营造工程、征收赋税、审定法律等事务。B服除指守丧期满。守丧制度是儒家“孝道”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尽哀”。C大计是古时考核官吏的制度,三年举行一次,如“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D铨叙是旧时考核官吏的制度,指有关部门按资历和政绩核定官员的等级和升贬。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征收赋税”是户部的职责/“审定法律”是刑部的
9、职责。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涉及古代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B项姻亲“与
10、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1、”。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对“有司”的注解为: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1. 字,古代男子成人不变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2.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成为印。3. 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陈情表、出师表。4. 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5. 荫,封建时代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子孙循例受封、得官的门荫制度
12、。6. 年号,始自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年号,如咸平、康熙等7. 纪,是古代一种记年代的方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纪,二纪一般指二十四年。8. 上元节,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9.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和践祚等等10.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即为殿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11. 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仆射,中国魏晋南北朝
13、至宋尚书省的长官12. 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13. 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嫁。14. 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15. 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并须离职,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不可以强召丁忧的人为官(特殊原因国家强召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16. 受禅,是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源于上古时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
14、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17. 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礼记曲礼18.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19. 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棘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20.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21. 太常,官职名,是朝廷中专掌祭祀礼乐的官员,后代也称太常寺卿。22. 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追加给的带有褒贬意
15、义的称号23. 上谒,指求见辈分或地位高的人。24. 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还有致仕等等。25. 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的父母就合称“考妣”。26. 庠序,指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27. 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28. 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给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29. 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上形成的凸
16、起的文字或图案。(凹陷的为阴文)30. 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31. 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务官,重要性减少。32. 累迁,也可以说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33. 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34. 出、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不是官员调离任职之地)。35. 大理寺,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处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36. 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37.
17、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朝御史同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38. 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39. 闾阎,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40.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
18、司徒。41. 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42. 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43. 遗民,有在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44. 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45.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的时间短暂,故称“顿首”。46. 入直,亦作“入值”。谓官员入宫值班供职。47. 三尺法,指
19、法律。古代以三尺竹简书法律,故称。48. 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49. 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50. 年号,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如贞观、洪武、康熙等等。51.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52. 磔裂,是古代一种酷刑,指车裂处死,行刑的方式是把肢体裂开,后来也指凌迟处死。53. 刺史,是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54. 缗钱,是指把一千文钱串在一起的成串铜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55. 州仓,储存粮食的仓库,其支付职能有四项:兵饷、官禄、平准、赈贷。56.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57. 丁艰(丁忧),遭遇父母亲的丧事。丁内艰,是指遭遇母亲丧事;丁外艰,是指遭遇父亲丧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