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探究(7页).doc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探究(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探究(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探究-第 7 页40.一“网”情深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探究【内容摘要】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写得痛苦。如何打破学生厌倦作文的心理定势,还教师以轻松,还作文以应有的尊严?本文旨在从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出发,对“症”下“药”,力图利用网络,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作文素材积累;激活作文课堂,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搭建写作平台 ,提供自由表达空间;关注动态生成,培养正确价值观念。让作文教学在与网络的联姻中寻求到突破口,为作文教学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局面。【关键词】网络 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 写作欲望时下,中学校园里流传着
2、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如果说鲁迅的文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晦涩难懂,文言文是因为小学跟初中衔接上跨度太大而显得捉襟见肘,那么学生为何害怕写作文呢?所谓作文,简单地说,就是写文章。它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按理说,学生从小与人说话与人交流,十几年的语言训练积累足够让他们有能力写一篇个性迥异的600字左右的当堂作文。但事实如何呢?一、“套”声依旧之“痛”用套话写作文可谓“源远流长”,上溯科举时代“八股文”的写作,便是在“套”上下足了功夫,非得“套”出“新花样”来不可。这在传统作文中,自然得到了一脉相承,要做到主题突
3、出,爱憎分明,立意高远,自然离不开大话、套话。于是,套话成了作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不仅不以为非,而且倍加珍惜。走进新课程,作文教学开始注重生命的真实表达和思想的自由交流,给习作带来了一派生机,“套话”理应销声匿迹。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作文中少创新,少个性,少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多的是看似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实则是人云亦云的套话,很多都是思维简单化模式化的泛写作套路。关注平常作文教学,问题逐渐浮出水面。1、作文无话可写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依照“教师引导破题,学生封闭写作,教师审阅评改”的模式进行,即课前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后明确作文要求。
4、然后我们常常会发现:尽管教师把写作知识和要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但是学生仍然对着作文纸一筹莫展。迫于中考作文60分的压力,对于平常的作文练笔,学生尽管觉得困难,但是在课堂上他们还是会搜肠刮肚地经营可写的内容。最后,教师逐本批阅学生习作,不辞辛苦地在每篇习作后写上几句总评,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再发还学生。而学生却并不大买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的账。然后又是一轮写作改作,如此循环往复。不难看出,学生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无话可写”,也“写不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看来,传
5、统的作文教学思路、方法,对拓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2、作文无兴致去写承上所言,传统的作文教学在教师对学生作出课堂作文指导后,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纸质上封闭写作,写好后要不直接交给教师,情况好一点的,要不就同桌互改一下。写作后“读者”的严重缺失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我们都知道:写作应该是一个“四体”、“三过程”构成的动态系统。写作过程应该是由“物”(外部世界)到“意”(作者的认识),又由“意”到“言”(认识的言语表达)的复杂转化过程,经历感知、构思、表达和传播这四个阶段。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传播仅限于教师或极个别同学,很多时候教师成了唯一的读者。而每位教师因着多方面的原因,在批改
6、的过程中不可能精批细改,除了给个干巴巴的分数外,给的或许是无关痛痒的评语。即便有几个面批的,但也因着交流是一对一的,难以激起学生很大的修改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便少了表达欲望。而这,将成为个体写作的致命伤。3、“套”话连篇成为习惯无话可写,无兴致去写,但又不能不写。那么怎么办呢?瞎编胡套,形式上的色彩斑斓个性纷呈的表象下,骨子里却是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这样鹦鹉学舌、照猫画虎地用套话表达,又怎能讲述真思想,诉说真性情?如果套话成为习惯,学生荒于观察,疏于体验,懒于思考,又有什么不可能?长此以往,危害将远远超出作文的范畴,它还危及新生一代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乃至影响到一个民族、国家的素质和创
7、造活力。而作为教师层面呢?二、“欲语还休”之“苦”学生愁写,教师愁教也愁改。学生写作完毕后,教师的办公桌上便堆起作文大山,教师眼见着心烦,便只得疲于批改。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星期。下周作文课之前发还给学生,由于反馈不及时,对大部分缺乏修改意识和修改习惯的学生来说,写作行为已经终结,修改欲望便难以产生。而没有修改过程,也就缺失了进一步与生活、自我和他人交流的机会,使原本应该与写作成品进行深度对话的作者缺位,从而失去了在修改或重写文章的行为中习得各种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无奈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1、作文训练呆板陈旧,墨守成规写作是一种
8、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作者对文字、材料、篇章段落进行个性化的组合。它要求学生必须有感而发,有事而写,有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所以,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呆板,僵化沉寂。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文教学,无具体计划和目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置虽为单元学习添翼,但写作训练依然跟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七年级一个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课文后便让学生以景物描写对象,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寓意。
9、此种习作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仅是为了配合阅读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很难达到训练的要求,更别提形成能力了。 2、作文指导急功近利,饮水断源因为写作教学的无序,所以很多教师习惯把提供某种表达方式作为作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往往为应对中考,对学生更多的进行文字表达技巧甚至是写作范式上的指导,把全套本领、对作文的要求全方位下放,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却不理会学生头脑中是否有观点、有思想、有情感、有信息材料可供来表达。这种杀鸡取卵,饮水断源的写作表达,由于没有写作主体内心真正的体验与需要,表达也便是伪表达。写作,对学生来说也就失去了心灵的意义和生命的
10、价值。更有甚者,是教师不懂作文教作文。作为教师本身,长期以来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旱鸭子”式“游泳教练”,有的老师教作文十几年,自己从来不曾动笔写过什么。轮到自己写作时,恐怕也会笔头生涩,无从落笔了。自己“昏昏”,何谈“昭昭”?学生痛苦,教师疲惫,但路依然得走。迫于中考压力,生不得不写,师不得不教,双方在作文中身心俱疲。作文教学到底有没有能够引领师生突围的更好方式?三、“柳暗花明”之“喜”据CNNIC第十四次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8700万网民中,14岁19岁年龄段的人占32.8%。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呈低龄化态势。就目前笔者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为例,班中学生人人都会上网,家中也都有条件上网。这
11、样,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应运而生。它让作文在经历“山重水复”的艰难后,迎来“柳暗花明”的喜悦。1、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作文素材积累学生写作现状表明:学生面对生活无话可写,而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却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提出了“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的要求,认为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后进行表述的过程”,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应切实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写作教学生活化,这固然没错。但是它并不意味着生活本身就是教学,也不是说取消教学的特定情境性就等同于自在的生活。诚如教育家杜威所言“有意识地选择特别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
12、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限于学生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相对来说他们能够用于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欣赏影视作品和其它电子出版物的时间就少得多。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小,在写作文时能够派得上用场的有效资料就更少,教师又不可能在每堂作文课前都交给他们一大撂书去读,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说服力就不会太强。而利用网络技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之中学习,接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放大学生学习的外延。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网络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动态,关心人的生命与人生价值,启迪学生对生活进行思索,进行提炼。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教学 论文 基于 网络 作文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