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第 5 页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定义: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可以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A. 意念上的被动 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蔓草”是被“除”的,“金石”是被“镂”的。这种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而主
2、语是受事的句子,也有学者称为“受事主语句”。B. 有形式上的被动(被动句式) 用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是汉语常用的另一种被动表示法。所谓被动句式,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例如现代汉语“敌人被消灭了”、“困难被我们克服了”这样的句式,从其中的“被”就可以确定主语是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这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是使用远没有现代普遍。汉以后的文章被动句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使用也逐渐普遍。可以分为四种形式标志:(1) “于”字式 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吧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
3、。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转齐晋鞌之战)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表示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者,全句的被动意念就更加明确了。 我们还要注意,古代汉语这种被动句式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在现代汉语里,被动句式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是在动词前面;在古代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于”组成的介宾词组则是在动词后面。(2) “为”字式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仔细分析起来,又有四种类型,各举一
4、例: 例: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天下”。例: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为”字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仍然表示被动,“为”在这里应看作助动词。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用“为”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所”字帮助表示被动,比单用“为”字的被动意义更为明确。汉代以后,这种“为.所”式成为最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为”后的行为主动者不出现,“为所”连用,被动义比单用“为”字强。(3) “见”字式古代汉语还常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盆
5、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用“见”字放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见杀”就是“被杀”,“见”在被动句中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 “被”字式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例: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被攻”原是“遭受攻击”之意,不过主语是“攻”的遭受者,因而就带有被动的性质。这类“被”字句是后代被动句的源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和“见”对举,说明“被”和“见”的作用相同,词义已经虚化,开始成为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闻。(蔡邕被收时表)此处“被”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是介词。不过这种句式当时相当罕见,一般也只在一些接近口语的文章中出现。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被”逐渐替代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但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