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比较(15页).doc
《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比较(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比较(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比较-第 11 页编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比较The Rule of Law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Comperised by Thought In Spring and Autumn学 生 姓 名唐虹梅专 业法学学 号051211126指 导 教 师连宏学 院法学院2009年6月 摘要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西塞罗等的法治思想在西方法律发展中具有奠基的作用,是启蒙时代思想家们的近代法治思想来源。与此相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我国古代“法治”
2、思想的萌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罗马的法治思想奠定了西方现代法治的基础,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甚至今日仍有一定影响。通过对这两种法治思想的比较,能够探究出两种不同的法治传统形成的原因,以对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法治 古罗马 春秋战国ABSTRACTThe thought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hinkers such as Plato, Aristotle and Cicero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hought development, espe
3、cially about the rule of law, which is also the source of the thinkers idea at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his is similar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hina, which is Chinas ideological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ancient times,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re the rule of law in his own
4、thinking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 rule of law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laid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modern Western rule of law, the rule of law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thinking of future generation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feudal society and even tod
5、ay there are still some influence.By comparison, we can provide some of Chinas rule of law is a useful reference.Key words: the rule of law,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he Spring and Autumn目 录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治思想1(一)以正义论为出发点的法治观1(二)法律至上的法治观2(三)法治要求法律必须得到普遍的遵守3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3(一)“法”主要是作为帝王统治的一种工具4(二)法治通过正确的实施赏
6、罚来实现4(三)法治必须与术、势结合5三、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比较6(一)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的相似点6(二)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的不同点6四、春秋战国法治思想值得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借鉴之处8(一)“取信于民”有助于法律信仰的建立8(二) “重刑”思想对于法治建设的意义9(三)法家思想家厉行法治对法治建设的意义9参考文献11致谢12 法治国家的建构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基础法律体系,无法可依的状态得到根本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权大于法、司法不公等现象在现实中蚕食着人们
7、对法律的信仰,尤其是近年来案发率攀升的司法人员贪腐案件让人触目惊心,法袍下的罪恶更破坏了法律的威严。众所周知,我国的法制模式与大陆法国家相近,实际上仍然走的是西方法制现代化的道路。我们的东邻日本亦效法西方,仅用三十年时间便建成法治国家,而我国的法治建设为什么困难重重呢?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决定了历史也具有延续性。物质文明的历史,大约可以从几十万年以前讲起,可是,人类思想的历史却只能追溯到公元世纪或者稍早的时候在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决定一个民族的思想路向和思想成果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历史时期的思想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一是人们思考和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而在思想发生时期,前者的影响却异乎寻常地重要。春秋
8、战国的法治思想与古希腊罗马的法治思想几乎是在同一历史时刻发生的,就思想内容而言,那一时期的思想家显然关注着近乎相同的法律主题。然而,在他们身后留下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法治传统。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治思想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古代法律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法律思想对西方法律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们关于法治的思想成果是现代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法治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国家时期,并且经过一代代思想家的不断发展,古典的法治思想的体系初具规模。(一)以正义论为出发点的法治观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们看来,正义是讨论法律问题的前提,他们都以某种形式的正义观为理论基础来引申出关于
9、法治的论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和“美德”,由此他提出最理想的国家是哲人王统治的国家,即人治。后来他在法律篇中转变了观点,“如果有人根据理想和神的恩惠的阳光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就用不着法律支配自己;因为没有任何法律和秩序比知识更有力量,理性不应受任何东西的支配,他应该是万物的主宰者,如果他真的名副其实,而且本质上是自由的话。但是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即使有也非常之少;因此,我们必须做第二种最佳的选择,这就是法律和秩序。”他最终是认识到了法治的必要性。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观点是历史上最为系统和具有独特意义的。亚里士多德把特殊的正义又区分为分配的正义(Distributiv
10、eJustice)与纠正的正义(Corrective Justice)两类。“关于部分公正以及与此相应的公正事情,有一类表现在荣誉、财物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的分配中。另一类则是在交往中提供是非的准则。”其中第一类就是分配的正义,第二类则是纠正的正义。从这样的正义概念出发,亚里士多德得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因为法律是众人经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其中“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1因为“单独一人就容易愤懑或其他任何相似的感
11、情而失去平衡,终致损伤了他的判断力,但全体人民总不会同时发怒,同时错断”。所以他是彻底反对柏拉图的人治的,他认为由正义派生出来的法律,是可以裁断人间的是非曲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罗马的思想家政治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 论法律中说道:“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他认为法律能够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而且法律的制定是为了公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强盛,他的法治思想带有工具主义色彩。 (二)法律至上的法治观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们无疑是这个理论的先驱。柏拉图指出,在“哲人王”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必须树立起法治的
12、至高无上的权威,只有法治能使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步入健康的轨道,“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且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2”这意味着法律是最高的统治者,任何人包括掌握权力的人都必须服从法律的统治。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旦一个人拥有权利,地位独尊以后,它心灵中的意愿和欲望也会随之膨胀。”“当一个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时,这特殊的地位常常会造成君主专制或门阀寡头政治”。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体,国家就应当确立最有权威的理性规则,即只有法律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
13、地位”, 而这种理性规则的约束便是法治,只有法律在任何人之上才能使一个国家正常运行。西塞罗更有一句名言:“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成为法律的奴仆。”只有每个人都在法律之下,都服从法律,才能得到自由,否则我们每个人的自由都得不到保障。他还说:“共和国是人民的事业,人民并不是由偶然事物联系起来的人属,而是共同拥有有法律和各项权利,希望分离共同利益的为数众多的人们的集合。”因此,在国家中,法律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执政者只能依照法律对人民进行统治,并给予正当的和有益的指导。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并且我们可以说,执政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这很好地表达了法律至上的思
14、想。(三)法治要求法律必须得到普遍的遵守守法是法治的含义之一。如果制定出来的法律不能得到民众的普遍遵守,法治是不可能实现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说“守法就是正义”,并指出他所说的法就是“城邦的律法”,即“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规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3在苏格拉底看来,法律是城邦赖以存在的根基,是指导城邦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则。苏格拉底本人就是守法的典范。有两件事颇能说明这一点。公元前406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爱琴海战役获胜。战后,指挥这次战役的八个将军由于没有把阵亡战士遗体运回雅典而被陪审法庭处死。苏格拉底作为陪审法庭成员,曾据理力争,为八位将领进行辩解,他说:“虽然你们的领头人公开
15、指责和阻挠我,你们也竭力喧哗鼓动;而我认为,我的职责是坚定不移地站在法律和正义一边,绝不能怕牢狱之灾和死亡的危险而支持你们错误的决定。”公元前403年,雅典三十僭主政权被推翻,民主派重新掌权,苏格拉底被人指控不敬神庙和败坏青年,而被法庭判处死刑。苏格拉底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老师是无辜的,奋力营救,给他安排逃出监狱的办法,但苏格拉底却毅然拒绝,认为这有损于国家法律的尊严。他说:“正义要求自己必须服从母邦的命令。如果你不能说服你的母邦,你就应该按照它的命令行事,忍耐地服从它加于你的任何惩罚。”最终,苏格拉底成了自己法治思想的殉道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被遵守的程度是法治实现的程度。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
16、政治学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4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守法的重要性,无论是行政官吏,还是法官,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公民都应该奉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般意义上讲,正义等同于守法。守法是法治的含义之一。他既强调统治者守法的重要性,也强调公民守法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维护法律权威的必要条件。法律要有实效,全靠民众服从。他对法律与自由的关系的论述十分深刻,他说:“法律不应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立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这种自由就是在法律允许
17、的范围内行动的思想是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并没有系统提出法治这个概念,“依法治国”一词在中国古籍中首见于管子一书5,它的含义与现代法治中的依法治国是不一样的。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诸侯割据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霸称雄,纷纷招贤纳士,重用人才。于是,很多思想家游说各国国君,希望自己的理论被采纳,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论能够帮助君主使自己的国家强盛。于是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便出现了,儒家、法家、墨家各种学派纷纷成立,这其中最为重视法律的是法家,也仅有法家提倡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家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最理想方式,并对儒家学说进行批判。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主要是
18、指法家的法治思想。(一)“法”主要是作为帝王统治的一种工具商鞅主张君主应该“垂法而治”, “法任而国治矣”。在商鞅看来,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以礼治国”实乃迂腐之见,只有法才能赢得治国的力量。因此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主张把法看作是治理国家的惟一工具和判定是非功过的惟一标准。并多方论述了法治的必要性。韩非对“法”的阐释主要着眼于刑德赏罚。他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局势下,儒家经典所倡导的圣贤道德、孝悌友爱对社会失去规范
19、力量,不足以对社会的运行发挥支撑稳固作用,因而对各个诸侯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韩非进行的对人性的剖析直接从经验出发对社会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人性现象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概括。韩非论证了对各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使君王的统治更加稳固,国家更加强大。6实际上,在儒家的思想中,人治与法治也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人治中包含着对法律的肯定与利用;法治中也包含着人的因素的作用。如果一定要对人治与法治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儒家认为人治在总体上是优于法治的。(二)法治通过正确的实施赏罚来实现法家相信,人在本性上都有好恶,因此君主可以用赏罚来治民。
20、“厚赏重罚”,商鞅认为,只有“ 重厚”和“刑重”才能使民众相信君主和法令。“赏功罚罪”、“赏勇罚法”与“赏富刑贫”。商鞅还认为“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韩非子这样说:“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法家的思想家们所谓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赏罚”之法,他们认为君主只要正确地实施赏罚,就能够驭民治国,使民心归顺,国家强盛。”法治”有三个要求(1)前提条件是要取得民众的信任,让人民相信法是能够得到严格执行的。从现代法治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商
21、鞅在变法之前,“取信于民”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2)厚赏和重罚。丰厚的赏赐才能激发起人民的积极性,对犯“法”者施以重罚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这样人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会舍生忘死,在犯罪之前就会慎重而行。(3)法律对所有的人要一视同仁。“法不阿贵”,“法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即使是官吏和贵族触犯了“法”也必须受到制裁,严格执法才能够保证法的权威性而更具有威慑力。“赏罚”与西方的功利主义法学的观点有相通之处,这种法治有值得我们今日借鉴的地方。但是似乎体现了一种愚民主义的倾向。这也是法家思想的消极之处。(三)法治必须与术、势结合法家认为单单依靠法治是不能够治理好国家,还要利用“术”和“势”。术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希腊 罗马 春秋战国 时期 法治 思想 比较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