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原文及赏析【附练习及答案】(4页).doc
《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原文及赏析【附练习及答案】(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原文及赏析【附练习及答案】(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原文及赏析【附练习及答案】-第 4 页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作品赏析】正大五年(1228)十月,元好问母亲逝世,按当时礼俗,元好问从河南内乡县令的任上,辞官服丧,家居内乡白鹿原,当时三十九岁。这种闲居生活一直过了一年半,到正大七年(1230)春天,金国北面的蒙古军加紧迸逼。地处南北交通孔道的邓州(今河南邓县),也受到南宋的不断袭扰。为了加强防务,邓州守将移刺瑗聘请他出来担任幕职。元好问感于家国之难,接到文书后,星夜兼程,向邓州进发。邓州在内乡
2、南面,路途并不远,大约朝发可以夕至,本诗即作于赴邓途中。这首诗的明显特点,是在结构上的深折顿挫,开合变化,而又文气跌宕,流转自然。首句“幕府文书鸟羽轻”,单刀直入,叙述赴邓原因,起势极为迅捷。“幕府”,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州府。“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类似后来的“鸡毛信”,表示紧急;二是指传送之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这三个字,把征召的紧急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已经暗含不得不急赴之意。第二句即紧承首句,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具体描写了连夜赶赴邓州的情景。“敝裘赢马月三更”,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这
3、一句用了三个名词性的词组,而不用关联词,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诗句中的自然意象和人事意象,显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的自然融合,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接着,作者把笔锋收回,第二联进行内心的自我省察:“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未能免俗”,是借用古人成语。据世说新语任诞载,阮成家贫,七月七日,富人在庭中晒衣,皆纱罗锦绮,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裤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里,诗人用此,有自我解嘲之意。全句意思是说: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但是,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啊。“岂不怀归
4、”,是用诗经小雅出车中的诗句:“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十分贴切。全句意思是说:我并不是不想家啊,但因为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这样急急忙忙赶路。看来,当时元好问之应聘到邓州,从个人角度说,是并不很情愿的,但由于官府催得很紧,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这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为了表现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两旬中各自有一次转折,而出句与对句之间,又用“未能”、“岂不”两对虚词作为转接,使人如行山中,路转峰回,景象无穷,极尽曲折变化之妙。第三联写景,“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正在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中种植的桑树和柘树,平展在晚烟之中,仍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附练习及答案 好问 被檄夜赴 邓州 幕府 原文 赏析 练习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