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16页).doc
《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第 16 页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2009-8-1 21:19:00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大量例证,论述了南京古建筑文化遗产及其雕饰艺术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状况,分析了南京古建筑的生成背景,提出了保护南京古建筑的具体建议。一般而言,建筑雕饰指的是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和彩绘。雕饰分割了建筑块面,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建筑的色、形、体、点、线、面变化并且充满情趣。同时,雕饰的部位如照壁、仪门、廊、檐、窗、轩等,又往往处于人们的视觉焦点,雕饰意味着强调,意味着吸引人们注目;雕饰更是一种符号,以方便人们识别各有个性的宅第。通
2、过雕饰,直线的六面体为或松或紧、张驰有度的曲线打破,刚性的建筑具有了柔性美,单调刻板化作了动感和生气,主人的价值观念、时代的审美趣味、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等,也就在雕饰中传递了出来,古建筑及其雕饰,让我们读出了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时代,读出了前人的生活智慧。南京作为十朝故都,文化积淀深厚,山川形势又极为大气,“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晋张勃吴录记诸葛亮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齐谢脁入朝曲),历代文人对南京多有咏叹。截至2007年底,南京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8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109点,市级文物保护单258处273点,区、县级文物资源点273处,加上未定级的文
3、物资源点,共计2029处之多。其中,古建筑298处。注:资料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普查,2007年底。一、南京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归纳南京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当以南京明清民用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明清街巷和尚存民居是南京原住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的历史见证,是南京作为古城活着的历史。会馆、祠堂、书院、府衙等民用建筑,则是古代民居的精致化扩大化。如果说南京明清民用建筑虽有商贾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渗入,总体仍然是江南平民本色;南京园林则集中代表了江南士大夫文化;而南京殿式建筑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皇家建筑样式;寺庙又是宫殿、园林和民居艺术的混合。(一)南京明清民用建筑的艺术特色老南京城南,明清街坊
4、已经破碎无序,少见扬州古城那样狭长幽深的高墙窄巷,也并非苏州古城那样三步一桥、五步一水,不像常熟小巷舒适明净,也不像徽州深巷马头墙密集。门东、门西的古巷,顺应城墙和河道分布,长长短短,曲曲折折,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巷内民居高高低低,进进退退,看似无序,于无序中又有某种节律。秦淮河、信府河和上、下浮桥河街的空间布局,集中了苏州、常熟、徽州街巷空间布局的长处:高墙窄巷有之,小桥流水有之,封火墙高大。民居多二至三进,门厅沿街,单层住房沿河或花楼沿河。临河的排窗扩大了视野,沟通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夏日的河风更给沿河居民带来无尽的惬意。每当月轮初上、映照绿波之时,推窗四望,令人有“天
5、地入吾庐”之感。李泽厚说:“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注:参见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80页。,河房的美,不仅在于黑、白、灰调子与自然的谐调,黑、白、灰、点、线、面间蕴藏的形式规律,更在于它给原住居民带来的自然感、亲和感和家园感。可惜秦淮河畔和信府河畔,老河房已是凤毛麟角,新河房取而代之,上、下浮桥一带河街,局部区段还暂时保留着原生态。而在高淳老街,南京明清街坊的原生态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人们惯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形容江南古民居的共性,其实,共性之中,各地古民居各有个性。对江南明清民居整体梳理,不难发现徽派建筑工艺流传江南的两条线索。南线东抵苏州、杭州,
6、北线经南京而达镇江、扬州。南京成为徽派建筑流传扬州、镇江的中转站,由此形成宁、扬、镇三地古民居大致相同的风格:都以北方官式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杂糅,都清雅健劲,而以南京古民居徽派痕迹最重。其外观朴素,青砖原色,扁砌到顶,青灰丝缝,蝴蝶瓦覆顶,马头墙或作独立屏风造型,或呈三山屏风、五山屏风样式,给人古朴整饬的美感,不似苏州民居粉墙黛瓦,黑白相间。大宅墙高则从下到上略有收分,嵌铁扒锔以加固墙体。大宅大门之对街,多设磨砖一字或八字须弥座照壁。大门多南向凹入,与两边磨砖鱼鳃墙组合为凹字形或八字形,上设磨砖匾墙,与街坊内青砖高墙混然一色。小型民居有三间两厢的三合院、四合头的四合院、两进对合的对照房,或两面
7、连庑、平面为曲尺形的曲尺房等,大宅则按门厅、轿厅、大厅、花厅、正房为前后次序,布置为多进穿堂式厅房加六间两厢、六间四厢两进对合,甚至左、中、右三路五进按中轴布局,形成数组方正整饬、等级分明、分合自如、内外有别的合院。房屋作三、五、七架梁不等,或前三后五,或前五后七,或七七连进,总取奇数即“天数”。祠堂、书院各进往往地坪步步升高,称之为“步步高”,梁架或多至九架。总体看来,南京明清大宅比徽派民居宽敞朴素大气,终不及扬州盐商高墙大宅肃穆高远,轩敞雄浑。入大门,门厅、头道天井是中介空间。仪门是迎接宾客之门,过仪门,才进入内部空间。大厅抬梁式结构与穿斗式结构并用,往往任大梁结构暴露,称“彻上露明造”。
8、卷棚亦即“轩”,有在格扇之内,有在格扇之外副阶之上,有双轩连设,有前后设轩,轩下弯椽数以百计,极为耗料,往往不用杉木而用柏木,以谐音“百福”。轩与弯椽增加了厅堂雅致含蓄的韵味。水磨方砖合缝,铺作厅堂和堂屋地坪,地坪下用瓦钵支平架空,以防潮湿并使行走无声。拼成地坪之后,砖面用生桐油反复搓擦,使砖吃油透彻,不沾灰尘。各进住房六面钉以木板,保暖、隔音性能良好。两房门朝向堂屋作对子房门,门北板壁下角开猫洞,不似徽州民居房门开在厢房朝向天井。住房以二房一堂屋面阔三间为基本单元,有的次间旁又藏梢间,作“明三暗四”或“明三暗五”样式,称“套房”,用作书房、闺房或密室,其前小天井栽花点石,清幽恬静。堂屋后壁开
9、腰门兼作通道。各进腰门打开,一眼望去,令人有“侯门深深深似海”之感。各路房屋间设火巷,以防火并串风。火巷内有如苏州加设封闭的上盖,有如扬州不加上盖仅于两对门上方加设上盖旧称“瓦卷”,使火巷开敞,火巷墙根花砖镂雕风洞,使地坪之下串风,以防地板潮湿腐烂。主人从各进堂屋腰门进出,佣仆从火巷、耳门和后门出入。后进住房多作两层,有的前后两进绕天井呈串楼相通,称“跑马楼”。楼梯有在厢房,有在楼厅屏门之后。花园自成私密性极好的小院,书房或居于花园一角,厨房、柴房在宅之东北。佣仆居住的下房在仪门之外,使与主人生活区隔离。这样的居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夏日清风徐来,各室阴凉;冬季朔风不入,阳光满院:宜
10、深居,宜颐养,宜静读。先人的生活智慧,着实令今人艳羡! (二)南京明清园林的艺术特色晚明至清,江南文人园林艺术登峰造极,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成为我国私家园林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明清江南园林处处表现出南方士子细致的生活追求、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欣赏江南园林,不是看一座孤立的建筑,也不是看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看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看天人相融的意境。它往往采取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小不一、景色各异的庭院有时串联,有时并列,有时相套,空间时收时放,旷奥交替,使人如游万花筒中。屋角一壁粉墙、几杆新篁,或一块湖石、一株老树便顿成小景,粉墙成为小景的背景,小景
11、则成为白底的画面。烟岚秀润、绿荫映波、花草遍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园林建筑色彩的单纯。明清江南园林给皇家园林和北方园林以巨大影响,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光辉典范。明清江南园林又各自巧借天然形势,熔铸出自身特色:苏州园林精巧如扇面,扬州园林巧借河道点缀天然,镇江园林得江山之壮阔,无锡园林得太湖之淡远,杭州园林得西湖之烟波,南京园林则见发自十朝古都文化积淀的开敞大气。晚清人有一段话颇堪玩味,“江宁滨临大江,气象开阔宏丽,北城林麓幽秀,古迹尤多。苏州则以平远胜,所谓山软水温也。太湖诸山非不倩美,而溪径率不深,惟杭州之西湖,则烟波岩壑兼而有之,里山尤深邃曲折,四时皆宜,金陵、姑苏不能不俯首矣!扬州则全以
12、园林亭榭擅场,虽皆由人工,而匠心灵构,城北七八里夹岸楼舫无一同者,非乾隆六十年物力人才所萃,未易办也”(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广陵名胜)。南京明清私家园林的园主多为达官贵胄,因此,南京明清私家园林没有皇家园林的繁缛,而有皇家园林的开敞大气;没有苏州私家园林的寒俭,而有苏州私家园林的雅致。其空间布局有别于苏州藏露多变却常见局促的空间布局;方正的庭院式小园,又有别于苏州幽深藏密的不规则园林。风格的差异固然因为其地相异,更因为南京明清园林虽有文人意匠的介入,园主却非文人而多为在位的王侯;苏州园林园主则多退隐不得志文人。南京明清私园中,论建筑的轩昂、空间的变化、叠石的精巧,均以瞻园为最;莫愁湖
13、园中有园,以大套小,大园萧疏自然,小园精巧变化,自成纤秀特色;煦园空间布置虽少变化,却因政治风云的映照和建筑景观的丰富而游人云集;白鹭洲公园空间布置过于松散;燕子矶得大江之助,玄武湖得钟山为屏、古城墙为带,则非人力所能仿效一二。公共园林是近现代产物,因散落园中的古迹,平添了历史的韵味。雨花台陵园兼高峡平湖、密林修篁、田园风光、幽谷叠瀑与中式小园于一身,既有旷远宏大,又有曲径幽深,其境界之宏大,为古代私园不能望其项背;钟山风景区更是万杆林木,郁郁葱葱,吞云吐雾,气象万千。那是自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交融而成的华章,理所当然成为今天南京形象的象征、海内外宾朋友游南京的首选。(三)南京明清殿式建筑的艺
14、术特色明故宫和明孝陵是南京古代殿式建筑的辉煌华章。明故宫作为朱棣迁都前的三朝皇宫,成为北京故宫的营造蓝本,千步廊、金水桥甚至宫门、殿宇的名称都为北京故宫所效仿,古镜柱础也随永乐迁都进入北京,成为北京故宫和以后中国殿式建筑的柱础模式。今天明故宫宏大的建筑遗址,仍可见南京殿式建筑的王者气度。明孝陵改前朝覆斗形“方上”为圆丘形宝顶,开创了与东陵共用神道、神道折向、建筑群前方后圆和建明楼的先例,其宏大而有序的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制,成为明清皇陵效法的典范。前已有言,明清寺庙形成了以殿式建筑为中轴、以园林、经堂等为偏院的建筑模式,从大报恩寺的琉璃门、琉璃龙吻,可见南京皇家寺庙的辉煌气象。而橘生淮南为橘,生于
15、淮北则为枳,南北相异的水土,使南北殿式建筑必然经过地方文化的改造和融铸,朝天宫高高翘起的飞檐,就向人们传递了南京殿式建筑王者气度之外深藏的南方讯息。朱光亚先生说,“同前代相比,明代南京建筑的一个新特点是气度恢宏”,“至少明官式建筑中,作为文化形态,南京建筑具有前代更为强烈的主流性、有机性、兼容性、创造性。它柔而不屈,刚而不强明代南京建筑文化作为龙文化的中转站,滋养了其后近六百年的皇家建筑”。这段话,用以归纳南京明初殿式建筑是极为准确的。总体说来,南京明清民用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中晚明以来,徽商足迹遍于江南;晚清,太平天国自皖入苏;清代,湘淮水军自安徽攻陷南京。徽州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地进入南京,
16、也将徽派建筑样式一次次带入南京。经过自身文化的融铸,南京明清建筑空间较苏州、徽州建筑舒朗,雕饰较苏州、徽州建筑简洁,于秀丽中见雄浑,呈现出介乎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间的建筑风格。南京又是十朝都城,其气度岂是水暖山温的小城苏州、偏于一隅的老城徽州所可比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南京明清建筑兼容南北地域因素之外的又一深层原因。南京明清民用建筑风格的形成,还与原住居民身份有关。中晚明以来,苏州云集的是失意文人,扬州云集的是豪门盐商,南京云集的是平民商贾,所以,苏州明清建筑似小家碧玉,扬州明清建筑见台阁气象,而南京明清民用建筑是平民本色。朱光亚先生说,“明中叶以后直到清末的南京建筑文化不妨用八个字来说明
17、:吴头楚尾,南北辉映。它较明初的正襟危坐多了几份妩媚,较苏州的建筑少了点脂粉,较皖南皖北一带添了几许姿色”注:参见朱光亚南京建筑文化析一文,见南京文物精华建筑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南北辉映”诚为的见,而就南京明清建筑的总体特色言,我国各派建筑中多有比南京明清建筑见“姿色”者。以民用建筑为主流的南京明清建筑,高就高在无意与南北建筑一争姿色。它没有中原会馆、闽粤书院的浓妆喧闹,也没有青藏寺庙、两湖祠堂的远人神秘,甚至很少徽州民居祠堂雕饰的细腻繁富。南京民用建筑是南京人在大世面中几番淘洗过的,有财而不抖不露,重文而讲内涵品味,造型于秀气中见大气,布局于开敞中求变化,雕饰精美而不浮
18、华,工细又兼洗练。兼容南北,平民本色,当为南京明清主流建筑形式民用建筑的根本特色。 二、南京古建筑三雕和彩画工艺石刻、砖刻、木刻和彩绘是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人们把建筑上的石刻、砖刻、木刻称之为“建筑三雕”。宋代营造法式将石刻图案归纳为“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云纹,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小儿)之类,随其所宜,分布用之。”注:海石榴华,其形与缠枝莲纹近似,成熟于唐代;宝相华,以牡丹等花组合而成大圆花,是唐代最为典型的装饰纹样;蕙草,即卷草;宝山、宝阶
19、见于丹陛石、云锦龙袍等的装饰;铺地莲华,指覆瓣莲花;仰覆莲华,以覆瓣莲花与仰瓣莲花组合;宝装莲华,指沿浅浮雕莲花再浅浅铲刻出线条,“亦有施减地平鈒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化生,指童子。(李诫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这些石刻图案,广见于明清建筑三雕上。营造法式又将石雕工艺分为四种: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鈒、素平(线图1)。剔地起突指高浮雕;压地隐起指地子下陷,雕刻母题微微饱满,其高点大体在同一平面;减地平鈒指既不动原平面也不使地子下陷,仅沿花纹浅浅铲刻;素平指光面不刻。这四种工艺不仅见于石雕,也是明清建筑木雕和砖雕的主要工艺。现代,石、木、砖雕工艺又有发
20、展,除高浮雕、浅浮雕外,又有圆雕、镂雕、透雕、阴雕、线刻、錾地、镂空双面雕诸种工艺,或将镂空木板一面雕出花纹,另一面贴于平板上;或立雕龙头、凤头、凤翅,再用榫头插入高浮雕构件内。用模具雕刻的石雕、用电子控制刻出粗坯的砖雕以及根本不刻压模制成的“木雕”多了起来。这是时代快速前进的必然。(一)石雕古代石雕多见于城楼、宝塔和殿式建筑的台基,各类建筑大门两侧的石狮,民用建筑的地栿、门砧石、石抱鼓、柱础和门前栓马桩,路口或建筑入口的石牌坊,帝王陵墓的神道石刻,寺庙中的石塔以及桥梁等等。石台基多砌筑并雕刻作须弥座式样,殿式建筑的台基,高阔者称“露台”,或称“月台”,四周围以石栏,或称“勾阑”,露台四面设踏
21、跺,或称“踏道”,一排称“单出陛”,三排称“三出陛”,宫殿前后的御路踏跺,双踏道间斜置的石板往往作精美雕刻,称“丹陛石”。地栿是民用建筑的石墙基,如横于地面之梁栿,故称“地栿”。门砧石是承大门转轴的块状石,或称“门枕石”,江南民间,把民居大门左右的雕花方石也称作“门枕石”。抱鼓石是古代祠堂、民居大门左右或桥梁两端栏杆旁所设的石礅,以保护门、桥不受强力碰撞,同时避免门与地、桥与地直角交接形成的冲撞,使刚性的建筑有柔和韵味,渐渐形成底座上置石鼓的程式。江南抱鼓石造型往往简洁,与北方抱鼓石大鼓下有小鼓一对、大鼓上又蹲石兽的复杂造型有异。石柱础是承托柱子的石础,有方、圆、六角、八角之制,圆柱础又有古镜
22、、鼓墩、覆盆、仰覆莲花、宝装莲花多种,明清更发展有宝鼎、须弥座诸式。牌坊是有冲天柱有横梁没有屋顶下可通行的标志性建筑,有屋顶则称“牌楼”,民间往往统谓之牌坊。汉代始于帝王陵前开神道置石兽,逐步形成了帝王陵前神道两旁各置石望柱、龟趺碑、石翁仲与石兽的程式。南京皇家建筑的石雕,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明故宫、明孝陵石雕成为南京石雕的辉煌华章:那一个个石雕螭首,每一块肌肉都充满着弹力和张力;四方城前丹陛石雕,圆活生动,工细华美,是南京地区雕刻水平最高的丹陛石。老城内古代民用建筑,如府衙、祠堂、会馆和民居,大门左右或置石狮,或置石抱鼓,或置方形的门砧石。古镜式柱础明初流行于南京,而后影响北方官式建筑。清代,
23、南京建筑石柱础样式增多,民居石柱础则多作鼓墩式。总体看来,南京老城内古代民用建筑所用石材,不及徽州古代民用建筑为多,除天井内青石铺地外,少见石地栿,更没有石柱、石漏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江宁与高淳民居使用石材远过南京老城。江宁方山王墅村孙氏宗祠所用石材之多,老城内绝无仅有;江宁淳化乡孙家边古民居石库门、江宁杨柳村朱家大院石库门砌造与雕刻工程之大,令人惊叹。这也许与老城内不产石材,而老城外群山环抱、取材方便有关吧。南京古代其他建筑上的民间石雕,也应书上一笔。上坊桥桥墩两侧分水石上雕刻的人面龙头、桥身两侧雕刻的螭首早为人关注,而溧水浦塘桥柱顶的雕刻,大体大块,酣畅淋漓,直通汉代石雕之魂,可见艺术的
24、原创力与生命力,在民间生生不息。遗憾的是,不少新石雕如瞻园照壁和院墙上的新石雕,雕工拙劣,与建筑空间配合不当,不过是毁坏山林、浪费石材的劳民伤财之举罢了。石雕的质材,最佳者为汉白玉,最次者为夹砂石,使用最广者为大青石。南京周边及郊县高淳山上石头,是南京石雕的主要材料。石雕的工具是:錾子、锤子、各种形状的斧头和各种形状的刀、尺以及猪鬃刷等。用锯子开出石片,把图稿贴在或是画在石片上,按图稿锯出外形以后,用铁锤敲击錾子、斧子,錾低图像以外的地子,刻出图像主要层次,这一步叫“出坯”;继而用铁锤敲击形状、大小不一的刀具,进行精细雕刻,这一步是“出细”;刻出花筋翎毛线纹并錾底纹,这一步叫“了手”;用猪鬃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古建筑 遗产 及其 雕饰 艺术 特点 生存 状况 调查 分析 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