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9页).doc
《初中数学论文: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论文: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论文: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第 9 页数学课堂教学的“插曲”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内容提要】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作的一句话,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敏锐的发现、捕捉和挖掘,常常成为数学课评价精彩课堂的关键,教学的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一次评价、一个动作等等,细节彰显品质,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预约课堂中的那份精彩。【关键词】 关注 细节 插曲 只有使学生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
2、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的设计是细节问题;一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细节问题;如何面对学生思维的错漏是细节问题;面对学生的出色表现,教师出现的一次“尴尬”是细节问题;教师的一种表情、一句评价、一个动作等都是细节问题。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一、凸显细节,展现教学的魅力 当下,呆板、枯燥已成了数学的代名词,数学大师不是说“数学好玩”吗?好玩在哪里?学生为何感觉不到呢?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要让数学变得有趣,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开动脑筋,更新观念,活用教
3、材,关注细节,把教学活动组织成有“美丽看点”的风景,把“冰冷”的美丽还原成“火热”的思考,把百分之百的酒精(数学的学术形态)勾兑成可品可饮的玉浆琼液(数学的教育形态),让学生享受课堂,感受智慧,自然需要教师睿智之举去展示细节的教学。片断5:原题如下:如图1,在ABCD中,对角线AC平分DAB,这个四边形是菱形吗?简述你的理由。 D C 312 D A B教师:怎样的四边形才是菱形? 学生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是菱形(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教师:本题可选哪一种方法进行证明?学生2:利用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教师:如何证明?学生3
4、: 上片断中,教师语言简洁,启发到位,层层深入,学生配合也好,应该说这个题目已经讲得很清楚,但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否得到真正的开发?全班50人有几个人对刚才师生的对话特别关注?笔者发现班级中程度较好的学生对本题基本不感兴趣,因为太简单,提不起精神。如何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再请看下面第二个片断。片断6:原题改编:如图2,C是PAQ边PQ上任一点,CBAP,CDAQ,四边形ABC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 P众生:平行四边形! 教师(引导):四边形ABCD有无可能更特殊? D C比如矩形,菱形等? A 学生1:除非A=900,才有可能矩形, A B Q菱形的情况必然存在! (图2)教师:谁能迅
5、速找到C的位置,使平行四边形ABCD为菱形?学生(部分):C是,PQ的中点。教师:谁来说明理由?132DPQBAC学生2:C是PQ的中点,不对!我经过测量,即使C为PQ中点,DCCB。教师:平行四边形ABCD为菱形到底有没有可能?如果可能,C点在何处?学生3(很兴奋):我知道了!C是A的平分线与PQ的交点! 教师:请阐明理由?学生3:我假设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如图3, 则必有AB=BC,所以1=3,又2=3,所以2=1.所以C点是A的平分线与PQ的交点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 图3)教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研究成果,你能把一张三角形纸片PAQ折出一个菱形吗?(不借助任何工具)、全班一阵兴奋!学
6、生4:我只要折两下就可:首先,把纸片PAQ对折使AQ与AP重合,折痕与PQ交于C;其次,把A与C重合,折痕与AP交于D,与AQ交于B,四边形ABCD就是菱形。 片断2把四边形问题放回到三角形中研究,从一个起点很低的问题入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很高。紧接着设置开放问题,营造探索气氛,构设悬念,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想像力,体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师穷追不舍,故意让学生出错,其实也是鼓励学和猜想,培养直觉思维。当学生2阐明推翻“C是PQ中点”的理由时,已向学生暗示:有时对一个命题持怀疑态度时,只需操作一下,测
7、量一下,举出一具反例即可。片断2另一个细节是学生3找到C点位置并用逆向思维阐明理由时,教师把问题转到折纸上,让更多的学生思维处于再度活跃状态,让更多的知识点,在这一小小问题中得到复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这样的课堂设计,经过巧妙的细节改编,设置新颖活泼、别开生面的灵巧之笔,生发“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魅力,自然带来高效的教学。二、 预设细节,彰显教学的智慧目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进行课前教学设计,为课堂的顺利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思维很灵活,因而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变故”,教师采取的细节教学行为很有思考价值,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8、又为听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从中学习精彩的细节教学处理方式,反思一些细节教学“遗漏点”,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已的课堂教学能力。片断1 人教版九年级圆心角一课中在研究圆心角时,教师出示如下问题:如图,在O中,已知圆心角AOB和圆心角COD相等,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索两个圆心角所对的两段弧、两条弦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画图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后,猜想结果:两者都分别相等。)ABCDO师:哪个容易说明?生:AB=CD;师:怎么说明?生:SAS全等;师:弧AB与弧CD相等如何说明?生:因为弦AB等于弦CD,所以弧AB与弧CD相等。(这个结论正确。但正是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圆的性质。)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
9、,教师呈现上述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旋转变来探究“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的性质。面对学生这个超前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且完全跳跃了原来预设的教学程序。教师先是较长时间“顿”了一下,既没有评价,也没有说明,进而转向引导学生用剪下来叠合、折叠、旋转等方法来说明弧AB与弧CD相等。课后教师反思说:因为是公开课,当时心里很慌,无话可说。现在想想,我可以这么说:同学们,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圆的性质,不过在没有说明之前,只能是猜想,不可以直接用,希望大家课后去思考:怎样说明它成立?再引导学生考虑用剪下来叠合、折叠、旋转等方法来说明弧AB与弧CD相
10、等。如果教师真的能这么冷静地处理这一教学细节,那么既肯定了积极思维的学生,又能激起学生对下一课的求知欲,且过渡自然,反映出教师有较强的组织应变能力。常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感觉很顺畅,似乎一切都在他(她)的预设之中。事实上一方面说明该教师善于预设,另一方面表明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把突发的“变故”及时转化为教学的有利因素,使每一细节教学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三、捕捉细节,呼唤教学的灵性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灵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11、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片断2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若 a+b+c=0,则该方程必有一根为_。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题目,但学生的解题方法不一般。为保证原汁原味,特实录如下:当教师报完答案x=1后,问学生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1:半猜半做法。(全班同学皆笑)教师:怎么猜的?学生1(无语):学生2:全猜法。(全班同学大笑)教师:怎么猜的?(他也没回答)这是教师将条件进行变式。若将条件“a+b+c=0” 改成 “a-b+c=0”。众生:x=1。教师:若将条件“a+b+c=0” 改成“4a-2b+c=0”。众生:x=2。教师:若将条件“a+b+c=0” 改成“4a+2
12、b+c=0”。众生:x=2。教师:若将条件“a+b+c=0” 改成“9a+3b+c=0”。众生:x=3。学生知道答案,但不能给出合理解释,说明多数学生依赖的是直觉思维。正如罗增儒教授在数学解题学引论中提到:“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需要具有敏锐的直觉”,他形容为“在短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近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S.布鲁纳曾指出:“直觉是一种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人们可以不必明显依靠其分析技巧而掌握问题或情形的意义、重要性和结构。”数学是思维的产物,变式材料就是一种适于探究学习的思维训练素材,学生通过对一类问题的变通性学习,可以使思维的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论文 关注 教学 细节 打造 精彩 课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