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第 3 页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我们体育课教学中,身体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关注,实施身体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中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来体现二者的结合呢!如何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呢!作为体育教师职责,即是学生体质提高的骨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2、载体,怎么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到综合教育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作了以下一些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 日常的体育课普遍是以各项体育基本素质发展、技能技巧学习、个性发展培养为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在这些内容当中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而造成了很多学生产生个性孤僻、厌倦体育运动的心理问题。这样学生在课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学习就很困难。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将它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健康教育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各项体育训练中、各种体育比赛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同时,小学体育与健康中也指出:“小学生的
3、体育课就是练习活动为主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身体练习表达出来”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兴趣浓则效果好;情绪低落,则效果差。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推动着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源于体育课学习的、平时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运动技能。当他们把自己课堂和生活中所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技术中来,更能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有了自我的满足感,在他们心中自然就产生兴趣。从他们在体育课中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心理是否处在一个很兴奋的状态,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由此我想到把体育
4、课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就可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 心理健康训练与体育训练内容相融合 体育训练是学生身体技能和心理技能相结合的一项内容,其过程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这两项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训练。所谓“身体技能”体育课中的各项运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展现出来的能力;而“心理技能”是依托在“身体技能”当中的一个必要因素,也就是训练要具备的独特的个性、强烈的追求欲、坚强的意志力、稳定的心理素质。由此看来,身体技能的形成与心理技能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心理技能的训练,学生就不能完美的实现身体技能的展现,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运动技术。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还是大学以及国家运动训练队
5、,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训练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训练。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去面对艰难的体育训练。在体育训练中,学生最重要的是稳定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对学生来说比赛形式的训练和趣味性的训练既是培养、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的过程,又是培养、发展学生心理的教育过程。学生健康的心理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潜在动力,而优秀的身体运动能力又是其稳定心理的表现。因此,抓住这一学生心理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训练作为学生日常训练的一部分,与体育训练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前提下提高运动成绩。 在日常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首先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制定了不同阶段的教学训练计划和安排。同时,在同一个阶段对不同的学生做了具体内容安排和心理训练。例如:在一个班以下四种情况的学生,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心理素质好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二者都好、二者都差的学生。针对第一种情况“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常常表现为练习型的选手。一般训练时成绩很好,但一旦比赛或和其他同学对比时成绩就出不来;这时,对学生就应该加强个人技术大场合展示次数;第二种情况“心理素质好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个性较强,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多次练习都不成功就容易产生挫败心理而丧失信心放弃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