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导学”模式的初中数学课堂设疑策略探究(7页).doc
《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导学”模式的初中数学课堂设疑策略探究(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导学”模式的初中数学课堂设疑策略探究(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导学”模式的初中数学课堂设疑策略探究-第 7 页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导学”模式的初中数学课堂设疑策略探究【摘要】目前,以“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学案导学、小组合作”为显著特征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市众多学校深入展开。“导学”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疑,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本文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设疑困惑,着重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策略展阐述,旨在探究提高“导学”式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关键词】:中学数学导学案 设疑策略 数学思维 “以生为本,学为中心
2、、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导学”式初中数学课堂教改模式,其终极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导学的过程更应该在课堂上精心设疑,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置,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因此,“导学”式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设疑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动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众所周知,设疑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学设疑的主要实施形式就是提问。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
3、知欲望,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然而“导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设疑技巧及策略运用上仍存在诸多的缺失和困惑,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导学”模式下课堂设疑的困惑综观“导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在导学案编写及导学过程中,设疑上的缺失和困惑主要表现在:1、设疑目的不明。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导学案”看,老师设计“导学案”时,设疑目的不明,缺乏精心设计。甚至在“导学案”设计时,有意将本该是正确的内容写成错误的,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当这些“人为设置的错误”被学生发现后,教师“欣欣然地”将这种现象“升华”为数学教学中的设疑策略,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
4、质疑的精神,对能够发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提高这些学生的评价成绩。学生则热衷于发现这些“人为设置的错误”,学生成了教师教学中的“挑错专家”。表现在课堂的状况是:由于设疑目的不明,导致一些教师上课时,随意发问,指向不明,学生难以理解。且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辞,使学生不明其意。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2、设疑繁多琐碎。少数教师对“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理解片面,认为“导学”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由于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理性认识上的片面,于是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学案”成了教学
5、内容“答题卷”。体现在课堂设问上,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设疑繁多琐碎,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普遍不足,有些教师能够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但是由于提问繁琐、教学时间受限,学生无法完成思考或无法充分展开小组讨论。导致达不到设疑的预期目标。3、设疑缺失启发。开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变“教”为“导”。但部分教师在“导学案”编写及课堂设疑时,所设置的问题设计的问题缺乏启发性。设疑缺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叙述语,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抑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而不发。学生在课前 “预学”环节,无法完成
6、“预学”任务,在课堂“研讨”环节上则是小组全体沉默以对。无奈之下,一些教师仍只好自问自答。4、设疑流于形式。部分教师所编写的“导学案”及课堂设疑,只关注学习结果,忽视对思维过程的导引,重结果,轻过程。盲目追求小组合作中课堂气氛的热烈、活跃,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设疑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是在学生答错后没有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自己的评价。结果,“导学”式课堂教学呈现的基本上是教师的观点,很少有学生自己的观点,学生不知道自己回答的对与错,难以形成学生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使设疑流于形式。5、设疑反馈失真。“导学”式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前预学”环节教师一般要通过
7、设疑或提问,以诊断学生对“课前预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设疑或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设疑反馈的失真现象较为常见。且设疑反馈评价单一,很难落实新课标要求。二、“导学”模式下课堂设疑的原则鉴于“导学”模式下课堂设疑的困惑现状,笔者认为,实施“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导学案”编写及课堂“导学”时设疑。教师要善于设疑、精心设疑,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通过设疑,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激发学生的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
8、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导学”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特征,把握好“导学”模式下课堂设疑的原则。1、设疑应具有目的性“导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注重 “导学”。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及课堂教学引导中,设疑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或为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学,或为导入新课学习,或为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或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教师心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复习四边形这章时,可以通过
9、设置以下几个问题的变式:1、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3、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4、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5、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6、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7、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菱形。又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疑难问题,“如果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设疑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
10、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2、设疑应具有启发性“导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的意图,是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以自学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充分“先学”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导引学生分析理解教材,思考和掌握解题方法、技巧。学生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设疑来决定。因此,教师在课堂设疑时要努力接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设疑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教学中,我们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通分或约分,那么,在分式的运算中也需要通分或约分,则分式有什么性质?3、设疑应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论文 基于 模式 数学 课堂 策略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