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及用法辑录素材1(7页).doc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及用法辑录素材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及用法辑录素材1(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及用法辑录素材1-第 7 页附录3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及用法辑录虚词词性含义及用法之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代人。如: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之”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代事。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之”指愚公移山,可译为“这件事”。代物。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之”指学过的知识。助词相当于“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动词“到”“往”“去”等。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如: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有时也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如: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代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3、可要”“怎么”“难道”等,可省去。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表愿望。而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表承接: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表转折:译作“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学而不思则罔。
4、(论语十二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根据。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把”“拿”“用”等。屠惧,投以骨。(狼)把。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对)拿。醒能述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文言文 虚词 用法 辑录 素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