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关于初中数学课“有效追问”的实践与思考(8页).doc
《初中数学论文:关于初中数学课“有效追问”的实践与思考(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论文:关于初中数学课“有效追问”的实践与思考(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论文:关于初中数学课“有效追问”的实践与思考-第 8 页抛“砖”方能引“玉”关于初中数学课“有效追问”的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 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老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但大部分教学过程仍存在“问”的“教师化”现象。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他们的思维也是跟随性的,过多低效甚至无效的追问充满着课堂,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首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中追问的效度,让有效的追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追问 实践思考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美国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访问一个孩子时,问道:“你
2、将来想当什么?” 孩子说:“我想当飞行员。”林克莱特又问:“如果飞机在太平洋上飞行时,所有的引擎全部熄火了,那你该怎么办?”所有的人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而这个孩子却焦急得不知如何回答。林克莱特看着孩子那悲伤的表情时,追问他怎么回事。孩子回答道:“我要回去拿汽油。”若没有最后这一追问,这个孩子留给别人的岂不永远是遗憾?其实,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应倡导“追问”。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追问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存在问的“教
3、师化”现象比比皆是。很多老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机械地举手,仓促地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大量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少得可怜,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追问的有效性,把握追问时机,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探究。追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这些问题是否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概括为一句,就是要“问得其所”。下
4、面笔者结合教学课例,谈几点自己初浅的看法。一、追问在“错误”处巧妙点化 洗尽黄沙始得金错误是学生最直接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任何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具备一双慧眼,发现并挖掘错误背后隐藏的价值,然后有效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究,从错误中得出真知,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课堂就会更精彩。在平常教学中,只单纯让学生判断对或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错误的成因,找出错误的症结,从而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理想的课堂应是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学生在课堂中难免出现一些差错。这时教师不应一概以一个“错”字去评价,然后再亲自奉上正确的
5、答案。而应正确解读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暴露出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巧妙的纠错方法,将引导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的语气、角度来纠正学生偏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让错误为教学平添一份亮丽。【案例片段】七年级复习课中我给出了一个化简题目:叫学生板演,他的过程是: 原式4(x-1)+3(2-x)=4x-4+6-3x=x+2(当点评到他的解法时,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嘲笑)师问:“错在哪里?”生:“把计算题去分母了,结果丢了分母。”生:“把计算题当解方程了。”师追问:“本题答案的分母是多少?这位同学的答案与正确答案差多少?”生:“分母是12。与正确答案差12倍。”师:“这个分母为
6、什么丢失了?”生:“由于本题不是等式,乘以12就将结果扩大了12倍。”师追问:“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的分母补回,这种解法确实简洁明快,我们能否完善这种解法呢?”学生经过探讨,一个新的解法出来了。解:设原式 y去分母得:4(x-1)+3(2-x) 12y去括号得:4x-4+6-3x12y合并同类项得:x+212y解得:y所以原式 。案例中教师的追问,给学生以思维的方向,让他们逐步感悟化简与方程的区分点与相通点,培养学生用方程的观点看待化简题,这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样处理又呵护了学生的感受。追问的妙用不言而
7、喻了,学生们都赞叹这种用方程思想解化简题的方法很有创意,同时这位做错题目的学生终于又笑了,这种新颖的解法唤回了这位学生的自信。这种化腐朽为神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反刍,这是学生重新调整思维方式,达到思维条理化、系统化的重要经历,也是思维由点束线集面的过程,这样的回归思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算式与方程的联系,还能促进学生关联地思考问题,同时感受方程思想的独特魅力。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课堂上学生学不会是权利,而学会则是一种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错误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失误与错误,应正确
8、看待,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巧妙点化,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 二、追问在“肤浅”处掘一口井 水到沟渠自然成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承上启下,是激发智慧火花的火石。课堂上,教师适当的深层次追问,在学生思考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去想象,让学生在追问中学会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走向成熟。学生在学习、思考中,思维会遇到障碍和矛盾,表现为不能更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思维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
9、有意识地追问,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掘一口井,引领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障碍,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案例片段】等腰三角形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一个草图予以解决。使边的长度尽可能与题意中数值相同。大部分同学可以得到周长为23厘米,因为学生习惯画出的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进行了一连串的追问。追问1:“只能这样画吗?”可能又有较多同学得到周长为19厘米;追问2:“如果本题中的5厘米换成4厘米,这时的周长是多少?”有的同学会得到22厘米或17厘米,但也会有同学得到只有22厘米的结果;追问3:“为什么这里只有一种结果呢?”
10、学生:“以4厘米为腰不能构成三角形”;追问4:“考虑本题有两种可能,但它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呢?”学生:“构成三角形时必须满足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追问5:“还有没有类似这种有时有两个结果有时只有一个结果的题目呢?”学生展开讨论,部分同学可能会想起同样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另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80度,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有两个答案,而这个角为100度时只有一个答案”,由此及彼,让学生养成联想,归纳等数学思维品质。案例中老师没有与学生进行平铺直叙的交流,而是用一连串层层深入的问题组一路追问,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的深处。整个追问过程,是一个学生在不停的思考中思维不断修复与完整的过程,教
11、师的提问不急不躁,给学生留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而学生的思维又是如此的主动与积极。教师抛出的追问问题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表面,追问做到了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直指学生思维的薄弱处。这样的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引渡的小船,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渡过障碍的河流,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回答问题显得粗浅,留于表面、缺乏深度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铺路设桥,在肤浅处引一引,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突破难点,达到更高层次。“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这道题与我们以前见过的哪类题类似?它
12、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为什么想到这样去做?”教师经常这样有意识地追问,会让学生养成刨根问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并学会把学过的知识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三、追问在“争议”处存真去伪 自识庐山真面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使他们保持创造的动机和热情,能独立钻研问题,对别人的见解持批判精神。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看法,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将“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迫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对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论文 关于 数学课 有效 追问 实践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