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数学危机与悖论欣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次数学危机与悖论欣赏.ppt(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悖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代。“悖论”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无路可走”,转义是“四处碰壁,无法解决问题”。 悖论的定义有很多说法,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如“悖论是指这样一个命题A,由A出发可以找到一语句B,然后,若假定B真,就可推出B真,亦即可推出B假。若假定B真,即B假,又可推导出B真”。又如“悖论是一种导致逻辑矛盾的命题,这种命题,如果承认它是真的,那么它又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那么它又是真的。”再如“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和推理原则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在这个理论中却推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证明了这样一个复合命题,它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式,那
2、么,我们就说这个理论包含了一个悖论。”,上述各种悖论定义,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不十分令人满意。从潜科学的观点来看,悖论是一种在已有科学规范中无法解决的认识矛盾,这种认识矛盾可以在新的科学规范中得到克服,这是悖论的广义定义。 悖论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科学理论演进中的必然产物,在科学发展史上经常出现,普遍存在于各门科学之中。不仅在语义学、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等领域出现悖论,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系统论和哲学等领域也经常出现悖论。,历史上,数学的发展有顺利也有曲折。大的挫折也可以叫做危机。危机也意味着挑战,危机的解决就意味着进步。所以,危机往往是数学发展的先导。数学发展史上有三次数学危机
3、。每一次数学危机,都是数学的基本部分受到质疑。实际上,也恰恰是这三次危机,引发了数学上的三次思想解放,大大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一、第一次数学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 不能写成两 个整数之比引发的,我们在第一章已专 门讨论过,现再简要回顾一下。,这一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危机 来源于:当时认为所有的数都能表示为整 数比,但突然发现 不能表为整数比。 其实质是: 是无理数,全体整数之比 构成的是有理数系,有理数系需要扩充,需 要添加无理数。,当时古希腊的欧多克索斯部分地解决了这一危机。他采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关于“两个量之比”的新说法,回避了 是无理数的实质,而是用几何的方法去处理不可公度比。
4、这样做的结果,使几何的基础牢靠了,几何从全部数学中脱颖而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以致在以后的近二千年中,几何变成了几乎是全部严密数学的基础。 但是彻底解决这一危机是在19世纪,依赖实数理论的建立。,二、第二次数学危机,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牛顿创立微积分的十七世纪。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提出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则是由牛顿学派的外部、贝克莱大主教提出的,是对牛顿 “无穷小量”说法的质疑引起的。,1危机的引发 1)牛顿的“无穷小” 牛顿的微积分是一项划时代的科学成就,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创新,但也有逻辑上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微积分的一个来源,是想求运动物体在某一时
5、刻的瞬时速度。在牛顿之前,只能求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无法求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例如,设自由落体在时间 下落的距离为 ,有公式 ,其中 是固定的重力加速度。我们要求物体在 的瞬时速度,先求 。 (*),当 变成无穷小时,右端的 也变成无穷小,因而上式右端就可以认为是 ,这就是物体在 时的瞬时速度,它是两个无穷小之比。 牛顿的这一方法很好用,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解决的科技问题。但是逻辑上不严格,遭到责难。,2)贝克莱的发难 英国的贝克莱大主教发表文章猛烈攻击牛顿的理论。 贝克莱问道:“无穷小”作为一个量,究竟是不是0?,如果是0,上式左端当 成无穷小后分母为0,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不是0,上式右端
6、的 就不能任意去掉。,在推出上式时,假定了 才能做除法,所以上式的成立是以 为前提的。那么,为什么又可以让 而求得瞬时速度呢?,因此,牛顿的这一套运算方法,就如同从 出发,两端同除以0,得出5=3一样的荒谬。,(*),贝克莱的质问是击中要害的,数学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不能彻底反驳贝克莱的责难。 直至柯西创立极限理论,才较好地反驳了贝克莱的责难。 直至魏尔斯特拉斯创立“ ”语言,才彻底地反驳了贝克莱的责难。,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应当承认,贝克莱的责难是有道理的。“无穷小”的方法在概念上和逻辑上都缺乏基础。牛顿和当时的其它数学家并不能在逻辑上严格说清“无穷小”的方法。数学家们相信它
7、,只是由于它使用起来方便有效,并且得出的结果总是对的。特别是像海王星的发现那样鼓舞人心的例子,显示出牛顿的理论和方法的巨大威力。所以,人们不大相信贝克莱的指责。这表明,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危机的实质 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实质是 “ 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那么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应该说,是极限的概念不清楚,极限的理论基础不牢固。也就是说,微积分理论缺乏逻辑基础。,3危机的解决 1)必要性 微积分虽然在发展,但微积分逻辑基础上存在的问题是那样明显,这毕竟是数学家的一块心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范围的扩大,类似的悖论日益增多。数学家在研究无穷级数的时
8、候,做出许多错误的证明,并由此得到许多错误的结论。由于没有严格的极限理论作为基础。数学家们在有限与无限之间任意通行(不考虑无穷级数收敛的问题)。,因此,进入19世纪时,一方面微积 分取得的成就超出人们的预料,另一方 面,大量的数学理论没有正确、牢固的逻 辑基础,因此不能保证数学结论是正确无 误的。 历史要求为微积分学说奠基。,2)严格的极限理论的建立 到19世纪,一批杰出数学家辛勤、 天才的工作,终于逐步建立了严格的极限 理论,并把它作为微积分的基础。 应该指出,严格的极限理论的建立是 逐步的、漫长的。, 在18世纪时,人们已经建立了极限理论,但那是初步的、粗糙的。 达朗贝尔在1754年指出,
9、必须用可靠的理论去代替当时使用的粗糙的极限理论。但他本人未能提供这样的理论。 19世纪初,捷克数学家波尔查诺开始将严格的论证引入数学分析,他写的无穷的悖论一书中包含许多真知灼见。, 而做出决定性工作、可称为分析学的奠基人的是法国数学家柯西(A.L.Cauchy,17891857)。他在18211823年间出版的分析教程和无穷小计算讲义是数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他对极限给出比较精确的定义,然后用它定义连续、导数、微分、定积分和无穷级数的收敛性,已与我们现在教科书上的差不太多了。,3)严格的实数理论的建立 对以往理论的再认识 后来的一些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极限理论的进一步严格化,需要实数理论的严格化
10、。微积分或者说数学分析,是在实数范围内研究的。但是,下边两件事,表明极限概念、连续性、可微性和收敛性对实数系的依赖比人们想象的要深奥得多。,一件事是,1874年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T.W.Weirstrass,18151897)构造了一个 “点点连续而点点不可导的函数”。 “连续函数”在直观上是“函数曲线没有间断,连在一起”,而“函数在一点可导”直观上是“函数曲线在该点有切线”。所以,在直观上“连续”与“可导”有密切的联系。 这之前甚至有人还证明过:函数在连续点上都可导(当然是错误的)。因此根本不可想象,还会有“点点连续而点点不可导的函数”。,另一件事是德国数学家黎曼(B.Rieman
11、n,18261866)发现,柯西把定积分限制于连续函数是没有必要的。黎曼证明了,被积函数不连续,其定积分也可能存在。 黎曼还造出一个函数,当自变量取无理数时它是连续的,当自变量取有理数时它是不连续的。, “贝克莱悖论”的消除 回到牛顿的(*)式上: (*) 这是在 (即 )条件下,得到的等式;它表明 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式等号两边都是的函数。然后,我们把物体在 时刻的瞬时速度定义为:上述平均速度当 趋于0时的极限,即 物体在 时刻的瞬时速度= 。,总之,第二次数学危机的核心是微积分的基础不稳固。柯西的贡献在于,将微积分建立在极限论的基础。魏尔斯特拉斯的贡献在于,逻辑地构造了实数系,
12、建立了严格的实数理论,使之成为极限理论的基础。所以,建立数学分析(或者说微积分)基础的“逻辑顺序”是: 实数理论极限理论微积分。 而“历史顺序”则正好相反。,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有时是不同的.,三、第三次数学危机,1“数学基础”的曙光集合论 到19世纪,数学从各方面走向成熟。非欧几何的出现使几何理论更加扩展和完善;实数理论(和极限理论)的出现使微积分有了牢靠的基础;群的理论、算术公理的出现使算术、代数的逻辑基础更为明晰,等等。人们水到渠成地思索:整个数学的基础在哪里?正在这时,19世纪末,集合论出现了。人们感觉到,集合论有可能成为整个数学的基础。,其理由是:算术以整数、分数等为对象,微积分
13、以变数、函数为对象,几何以点、线、面及其组成的图形为对象。同时,用集合论的语言,算术的对象可说成是“以整数、分数等组成的集合”;微积分的对象可说成是“以函数等组成的集合”;几何的对象可说成是“以点、线、面等组成的集合”。这样一来,都是以集合为对象了。集合成了更基本的概念。,于是,集合论似乎给数学家带来了曙光:可能会一劳永逸地摆脱“数学基础”的危机。尽管集合论自身的相容性尚未证明,但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庞加莱甚至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称:“现在 我们可以说,完全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3 罗素的“集合论悖论”引发危机 1) 悖论引起震憾和危机 正当弗雷格即将出版他的算术基 础一
14、书的时候,罗素的集合论悖论出来 了。这也是庞加莱宣布“完全严格的数学 已经建立起来!”之后刚刚两年,即1902 年。,集合论中居然有逻辑上的矛盾! 倾刻之间,算术的基础动摇了,整个 数学的基础似乎也动摇了。这一动摇所带 来的震憾是空前的。许多原先为集合论兴 高采烈的数学家发出哀叹:我们的数学就 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吗? 罗素悖论引发的危机,就称为第三次 数学危机。,罗素把他发现的悖论写信告诉弗雷 格。弗雷格在他的算术基础一书的末 尾无可奈何地写道:“一个科学家遇到的 最不愉快的事莫过于,当他的工作完成 时,基础崩塌了。当本书即将印刷时,罗 素先生的一封信就使我陷入这样的尴尬境 地。”,2)
15、罗素悖论 在叙述罗素悖论之前,我们先注意到 下边的事实:一个集合或者是它本身的成 员(元素),或者不是它本身的成员(元素), 两者必居其一。罗素把前者称为“异常集 合”,把后者称为“正常集合”。,罗素悖论是:以 表示“是其本身成员的 所有集合的集合”(所有异常集合的集合), 而以 表示“不是它本身成员的所有集合的集 合”(所有正常集合的集合),于是任一集合 或者属于 ,或者属于 ,两者必居其一,且 只居其一。然后问:集合 是否是它本身的 成员?(集合 是否是异常集合?),罗素悖论的通俗化“理发师悖论”:某村的一个理发师宣称,他给且只给村里自己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问:理发师是否给自己刮脸? 如
16、果他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刮脸的人,按宣称的原则,理发师不应该给他自己刮脸,这与假设矛盾。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自己不给自己刮脸的,按宣称的原则,理发师应该给他自己刮脸,这又与假设矛盾。,4 危机的消除 危机出现以后,包括罗素本人在内的许多数学家作了巨大的努力来消除悖论。当时消除悖论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抛弃集合论,再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另一种是分析悖论产生的原因,改造集合论,探讨消除悖论的可能。 人们选择了后一条路,希望在消除悖论的同时,尽量把原有理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这种选择的理由是,原有的康托集合论虽然简明,但并不是建立在明晰的公理基础之上的,这就留下了解决问题的余地。
17、 罗素等人分析后认为,这些悖论的共同特征(悖论的实质)是“自我指谓”。即,一个待定义的概念,用了包含该概念在内的一些概念来定义,造成恶性循环。 例如,悖论中定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时,涉及到“自身”这个待定义的对象。,为了消除悖论,数学家们要将康托 “朴素的集合论”加以公理化;并且规定构 造集合的原则,例如,不允许出现“所有 集合的集合”、“一切属于自身的集合”这 样的集合。,1908年,策梅洛(E.F.F.Zermelo,18711953)提出了由7条公理组成的集合论体系,称为Z-系统。 1922年,弗兰克(A.A.Fraenkel)又加进一条公理,还把公理用符号逻辑表示出来,形成了集合论的
18、ZF-系统。再后来,还有改进的ZFC-系统。 这样,大体完成了由朴素集合论到公理集合论的发展过程,悖论消除了。,但是,新的系统的相容性尚未证明。因此,庞加莱在策梅洛的公理化集合论出来后不久,形象地评论道:“为了防狼,羊群已经用篱笆圈起来了,但却不知道圈内有没有狼”。 这就是说,第三次数学危机的解决,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四、 三次数学危机与“无穷”的联系,我们过去就说过,无穷与有穷有本质 的区别。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说,三次数学危机 都与无穷有关,也与人们对无穷的认识有 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要害是不认识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可以看成是无穷个有理数组成的数列的极限。 由于当时尚未
19、真正认识无穷,所以那时对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解决并不彻底;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彻底解决,是在危机产生二千年后的19世纪,建立了极限理论和实数理论之后。实际上,它差不多是与第二次数学危机同时,才被彻底解决的。,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要害,是极限理论的逻辑基础不完善,而极限正是“有穷过渡到无穷”的重要手段。贝克莱的责难,也集中在“无穷小量”上。 由于无穷与有穷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极限的严格定义,极限的存在性,无穷级数的收敛性,这样一些理论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三次数学危机的要害,是“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这样界定集合的说法有毛病。而且这里可能涉及到无穷多个集合,人们犯了“自我指谓”、恶性循环的错误。 以上事实
20、告诉我们,由于人们习惯于有穷,习惯于有穷情况下的思维,所以一旦遇到无穷时,要格外地小心;而高等数学则是经常与无穷打交道的。,五、著名悖论欣赏,1.无穷级数的力量 令x = 1 + 2 + 4 + 8 + 16 + 则有:2x = 2 + 4 + 8 + 16 + 于是:2x - x = x = (2 + 4 + 8 + 16 + ) - (1 + 2 + 4 + 8 + 16 + ) = -1也就是说:1 + 2 + 4 + 8 + 16 + = -1,2.复数才是王道 考虑方程x2 + x + 1 = 0移项有x2 = - x - 1等式两边同时除以 x ,有x = - 1 - 1/x把上式
21、代入原式中,有x2 + (-1 - 1/x) + 1 = 0即x2 - 1/x = 0即x3 = 1也就是说 x = 1。把 x = 1 代回原式,得到 12 + 1 + 1 = 0 。也就是说, 3 = 0 ,嘿嘿!,其实, x = 1 并不是方程 x2 + x + 1 = 0 的解。在实数范围内,方程 x2 + x + 1 = 0 是没有解的,但在复数范围内有两个解。另一方面, x = 1 只是 x3 = 1 的其中一个解。 x3 = 1 其实一共有三个解,只不过另外两个解是复数范围内的。考虑方程 x3 - 1 = (x - 1)(x2 + x + 1) = 0 ,容易看出 x3 = 1
22、的两个复数解正好就是 x2 + x + 1 的两个解。因此, x2 + x + 1 = 0 与 x3 = 1 同时成立并无矛盾。注意,一旦引入复数后,这个谬论才有了一个完整而漂亮的解释。或许这也说明了引入复数概念的必要性吧。,3.颇具喜剧色彩的错误1 + 2 + 3 + + n = n(n+1) / 2让我们用 n - 1 去替换 n ,可得1 + 2 + 3 + + (n-1) = (n-1)n / 2等式两边同时加 1 ,得:1 + 2 + 3 + + n = (n-1)n / 2 + 1也就是n(n+1) / 2 = (n-1)n / 2 + 1展开后有n2 / 2 + n / 2 =
23、n2 / 2 - n / 2 + 1可以看到 n = 1 是这个方程的唯一解。也就是说 1 + 2 + 3 + + n = n(n+1) / 2 仅在 n = 1 时才成立!,这个推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隐蔽而搞笑的错误。等式两边同时加 1 后,等式左边得到的应该是1 + 2 + 3 + + (n-2) + (n-1) + 1,1 块钱等于 1 分钱? 我要用数学的力量掏空你的钱包!请看:1 元 = 100 分 = (10 分)2 = (0.1 元)2 = 0.01 元 = 1 分,用这个来骗小孩子们简直是屡试不爽,因为小学(甚至中学)教育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单位也是要参与运算的。事实上,
24、 “100 分 = (10 分)2” 是不成立的, “10 分” 的平方应该是 “100 平方分” ,正如 “10 米” 的平方是 “100 平方米” 一样。,5.一个可怕的逻辑错误下面这个勾股定理的“证明”曾经发表在 1896 年的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杂志上:假设勾股定理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到AB2 = AC2 + BC2BC2 = CD2 + BD2AC2 = AD2 + CD2把后两式代入第一个式子,有,AB2 = AD2 + 2CD2 + BD2但 CD2 = ADBD ,因此AB2 = AD2 + 2ADBD + BD2即AB2
25、= (AD + BD)2即AB = AD + BD而这显然成立。因此,我们的假设也是成立的。,这个证明是错误的。假设结论正确,推出一个矛盾,确实能说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这就是反证法);但假设结论正确,推出它与条件吻合,这却并不能说明假设真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假设也有可能推出正确的结果来。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不妨假设 1 = 2 ,由等式的对称性可知 2 = 1 ,等量加等量有 1+2 = 2+1 ,即 3 = 3 。但 3 = 3 是对的并不能表明 1 = 2 是对的。,6. 谷堆悖论 显然,1粒谷子不是堆; 如果1粒谷子不是堆,那么2粒谷子也不是堆; 如果2粒谷子不是堆,那么3粒谷子也不是堆;
26、 如果99999粒谷子不是堆,那么100000粒谷子也不是堆; 如果1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2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3粒谷子落地也不能形成谷堆,依此类推,无论多少粒谷子落地都不能形成谷堆。这就是令整个古希腊震惊一时的谷堆悖论。,从真实的前提出发,用可以接受的推理,但结论则是明显错误的。它说明定义“堆”缺少明确的边界。它不同于三段论式的多前提推理,在一个前提的连续积累中形成悖论。从没有堆到有堆中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解决它的办法就是引进一个模糊的“类”。,7. 蠕虫悖论 有一天,我们看到一条蠕虫,它在正在一根橡皮绳的一端。橡皮绳长一公里(好长啊)。蠕虫以每秒1厘米的稳定速度沿橡皮绳爬行。在1
27、秒钟之后,橡皮绳就像橡皮筋一样拉长为2公里(虫:欺负我啊!)。再过一秒钟后,它又拉长为3公里,如此下去。蠕虫最后究竟会不会达到终点呢?,1公里有100,000厘米,所以在第一秒末,蠕虫爬行了橡皮绳长度的1/100000。在第二秒钟内,蠕虫又在长度为2公里的橡皮绳上爬了它的1/200000,在第三秒内,它又爬了3公里长的皮筋的1/300000,如此继续,蠕虫的进程表示为整条橡皮绳的分数就是:1/100000*(1+1/2+1/3+1/4+.) 就是传说中的调和级数,事实上,它不收敛,它的部分和我们要它有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只要这个和超过100,000,上面的表达式就超过1。这就是说,蠕虫已经到达终点。,8.秃头悖论,9.抛球悖论,从数学角度来说,不可能断定小球在何处,因为它极限不存在。但作为一个物理问题,当t1分钟时,小球必定停留在某个地方。但从狭义相对论知,任何物体的速度都小于光速,但在此问题中,抛球速度越来越快,趋于无穷大,是违反物理定律的,在实际中不可能。所以它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问题,只能看作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