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ppt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ppt(1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章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5.1 克尔效应与自聚焦现象 5.2 三次谐波产生 5.3 四波混频 5.4 双光子吸收 5.5 受激喇曼散射(SRS) 5.6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 5.7 受激光散射现象的一般考虑,5.1 克尔效应与自聚焦现象,5.1.1 克尔效应 1. 克尔效应 克尔(Kerr)在1875年发现: 线偏振光通过外加电场作用的玻璃时, 会变成椭圆偏振光, 如图5.1 - 1所示, 当旋转检偏器时, 输出光不消失。作用下, 由原来的各向同性变成了光学各向异性, 外加电场感应引起了双折射, 其折射率的变化与外加电场的平方成正比, 这就是著名的克尔效应。,图5.1 - 1 克尔效
2、应实验示意图,从非线性光学的角度来看, 克尔效应是外加恒定电场和光电场在介质中通过三阶非线性极化率产生的三阶非线性极化效应。 假定介质受到恒定电场E0和光电场Eexp(it)+c.c.的作用, 按(1.1 - 39)式和(1.1 - 41)式有,(5.1 - 1),这表示由于三阶非线性极化的作用, 恒定电场的存在使得介质的介电张量元素 改变了 , 且,(5.1 - 2),因子3是由于考虑了三阶极化率张量元素的本征对易对称性出现的。,2. 光克尔效应 现在进一步讨论用另一光电场代替恒定电场E0的光克尔效应。 假定频率为的光电场作用于介质的同时, 还有另一束任意频率为的光电场作用于该介质, 则由于
3、光电场的作用, 会使介质对光波的作用有所改变。 通过三阶非线性极化效应, 将产生与频率为光电场平方有关的三阶非线性极化强度的复振幅P(3) ()为,(5.1 - 3),假定频率为的光波沿z方向传播, 由(5.1 - 3)式可得,(5.1 - 5),对于偏振方向与频率光波相平行的光电场来说:,对于偏振方向与频率光波相垂直的光电场来说:,克尔效应可以提供一种改变光波偏振状态的方法。例如,通常使用的非线性介质硝基苯,没有恒定电场时,在光学上是各向同性的。当外加恒定电场后,它就具有各向异性晶体的性质。这时,与E平行和垂直的光波通过它是,便产生相位差:,因为,n与E02成正比,所以相位差可以通过改变E0
4、调节,其结果可以使得入射线偏振光的振动面转过90度,或者使其变为椭圆偏振光。,图5.1 - 2 光克尔效应开关,这种开关的速度取决于样品对激光场的响应时间,一般很短,可达ps。,5.1.2 激光束的自聚焦现象 上述的光克尔效应中,光波的频率与产生效应的光波频率不相同,实际上,一束强的光波本身就能起到产生该效应的光波作用。 自聚焦是感生透镜效应, 这种效应是由于通过非线性介质的激光束的自作用使其波面发生畸变造成的。 现假定一束具有高斯横向分布的激光在介质中传播, 此时介质的折射率为,其中, n(|E|2)是由光强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如果n是正值,由于光束中心部分的光强较强,则中心部分的折射率变化
5、较边缘部分的变化大,因此,光束在中心比边缘的传播速度慢,结果是戒指中传播的光束波面越来越畸变,如图所示。这种畸变好像是光束通过正透镜一样,光线本身呈现自聚焦现象。,图5.1 - 3 光束在非线性介质中的光线路径 (虚线为波面, 实线为光线),但是,由于具有有限截面的光束还要经受衍射作用,所以只有自聚焦效应大于衍射效应时,光才表现出自聚焦现象。 粗略地说,自聚焦效应正比于光强,衍射效应反比于光束半径的平方,因此,由于光束收自聚焦作用,自聚焦效应和衍射效应均越来越强。如果后者增强的较快,则在某一点处衍射效应克服自聚焦效应,在达到某一最小截面(焦点)后,自聚焦光束将呈现出衍射现象。但是在许多情况下,
6、一旦自聚焦作用开始,自聚焦效应总是强于衍射效应,因此光束自聚焦的作用一直进行着,直至由于其他非线性光学作用使其终止。,使自聚焦作用终止的非线性光学作用有:受激喇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双光子吸收和光损伤等。 当自聚焦效应和衍射效应平衡时,将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光束自陷,表现为光束在介质中传输相当长的距离,其光束直径不发生改变。实际上,光束自陷是不稳定的,因为吸收或散射引起的激光功率损失都可以破坏自聚焦和衍射之间的平衡,引起光束的衍射。 与自聚焦效应相反,如果由光强引起的折射率变化n是负值,则会导致光束自散焦,趋向于使高斯光束产生一个强度更加均匀分布的光束,这种现象为光模糊效应。,光强分布引起
7、折射率变化还会造成光的群速度变化, 图5.1 - 4表示一时域高斯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一定距离后, 脉冲后沿变陡的现象。 这是由于脉冲峰值处折射率大, 光速慢, 而在后沿, 光强逐渐下降, 光速逐渐增大, 以致后面部分的光“赶上”前面部分的光, 造成光脉冲后沿变陡。 这就是光脉冲的自变陡现象。,图5.1 - 4 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的自变陡现象,自聚焦现象的研究始于1964年, 促使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1) 高功率密度激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所谓的丝状破坏。 (2) 在研究受激喇曼散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反常现象, 如许多固体和液体中, 受激喇曼散射有一个非常尖锐的阈值
8、, 有异常高的增益, 前后向增益不对称, 有反常的反斯托克斯环等。经研究表明,这些现象都与激光束自聚焦现象相关。,引起光束自聚焦的原因是光致折射率的变化, 而光致折射率变化的物理机制是多种多样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 (1) 强光场使组成介质的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发生变化, 这导致介质宏观电极化的变化, 从而使折射率发生变化。引起折射率变化的响应时间fs量级。 (2) 对含有各向异性分子的液体(如CS2、 苯及其衍生物)来说, 由于各向异性分子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分子极化率, 这时与分子取向有关的高频克尔效应是引起折射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引起折射率变化的响应时间ps量级。,(3) 在强光场作用下
9、的电致伸缩效应使介质密度发生起伏, 从而引起折射率发生相应的变化。引起折射率变化的响应时间ns量级。 (4) 由于各种介质对入射光束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吸收, 导致介质温度升高, 从而引起介质折射率变化。引起折射率变化的响应时间s量级。,5.1.3 自聚焦的稳态理论 考虑到三阶非线性效应, 在光场作用下各向同性介质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 总的相对介电常数为,(5.1 - 15),式中, r为线性相对介电常数, 2为非线性相对介电常数系数, |E0|2为光电场振幅平方。 相应的极化强度可以表示成,(5.1 - 16),由此, 在(5.1 - 15)式中,(5.1 -17),介质的折射率为,(5.1
10、- 18),式中,(5.1 - 19),是线性折射率, n是非线性折射率。 因为通常n0n, 所以由(5.1 - 18)式可得,(5.1 - 20),若令,(5.1 - 21),则,(5.1 - 22),通常称n2为非线性折射率系数。,考虑上述非线性效应后,麦克斯韦方程可以写成:,由此得到波动方程:,假定光束沿z方向传播,振动方向为x方向,电场的表示式为:,考虑到慢变振幅近似,波动方程为:,如果没有非线性,上式就变为描述透明介质内线性光束传播规律的方程,它的解是一组完全的高斯模:,图5.1 - 5 高斯光束进入自聚焦介质(虚线表示无自聚焦时光束的半径),假定高斯光束进入介质处的坐标为z=0(如
11、图),则z用(z-zmin)代替。,在z=0处输入光束的场强为:,令z=0处的输入光束半径为d:,在z=0处输入光束的场强简化为:,引入聚焦参数:,在z=0处输入光束的场强变为:,根据的定义,对于=0的光束,其束腰在z=0处。如果0,即zmin0,表明在z=0处的输入光场是收敛的,而对于0的光束,则是发散的。,我们在z=0附件将光束强度按级数展开,并保留最初三项,可以得到光束的截面积:,假定光束聚焦处的光束面积为零,可求得自聚焦焦点离输入平面的距离:,P是输入光束的总功率:,Pc称为临界功率:,如果输入光束原来是收敛的,则当总功率P超过Pc是,它将突然在zf处聚焦。自聚焦的临界功率与光束起始的
12、收敛程度(即聚焦参数)及起始光束直径d无关。,如果光束起始是发散的,则自聚焦的临界功率为:,这是自聚焦的临界功率与自聚焦参数有关,光束起始发散愈厉害,临界功率越大。,例如,在二硫化碳液体中,对于波长为1微米的激光,自聚焦临界功率约为2*104W,因此,在中等高的功率水平上也会发生自聚焦。,5.1.5 光束的自相位调制 假定输入光束为均匀平面波, 则振幅函数满足的方程可以写为,(5.1 - 58),该方程的近似解为,(5.1 - 60),这里 表示输入光场幅度。,非线性折射率造成的附加相移为:,因此,瞬时频率为:,图5.1 8 自相位调制,和,的时间关系,脉冲前沿:,脉冲后沿:,脉冲峰值处:,最
13、大频移发生在功率曲线的拐点处,即,图5.1 - 9 考虑响应时间后自相应调制的(t)和频谱图 (a) (t)相对光脉冲迟后; (b) 频谱图,以上讨论只对输入脉冲比介质非线性响应时间大很多的情况才是正确的。如果脉冲宽度与介质非线性响应时间同一数量级,则附加相移的值不能瞬时跟上光强的变化,需要迟后一段时间,其结构是光谱结构不再对称,大部分能量集中到斯托克斯分量一边,反斯托克斯分量的能量降低了。,5.2 三次谐波产生,5.2.1 平面波的三次谐波产生 设有一束频率为的线偏振光作用于非线性介质, 光波电场为,(5. - ),式中, 复振幅E()为,(5.-),其中, E0、 a()和n1分别为入射基
14、波的振幅、 振动方向的单位矢量和折射率。 由三阶非线性效应产生的三次谐波极化强度的复振幅为,(5. - ),按(. - )式, 三次谐波光电场满足的耦合波方程为,(5.2 - 4),式中k3=3n3/c。 组合(5. - )式、 (5. - )式和(5. - )式, 并令,(5. - ),(5. - ),可得,(5. - ),在小信号近似情况下, 可得三次谐波光电场为,(5. - ),(5. - ),5.3 四 波 混 频,5.3.1 四波混频概述 四波混频是介质中四个光波相互作用所引起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它起因于介质的三阶非线性极化。 四波混频相互作用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如图5.3 - 1所示的
15、三类。,图5.3 - 1 四波混频中的三种作用方式,1) 三个泵浦场的作用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作用的光波频率为1 , 2和3, 得到的信号光波频率为s, 这是最一般的三阶非线性效应。 2) 输出光与一个输入光具有相同模式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例如输入信号光为Es0=E30, s=3, 则由于三阶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E3将获得增益或衰减。 3) 后向参量放大和振荡 这是四波混频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其中两个强光波作为泵浦光场, 而两个反向传播的弱波得到放大。这与二阶非线性过程中的参量放大相似,其差别只是这里是两个而不是一个泵浦光场,两个弱光分别是信号光波和空闲光波。,在四波混频中,相位匹配
16、时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可以大大地增强信号光波的输出。 由于四波混频在所有介质中都能容易地被观测到,而且变换形式很多,所以它可以得到许多很有意义的应用。例如,利用四波混频可以把可调谐相干光源的频率范围扩展到红外和紫外;在材料研究中,共振四波混频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光谱和分析工具。,5.3.2 简并四波混频(DFWN)理论 1. 简并四波混频作用 简并四波混频是指参与作用的四个光波的频率相等。 这时, 支配这个过程的三阶非线性极化强度一般有三个波矢不同的分量:,(5. - 1),式中,简并四波混频的输出可以利用耦合波方程求解。其四波相互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如下的全息过程:三个入射光波中的两个相互干涉,形
17、成一个稳定光栅,第三个光波被光栅衍射,得到输出波。,图5.3 - 2 与简并四波混频过程相应的光栅图,例如:考虑到k1=-k1,特殊情形下的三个稳定光栅。根据衍射理论可以得到三个衍射波,其波矢分别为:ks=k1+k1-ki;ks=k1-k1+ki;ks=-k1+k1+ki 输出光波ks=-ki总是满足相位匹配,上面的分析指出了简并四波混频与全息过程的相似性,但必须明确他们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别。 首先,普通全息的记录过程是通过参考光和信号光干涉、对记录介质曝光,并调制其透明度实现的,所以,参考光与信号光必须同频率,否则就会形成不稳定的运动光栅,在曝光过程中会将全息图擦除掉。而在四波混频过程中,相互
18、作用的光波则不一定同频率。 第二,四波混频过程中的四个光波是通过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发生相互作用的,在一般情况下,三阶极化率是一个张量,它可以使不同偏振的光之间产生耦合。,2. 非共振型简并四波混频过程 在非共振型四波混频过程中, 光场将引起介质折射率的变化。 通常所采用的介质, 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对本地场响应(光克尔效应13 ), 另一类对非本地场响应(热响应12 、 光折变效应13, 14 、 电致伸缩效应15等)。 前者可以利用非线性极化率表征, 后者不能直接利用非线性极化率表征。 这些介质中的四波混频过程都可以通过耦合波方程描述。,图5.3 - 3 简并四波混频结构示意图,我们讨论的DF
19、WM结构如图5. - 所示, 非线性介质是透明、 无色散的类克尔介质, 三阶非线性极化率是(3) 。 在介质中相互作用的四个平面光波电场为,(5. - ),其中, E1、 E2是彼此反向传播的泵浦光, E3、 E4是彼此反向传播的信号光和散射光。 一般情况下, 信号光和泵浦光的传播方向有一个夹角, 它们的波矢满足,(5. - ),如果这四个光波为同向线偏振光, 则可以根据非线性极化强度的一般关系, 得到相应于某一分量的感应非线性极化强度, 例如:,(5. - ),在考虑到慢变化振幅近似的条件下, 介质中光电场复振幅的变化规律满足耦合波方程, 即,(5. - ),1) 小信号理论 如果介质中的四
20、个光电场满足|E1(r)|2、|E2(r)|2|E3(r)|2、 |E4(r)|2, 就可以忽略泵浦抽空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 只需考虑E3(r)和E4(r)所满足的方程即可。 假设E3(r)和E4(r)沿着z轴彼此相反方向传播,相应的耦合波方程为,(5. - ),因为三阶极化率是实数, 所以右边第一项仅影响光电场的相位因子, 对能量的变化没有贡献, 故可以定义,(5.3 - 9),并可以得到E3 (z)和E4 (z)满足的方程。 为了方便起见, 在下面求解E3 (z)和E4 (z)的过程中, 我们略去右上角的撇号, 将E3 (z)和E4 (z)满足的方程改写为,(5. - ),式中,(5.
21、- ),在这里已考虑到k3=k4=k。 假设边界条件为,(5. - ),可以解得,(5. - ),在两个端面上的输出光电场为,(5. - ),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在输入面(z=0)上, 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的反射光场E4(0)正比于入射光场E*30 。 因此, 反射光E4(z0)是入射光E3(z0)的背向相位共轭光。 (2) 若定义相位共轭(功率)反射率为,(5.3 - 15),则由(5.3 - 14)式得到,(5.3 - 16),在gL较小的情况下,随着gL的增大,R也增大。如果介质长度一定,则g越大,R越大。g的大小反映了泵浦光对散射光耦合的强弱。,(3) 由(5. - )式可见
22、, 当|g|L/2时, R, 这相应于振荡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E3和E4在介质中的功率分布如图5. - 所示。,图5. - 振荡时, 介质中E3和E4的功率分布,图5. - 5 DFWN的放大特性,当(3/4)|g|L(/4)时, R1。 此时, 可以产生放大的反射光, 在介质中E3和E4的功率分布如图5.3 - 5所示。,2) 大信号理论16, 17 在DFWN过程中, 如果必须考虑泵浦抽空效应, 就应当同时求解 (5. - )式的四个方程, 这就是大信号理论。 我们讨论的作用结构如图5. - 所示, E1、 E2是彼此反向传播的泵浦光, E3, E4是彼此反向传播的信号光和相位共轭光
23、, 光电场仍采用(5.3 -3)式的形式。,图5. - 6 非共线DFWM结构示意图,为了分析简单起见, 我们假设四个光电场同向线偏振, 并且忽略光克尔效应引起的非线性折射率变化项。 在这种情况下, (5. - )式变为,(5. - 17),在求解这些方程时, 为了克服有多个坐标量的困难, 我们引入共同坐标z。 对于平面波而言, 有,(5. - ),而由图5. - , 又有 cos1=cos3=cos cos2=cos4=cos,于是, (5. - )式可以改写为,(5.3 - 19),在一般情况下, DFWM相位共轭特性可以通过对(5. - )式进行数值计算给出。 图5. - 图5. - 分
24、别为对称激励情况下计算得到的特性曲线, 由这些曲线可以得到DFWM的如下特性: (1) 饱和特性。 由图5. - 可见, 在Is固定的情况下, 随着Ip的增大, 相位共轭反射率R也增大, 当Ip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饱和现象。 这种饱和现象是由于非线性耦合效应和泵浦抽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随着Ip的增大, 非线性耦合加强, 同时, 泵浦抽空效应也越来越显著, 导致共轭反射率的饱和。,图5.3 - 7 Is为参量时, R与Ip的关系曲线,图5.3 - 8 为参量时, R与Ip的关系曲线,(2) 自振荡特性。 在Is=0的情况下, Ip增大到某一数值时, 将产生自振荡输出(R)。 如图5.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非线性 光学 效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