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5页).doc





《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5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 14 页成都龙泉高中学高2015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试题语 文(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第 I 卷(单项选择题)和第卷(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填在机读卡上,第卷写在答卷纸上。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 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
2、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 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
3、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
4、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
5、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 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 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
6、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 中国社会科学报)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
7、 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 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 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 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C陈成子
8、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 、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 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 “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 ,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
9、自居,他的自信使各 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 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欣泰,字义亨,竞陵人也。父兴世,宋左卫将军。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年十余,诣吏部尚书褚渊,渊问之曰:“张郎弓马多少?”欣泰答曰:“性怯畏马,无力牵弓。”渊甚异之。辟州主簿,历诸王府佐。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有以启
10、世祖者,世祖曰:“将家几何敢作此举止!”后从车驾出新林,敕欣泰甲仗廉察,欣泰停仗,于松树下饮酒赋诗。制局监吕文度过见,启世祖。世祖大怒,遣出外,数日,意稍释,召还,谓之曰:“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除正员郎。巴东王子响杀僚佐,上遣中庶子胡谐之西讨,使欣泰为副。欣泰谓谐之日:“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溃。若且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进屯江津,尹略等见杀。事平,欣泰徙为随王子隆镇西中兵。子隆深相爱纳,数与谈宴,州府职局,多使关领,意遇与谢眺相次。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复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建武二年,虏围钟
11、离城。欣泰为军主,随崔慧景救援。虏既为徐州军所挫,更欲于邵阳洲筑城。慧景虑为大患。欣泰曰:“虏所以筑城者,外示婷大,实惧我蹑其后耳。今若说之以彼此各愿罢兵,则其患自息。”慧景从之,遣欣泰至虏城下具述此意。及虏引退,而洲上余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欣泰说慧景曰:“归师勿遏,古人畏之。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不如许之。”慧景乃听虏过。 (节选自南齐书张欣泰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B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
12、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C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D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13、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张欣泰喜欢读书,不愿意以带兵打仗为职业,十多岁时,当别人问他弓马功夫怎样时,他回答说害怕骑马,无力拉弓。B张欣泰游览园林时身穿僧衣,手执禅杖,随皇上出巡时中途跑到松树下去喝酒赋诗,这些举动表明他对当时的现实十分不满。C虽然齐世祖对张欣泰的率性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但还是能理解他不愿意当武将的想法,任命他担任了比较清闲且地位不低的文官。D张欣泰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讨伐巴东王时,主将胡谐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吃了大亏;而
14、崔慧景对他言听计从很顺利地解除了钟离城之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5分)译文: (2)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5分)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渡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8、“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5分)答: 9、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6分)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
15、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 , ”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两句诗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国学大师汤一介“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
16、如是说。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
17、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
18、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20
19、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说。相关连接:汤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
20、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10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摘自百度)儒藏收入近500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亿字)和近5000不儒家典籍(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 (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B.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这样的家
21、学渊源是使汤一介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D. 为了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E.汤一介认为,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2)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先生对儒学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3)材料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6分)(4)汤一介先生为什么要编纂儒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四、实用文
22、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第二天的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上学 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