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8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第 17 页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健康情绪教育喜、怒、哀、乐等情绪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心理现象。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是把情绪视为认识和行为过程中的附属产物,对健康情绪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认识不足。个人既要为社会做贡献,也要过一个有幸福感、愉悦感的生活。损人利己固然不可能有持久的幸福感,但一个生活得很痛苦的人,纵然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其人生也是有缺陷的。情绪具有动力功能,它能够激发一个好的行为,也能促生一个破坏行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情绪有益身体健康,消极情绪容易导致生理疾病。当代心理学十分重视对情绪的研究。健康情绪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
2、要内容。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不少人认为,喜、怒、哀、乐,天生就会,不学而能,实无教育之必要;情绪取决于当事人所遭遇的事件,好事自然令人开心,倒霉事谁也高兴不起来。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学生的情绪生活缺乏教育的有效干预,学生的情绪发展缺乏教育者的有效指引。(一)健康情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健康情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是,使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到目标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情绪为主。情绪教育不是要设法消除、压抑学生的情绪,而是使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合理宣泄情绪,有效调控情绪,保持愉悦的情绪主旋律。健康的情绪生活要符合以下两点要求:1特定情境中的情绪正常情绪总是产生
3、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此时的情绪,不管是高兴还是愤怒,只要符合下面三个条件,都是正常的。(1)情绪与刺激事件同质。即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导致其愉快情绪,阻碍个体需要满足的刺激导致其哀怒情绪,而不是相反。(2)情绪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相称。情绪的强弱程度与刺激的强烈程度相对应,而不是情绪过敏或体验肤浅。(3)情绪的持续时间与刺激作用的时间相宜。当刺激消失后,情绪会随之平息,而不会长久被其影响。2心境以愉悦为主导背景一个人难免有不高兴的时候,愤怒、忧伤和失望等情绪固然会使人不快,有时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一个人在大多数的时候应当是愉悦的,满意的,有幸福体验的。(二)健康情绪教育的操作要点在对学生进行情绪教
4、育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过分压抑情绪是有害的。它不仅造成生理健康问题,而且不良情绪的累积会造成情绪泄洪,出现连当事者都难以理解的冲动行为。当然,宣泄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如倾诉、运动等。2教会学生正确表达情绪养成表达情绪的习惯,掌握正确表达情绪的技能。积极表达关爱、欣赏、感激、歉意等令他人愉悦的情绪,学会无伤害地表达愤怒和不满。偶尔表达愤怒和不满,只要讲究技巧,可以取得更强烈的表达效果,它说明你对问题的倾注和重视,增进了别人对你的了解。阅读链接表达愤怒的原则 1愤怒指向人的某一特定行为,而不是人本身。换句话说,你可以批评他的行为,但不要指责他的才智。2不要赘述过去的事。指责仅仅
5、指向眼前的情境。3永远不要涉及他人的家庭、种族、宗教、社会地位、外貌或说话方式等。4不要限制别人发火。记住:当你向别人发怒时,对方也有回敬的权力。5如果你在其他人面前不公正地对一个人发火,那么,你必须当着那些人的面向他道歉。6发火对象要恰当,不可找替罪羊,迁怒于他人。7在发怒前,一定要确认对方过失的客观存在。8让别人明确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最好具体清楚地告诉他。9尽可能给对方留后路。如果对方向你道歉,你应当立即终止发怒。3教育学生运用情绪力量激发建设性的行为情绪会带来生理反应,形成一股能量。不良情绪容易产生破坏性行为,压抑这股能量不如利用它,使之激发出建设性的行为。例如,生气通常导致某些学生的攻
6、击行为,教师就应当让他们懂得,怒气若发泄到别人身上,只会恶化外部环境,是自己更生气;“受气”所激发的能量若能推动“争气”的具体行动,则不仅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也从根本上优化了自己的情绪。4注重纠正学生对事物的非理性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他所遭遇的事件决定的,而是由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认识决定的。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导致当事人的健康情绪,非理性的认识常常使人陷入消极情绪,难以自拔。例如,对于教师的严格管理行为,一个学生认为“老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自然会产生对立情绪;另一个学生认为“老师是为了自己好,督促自己改正错误”,自然对老师心生感激之情。所以,情绪教育不能就情绪而情绪,关
7、键是发现学生不良情绪背后的非理性认识,通过对非理性认识的纠正,树立起理性认识。例如,面临磨难,变学生认为“倒霉”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遭遇失败,变学生消极悲观的非理性认识为“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自我完善的机会”的理性认识。5帮助学生提高体验生活、学习的幸福、快乐能力正如有人所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一样的生活和学习,有人视为折磨,有人自得其乐。这其中的差别是体验幸福、快乐能力的高下。善于从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乐趣的能力是人的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能力,它关系着个体一生的生活质量。马斯洛总结了自我实现者的主要特征,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呈现出一种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马斯洛这样描述道:自我实现者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年过半百的老夫妻还如同度蜜月一样。总之,他们能从基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巨大的鼓舞的心醉神迷。因此他们从不对生活经历感到烦恼。自我实现者总是毫无例外地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职业。他们对工作感兴趣,工作干得津津有味,工作与玩乐之间通常的界线也变得模糊了。对他们来说,工作是令人兴奋、充满乐趣的,工作就是娱乐。生活实践反复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幸福生活不是我们创造并提供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二、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不仅是
9、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人多种心理需要,构成了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系统。人际关系不良通常导致当事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人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过程,人际冲突的妥善处理过程,就是当事人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所以,人际关系教育历来被心理健康教育所重视。(一)人际关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人际交往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交活动的兴趣,掌握人际沟通的技术,敢于表达自己的正当要求和不同意见,妥善处理人际冲突。对于学生而言,健康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是:1有
10、益个人发展青少年喜欢交同龄朋友,但要有择友而交的能力,构建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人际交往圈子。学会交益友,并不断增进与他们的友谊。与“玩友”保持适当距离,并能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说“不”。有时候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朋友,就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人生。2交往适度适宜交往要适度,既不能自我封闭,又不能过度交往。适度交往是有益的,过度交往则有害于个人发展。青少年不能沉湎于人际交往而荒废学业。交往的方式要适宜,符合学生身份,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的交往方式。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重在沟通思想,增进情谊,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而不是图热闹,讲排场,整天忙于礼尚往来般的应酬。3适应多种交往青少年要善于处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既有良好的同
11、伴关系,又能与老师、父母融洽相处。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反映出当事人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人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青少年而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状况,能有效预测其成年后与长辈、领导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的交往规则和技能基本相同。(二)人际关系教育的操作要点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时,班主任要注意以下问题: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主动、热情是人际关系建构的前提,尤其是血缘关系之外的一般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中的被动、害羞、恐惧绝不是“老实”、“单纯”,而是社会功能的萎缩。如果说这一缺陷对以个体形式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危害还不太严重的话,那么对于学生
12、走上社会以后的事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就会暴露无遗。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措施迫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对他人主动招呼,热情相待,笑脸相迎,学会有技巧地展示、表现自己。2帮助学生形成移情习惯和技能善于理解他人,是个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特质。对他人的理解,来自于个人的移情习惯和技能。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将自己变成他人,去体验对方的所思、所感和所为,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人际冲突的产生,有时并不是什么原则性对立,而是我们不注重移情,不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我们的“好心”就变成了“驴肝肺”。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言语,
13、注意观察他人的非言语活动,可以培养对他人心灵世界的敏感性,并习惯于把自己对对方的理解表达出来,提高交流成效。3强化学生的沟通意识,提高沟通能力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关键技能。相对于见面打招呼、待人热情、分手道别等初级技能而言,沟通是较复杂的高级交往技能。人际沟通,能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情谊,消除误解,避免冲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沟通技巧。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大胆、策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妥善地拒绝他人不合理的或自己难以满足的要求,适时、技巧地弥补友谊裂痕,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善于吸纳别人的合理意见,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阅读链接与人争论的技巧 1双方都要明
14、确争论的是同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不要去争论。双方言论所涉及的问题不同,各执一题也无法争论。2用善意的态度来争论。在善意的争论中双方能围绕问题焦点,遵循一定规则把话讲出来;恶意的争吵就如同在泥潭中争斗,争论的问题往往被搁置一边,只为争吵而争吵。3要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在被对方反对时,也能平静地在把自己的意见说一遍。气鼓鼓地说不出话是放弃了争论的权利,用与争论不相关的话攻击对方只会降低自己的人格。4在别人发表意见时,应很好地聆听。聆听能促成彼此信任、缓和紧张气氛,急于辩白是争论的一大障碍。认真地把别人的意见听明白,是学会争论的重要一环。5可以一面听一面思考,但最后要择善从流。当别
15、人有好意见时,自己应改变原有的想法,并冷静地吸纳、服从。并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提醒和帮助。4养成学生助人为乐的品性乐于助人的人一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自私必然会恶化自己的外部环境。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助人就是助己,自私不会自利。一些学生由于缺乏人生智慧或者受到不当的教育,错误地认为,帮助别人就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要谋取自己的利益就得多为自己考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的行为结果与主观追求大相径庭,个人倍感苦闷却不知其中的缘由,甚至错误地认为是自己自私得不够,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愈滑愈远。其实,给予总是比索取有价值,它既结了人缘,又使自己在助人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与能力的发展,越想占有,得到的越少,越想紧
16、紧地纂在手里,从手中滑溜出的越多。5引导学生在对人际冲突的反思中发展应对冲突的能力人际冲突是班级中较常见的突发事件。作为班主任,一般不希望人际冲突的事件发生,但人际冲突的出现,也为班主任提供了进行交际交往教育的机会,处理得到,能将坏事变成好事。对于有些学生来讲,一味地逃避人际冲突,不敢维护自身权益,只知道忍气吞声,是自我萎缩的表现。;例如,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打架事件时,重在引导双方学生分析这场架打得有没有意义,打架是否解决了问题,除了打架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孰优孰劣,是没有掌握更好的解决冲突的方法,还是一遇到冲突情境就无法自控。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情绪自控、避免无益冲突及应对人
17、际冲突的能力。三、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使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自我调控系统。个体正是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调节自己,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求得其独特发展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以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的。传统的学校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忽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多教育学生喜欢别人,少教育学生悦纳自己;注重用外在的纪律、规范来约束学生,轻视开掘学生自我导引、自我管理的本性和潜能。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自我意识教育,为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提供了更科学、更全面、更有效的指导。(
18、一)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在积极的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导引下,调动身心能量,实现自己的最佳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1对自己的认识客观全面“认识你自己”是镌刻在古希腊神庙金顶的警世箴言。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警示我们,人类或个人若不认识自己,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当今教育比较多地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相对忽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其实,认识自己通常比认识他人更难,正所谓“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己的认识主观、片面,就谈不上自我完善和发展。2愉快地接受自己个人既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也要学会处理与自己
19、的关系。既要接受、喜欢别人,也有接受和喜欢自己。常人大多以为喜欢自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其实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有时要难得多。因为别人的缺陷只要不伤害自己,我们大可以不去计较它,甚至因为别人的缺点而衬托出我们的优点和完美,我们便乐于接纳它。个人对自己则不同,人皆不满足于现状,皆有更趋完美的倾向,人对自己的缺陷容易耿耿于怀,而实际的情况则是,人皆有缺陷和不足,任何一个被大众羡慕的人,必定有着许多自我不满意的地方。所以,不悦纳自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不能接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则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悦纳自己的要求是,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
20、坦然接受;对于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缺点,不是身陷痛苦不能自拔,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去改变;对于个人已尽全力但由于主观意志之外的原理未能达到预定目标时,不自我折磨,能正确对待。3善于自我管理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动自发、自控自制的人。自我管理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动,自我控制是必要的,但有时是消极的,自我发动更积极,更有价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有意义的、可实现的目标,调动全身心的能量,抵御奋斗过程中的不良诱惑,追求目标的达成。(二)自我意识教育的操作要点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班主任要注意以下问题:1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模式人们都有探究行为结果原因的倾向,心理学称之为归因。大量的研究发
21、现,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个别差异和稳定倾向,有人习惯于把成败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如任务的难易、运气的好坏,有人习惯于把成败的原因归咎于自身,如能力的高低、努力的程度,这种个人带有倾向性的归因方式被称之为归因模式。学生的归因模式会影响到他的成长。正确的归因模式能帮助学生找到结果发生的真正原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完善来优化行为结果。不良的归因模式会造成学生缘木求鱼,该下功夫的地方不下功夫,习惯于指责他人的错误和命运的不公,这样只会使自身行为和周围环境更加恶化。教师要教育学生归因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通常情况下,注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正如魏书生老师在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中所说
22、:“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于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味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2教学生学会有益比较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所以环境和教育在一个人尚小的时候,就反复教他与别人比较,以发现差距,确立目标,激发斗志。但不断强化的
23、比较意识,可能演变成强烈的攀比心。该比的不比,不该比的去比,从而贻害个人的发展。魏书生老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比较,他在善于比一文中写道:“教师应善于比,也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比。 比是一门学问,围绕它,可以写一本书。要学会比,就要先明确比的目的。目的正确的比,是为了进步,为了振奋,为了博学,为了善良,为了真诚,为了勇敢,为了愉快。显然,如果问一个神经正常的人,他都会回答说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比。会不会有人为了落后,为了萎靡,为了愚昧,为了懒惰,为了凶恶,为了虚伪,为了怯懦,为了痛苦,为了悲哀而比呢?精神正常的人是很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的,但私下,也有人为原谅自己的落后、萎靡、愚昧、懒惰、凶恶、虚伪、怯
24、懦为了给自己这些明知不对的弱点,寻找一些开脱的理由,因而去和更落后、更愚昧的人去比较。这样比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更落后、更愚昧、更痛苦、更悲哀、更懒惰了。显然,目的不同,比的方法也不同。这些年,我注意采用一些积极的比的方法:机遇和差的比,干劲要和足的比,待遇和低的比,生活和过去比,道德和高尚的比,将来和强的比,目前和接近的比,需要和入党时比。比真是一门学问。它可以不用物质,不用金钱,不用地位,就可以使人获得幸福、欢乐、自信、进步、勤奋比确实神奇,通过比有多少人化萎靡为振奋,化痛苦为幸福,化自卑为自豪,化怯懦为勇敢。钻研这门学问,学会比,善于比,是人生的一件要事。”3引导学生确立适宜的自我要
25、求人应当有高于现实的目标,目标是行为的动力。目标过低,放松自我要求,即使实现了,也难有成功体验,更谈不上激发人的潜能。但目标也不能定得太高,脱离实际的自我要求,会使个体不断累积失败感,导致不能悦纳自己。教师要教育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确立适宜的自我要求,克服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4让学生从过分的自我关注中解脱出来心理活动不指向自我,就没有自我意识的产生。所以,适度的自我关注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前提。但自我关注不能过度。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过分的关注,即沉湎于自我分析,就有使自己脱离现实、自我孤立的危险。比如,青少年在镜子面前消磨很多时间,或者对自己的装束、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过分注意,
26、想得太多,就会由于过于敏感而使他多疑,患得患失,疑神疑鬼,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教师要引导这样的学生多与他人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使他从狭小的自我中摆脱出来。5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需要能驱动行为,但人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应当满足,但为了长远的目标,当有些需要不能及时满足甚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不能满足时,就得发挥个体的自控能力,抵御诱惑。人生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有些需要满足得稍晚一些,其满足的质量愈高,如果抵御不了诱惑,寻求及时满足,就可能悔恨终生。学生正处在求学阶段,需要抵御吃、喝、玩、乐、情等诸多诱惑,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延迟
27、满足的能力。四、性心理教育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即开始,并持续其终生。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对个人的生理、心理、品德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性心理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性心理教育应从儿童的早期开始,尤其要重视青春期的教育,因为这一时期学生的性生理急速发展,带来许多全新的性心理体验和困惑,是最需要教育给予帮助的时期。性心理的教育要突出预防性,教育适当地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要尽可能的赶在问题出现之前。(一)性心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学校性心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是,帮助学
28、生认识性别差异,接受性成熟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建立适当的性别角色,学会同异性正常交往,解决青春期特有的性问题及有关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是,对性生理的发展有良好的适应。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合理对待自身的性需求,在适度适宜的两性交往中了解异性,学会与异性相处,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性心理教育的操作要点在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时,班主任要注意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有益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性知识,学生也渴望了解性知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很多,但这些渠道并不都是有益的。社会和学会要为学生开辟传授科学性知识的渠道,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有益的途径
29、获取性知识。2教育学生合理满足自己的性探究欲和性需求性探究欲和性需求是人正常的心理欲求,是生命活力的表现。青少年对自己的性探究欲和性需求,既不能压抑,又不能不加调控,要以社会所许可的符合青少年角色身份的方式来满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健康的两性交往来认识异性,通过积极投身于自己所喜爱的一种或多种有益于身心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如舞蹈、音乐、球类活动,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得到合理的转移,使体内过剩的能量得到正常的散发,活动后出现的疲劳又使大脑兴奋受到抑制,从而使性兴奋得到较为合理的转移和抑制。3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异性交往模式要鼓励青少年与异性交往,但交往方式必须恰当。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应当是异性群体交往方式,防止与个别异性的亲密交往。青少年时期与个别异性的亲密交往,不利于形成对异性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可能对异性形成盲人摸象、以点带面的片面认识,对以后的异性交往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强烈的行冲动与控制力较弱的特点,使他们在亲密交往中容易出现不当行为。4尊重并教会学生妥善处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对于青少年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教师要科学引导。关键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增进其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人的态度,将情感化为上进的动力。但对这种情感要尊重,不可贬斥、嘲笑,否则会使他们受到伤害。仓镇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