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养猪场建设透视(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养猪场建设透视(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化养猪场建设透视-第 33 页建设现代化猪场的科学方法交通便利猪场必须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因猪场的防疫需要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又不可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最好离主要干道400米以上,同时,要距离居民点500米以上。如果有围墙、河流、林带等屏障,则距离可适当缩短些。禁止在旅游区及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猪场建设场址的选择 1.地形地势猪场一般要求地形整齐开阔,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或有缓坡,背风向阳。2.交通便利猪场必须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因猪场的防疫需要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又不可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最好离主要干道400米以上,同时,要距离居民点500米以上。如果有围墙、河流、林带等屏障
2、,则距离可适当缩短些。禁止在旅游区及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3.水源水质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水源水量必须能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如清洗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的要求。 4.场地面积猪场占地面积依据猪场生产的任务、性质、规模和场地的总体情况而定。生产区面积一般可按每头繁殖母猪4050平方米或每头上市商品猪34平方米计划。 猪场的规划与布局 1.生产区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这是猪场中的主要建筑区,一般建筑面积约占全场总建筑面积的7080。种猪舍要求与其他猪舍隔开,形成种猪区。种猪区应设在人流较少和猪场的上风向,种公猪在
3、种猪区的上风向,防止母猪的气味对公猪形成不良刺激,同时可利用公猪的气味刺激母猪发情。分娩舍既要靠近妊娠舍,又要接近培育猪舍。育肥猪舍应设在下风向,且离出猪台较近。在设计时,使猪舍方向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成3060度角,使每排猪舍在夏季得到最佳的通风条件。总之,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从而在布局上做到对生产最为有利。在生产区的入口处,应设专门的消毒间或消毒池,以便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 2.饲养管理区饲养管理区包括猪场生产管理必需的附属建筑物,如饲料加工车间、饲料仓库、修理车间;变电所、锅炉房、水泵房等。它们和日常的饲养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个区应该与生产区毗邻建
4、立。 3.病猪隔离间及粪便堆存处病猪隔离间及粪便堆存处这些建筑物应远离生产区,设在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方,以免影响生产猪群。 4.兽医室应设在生产区内,只对区内开门,为便于病猪处理,通常设在下风方向。 5.生活区包括办公室、接待室、财务室、食堂、宿舍等,这是管理人员和家属日常生活的地方,应单独设立。一般设在生产区的上风向,或与风向平行的一侧。此外猪场周围应建围墙或设防疫沟,以防兽害和避免闲杂人员进入场区。 6.道路道路对生产活动正常进行,对卫生防疫及提高工作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场内道路应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净道的功能是人行和饲料、产品的运输,污道为运输粪便、病猪和废弃设备的专用道
5、。 7.水塔水塔自设水塔是清洁饮水正常供应的保证,位置选择要与水源条件相适应,且应安排在猪场最高处。 8.绿化绿化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也可以防暑、防寒,改善猪场的小气候,同时还可以减弱噪声,促进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猪场总体布局时,一定要考虑和安排好绿化。猪舍的建筑设计 1.猪舍的形式 (1)按屋顶形式分 猪舍有单坡式、双坡式等。单坡式一般跨度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光照和通风好,适合小规模猪场。双坡式一般跨度大,双列猪舍和多列猪舍常用该形式,其保温效果好,但投资较多。 (2)按墙的结构和有无窗户分 猪舍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开放式是三面有墙一面无墙,通风透光好,不保温
6、,造价低。半开放式是三面有墙一面半截墙,保温稍优于开放式。封闭式是四面有墙,又可分为窗和无窗两种。 (3)按猪栏排利分 猪舍有单列式、双列式和多列式。 2.猪舍的基本结构列完整的猪舍,主要由墙壁、屋顶、地面、门、窗、粪尿沟、隔栏等部分构成。 1)墙壁 要求坚固、耐用,保温性好。比较理想的墙壁为砖砌墙,要求水泥勾缝,离地0.810米水泥抹面. 2)屋顶比较理想的屋顶为水泥预制板平板式,并加1520厘米厚的土以利保温、防暑.目前,北京瑞普有限公司的新技术产品,其屋顶采用进口新型材料,做成钢架结构支撑系统、瓦楞钢房顶板,并夹有玻璃纤维保温棉,保温效果良好。 3)地板 地板的要求坚固、耐用,渗水良好。
7、比较理想的地板是水泥勾缝平砖式(属新技术)。其次为夯实的三合土地板,三合土要混合均匀,湿度适中,切实夯实。 4)粪尿沟 开放式猪舍要求设在前墙外面;全封闭、半封闭(冬天扣塑棚)猪舍可设在距南墙40厘米处,并加盖漏缝地板。粪尿沟的宽度应根据舍内面积设计,至少有30厘米宽。漏缝地板的缝隙宽度要求不得大于15厘米。 5)门窗 开放式猪舍运动场前墙应设有门,高0810米,宽06米,要求特别结实,尤其是种猪舍;半封闭猪舍则与运动场的隔墙上开门,高08米,宽06米;全封闭猪舍仅在饲喂通道侧设门,门高0810米,宽06米。通道的门高18米,宽10米。无论哪种猪舍都应设后窗。开放式、半封闭式猪舍的后窗长与高皆
8、为40厘米,上框距墙顶40厘米;半封闭式中隔墙窗户及全封闭猪舍的前窗要尽量大,下框距地应为11米;全封闭猪舍的后墙窗户可大小,若条件允许,可装双层玻璃。 6)猪栏除通栏猪舍外,在一般密闭猪舍内均需建隔栏。隔栏材料基本上是两种,砖砌墙水泥抹面及钢栅栏。纵隔栏应为固定栅栏,横隔栏可为活动栅栏,以便进行舍内面积的调节。 3.猪舍的类型猪舍的设计与建筑,首先要符合养猪生产工艺流程,其次要考虑各自的实际情况。黄河以南地区以防潮隔热和防暑降温为主;黄河以北则以防寒保温和防潮防湿为重点。 (1)公猪舍 公猪舍一般为单列半开放式,舍内温度要求1520度,风速为02米/秒,内设走廊,外有小运动场,以增加种公猪的
9、运动量,一圈一头。 (2)空怀、妊娠母猪舍 空怀、妊娠母猪最常用的一种饲养方式是分组大栏群饲,一般每栏饲养空怀母猪45头、妊娠母猪24头。圈栏的结构有实体式、栏栅式、综合式三种,猪圈布置多为单走道双列式。猪圈面积一般为79平方米,地面坡降不要大于1/45,地表不要太光滑,以防母猪跌倒。也有用单圈饲养,一圈一头。舍温要求1520度,风速为02米/秒。 (3)分娩哺育舍 舍内设有分娩栏,布置多为两列或三列式。舍内温度要求1520,风速为02米/秒。分娩栏位结构也因条件而异。 地面分娩栏:采用单体栏,中间部分是母猪限位架,两侧是仔猪采食、饮水、取暖等活动的地方。母猪限位架的前方是前门,前门上设有食槽
10、和饮水器,供母猪采食、饮水,限位架后部有后门,供母猪进入及清粪操作。可在栏位后部设漏缝地板,以排除栏内的粪便和污物。 网上分娩栏:主要由分娩栏、仔猪围栏、钢筋编织的漏缝地板网、保温箱、支腿等组成。 (4)仔猪保育舍 舍内温度要求2630度,风速为O.2米/秒。可采用网上保育栏,l2窝一栏网上饲养,用自动落料食槽,自由采食。网上培育,减少了仔猪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仔猪健康,提高了仔猪成活率。仔猪保育栏主要由钢筋编织的漏缝地板网、围栏、自动落食槽、连接卡等组成。 (5)生长、育肥舍和后备母猪 这三种猪舍均采用大栏地面群养方式,自由采食,其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尺寸上因饲养头数和猪体大小的不同而
11、有所变化。建设现代化猪场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1.以现有的土地面积为基础确定饲养规模。 一般饲养500600头母猪,年产1000011000头出栏猪的猪舍建筑面积为70007600(不含附属建筑和道路),约需占地22.5H。尽量不占耕地,选址应远离村庄、畜牧场、兽医站、屠宰场和主要交通要道,用电方便,水源充足并合乎饮用标准,地势高燥,利于排污和防疫。 2.根据生产规模以及现代化的生产程序科学的对猪舍进行设计。 特别是分娩舍,仔猪培育舍是整个猪舍设计和投资的重点,要求提供最佳的环境和饲养条件,这是一个现代化猪场成败的关键。以“周”为单位“全进全出”,全年均衡生产的生产工艺却是整个设计思想的核心。 3
12、.采用优质耐用的专用养猪设备 专用养猪设备应包括亩猪分娩床、仔猪培育床、哺乳仔猪保温箱、不同猪群专用的采食槽(箱)、不同规格的自动饮水机,不同猪舍的供暖和通风换气设施以及整个猪场的污水处理设施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母猪的分娩床,多年实践证明,用钢筋焊接和以金属编织网做床面对母猪肢蹄的伤害大,母猪和设备均使用年限短。而目前由燕东畜牧设备厂用镀锌板冲压成漏缝床面前制作的产床和育仔床(原由匈牙利引进的样品),不仅漏粪效果好,不伤害猪肢蹄,且使用年限长。而水泥砖式或木版式仔猪保温箱不仅保温效果差,不易挪动,缩小了仔猪活动范围,更不利清洁消毒,木制箱易腐朽,滋生霉菌,对猪健康不利。用玻璃钢制的保温箱较为理
13、想。 4.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场应采用“SEW”设计方案 随着现代化猪场规模的日益扩大,有的生产规模在年产3万至10万头。新的养猪技术和生产工艺已在欧美各国不断出现,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SEW”的英文全称是Segregated Early Weaning 即离玻式早期断奶。此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母猪初乳中的母源抗体逐渐消失时,对仔猪实行更早断奶(1012天),并把断奶仔猪转移到远离分娩舍的育仔区进行培育,以避免哺乳母猪对仔猪传染疾病。生产规模在1500头母猪以上,最好不采用“一条龙”流水线生产模式的设计方案,建议因地制宜地采用繁殖区-育仔区-大猪区三点隔离式,即“SEW”设计方案。在大城市
14、周围,由于人口密集,蓄产品流通量大,且来源复杂,最好不要建规模过大的猪场。 5.建议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主管部门继续组织现代化养猪应用技术研讨会,以便更广泛、更深入地普及、传播有关知识和应用技术。同时建议新建场的企业和单位在建场时聘请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生产工艺设计,以免出现以上问题和损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养猪户逐渐减少,饲养规模不断扩大,这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引导我国养猪业向现代化养猪道路健康发展,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每个畜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化的福利猪场生产
15、工艺设计思路根据辽宁省种猪繁育体系建设需求,适应生猪产业化的发展,本着高起点、高效率、高科技的原则,组织国内外养猪专家,结合国内外猪场的诸多优点对猪场进行规划设计,提出建设中国北方现代化的福利式猪场的设计思路。阜新原种猪场正在进行 3 期扩建阜新曾祖代猪场。项目计划投资 2600 万元,建筑面积 1.6 万 m2,饲养规模为 1000 头基础母猪。1 设计思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有国外重视小气候条件、防疫环保好、饲喂条件合理、自动化管理等一套科学的福利式养猪模式。种猪场的设备以国内为主,引进部分国外先进技术(母猪群养定位喂饲,仔猪保温圈养等饲养方式)和设施(通风供热、环保处理、种猪测定系统,以及
16、桶式干料槽具、稀料湿喂 装置等),从国外引进健康原种猪,建设新概念模式的种猪场。 2 猪场生产技术工艺的选择 本项目拟吸收国外先进养猪工艺,实施工厂化养猪,全年均衡生产、全进全出、小气候设计,合理布局、分群饲养、科学管理。按国内通行的 4 个阶段设计,如表 1 所示。 3 猪场技术生产工艺的特点 3.1 工厂化养猪模式 长年配种、分批均衡生产、全进全出、阶段饲养。整套养猪生产线以“周”为计算单位,按猪只不同的生理阶段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以固定的生产模式将整个生产环节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养猪生产线,连续不断地、有节奏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因此,母猪将按“周”长年配种,每周配种数大于 24
17、头,以便保证每周生产 24 窝仔猪。产仔和育仔都以每周 24 窝为 1 组,在 1 个独立的单间饲养,实行猪群全进全出。中、大猪也按“周”为单位整群周转,每周出栏 200 头猪左右,种猪占 30%40% 。 3.2 小气候设计 满足不同猪群各生理阶段对环境的要求,尤其是给仔猪提供适宜环境,注意猪舍空气置换,强制和自然通风相结合,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和种猪健康条件。 3.3 公猪集中饲养 建设人工授精站,母猪全部人工授精,加强公猪的遗传改良,提高优秀个体的利用率,也可以向外出售公猪精液,提高公猪利用价值。加强种公猪的选择,建自动测定装置,从料肉比、日增重、瘦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入手选择种公猪,全面提
18、高父本公猪的肉质性能,控制商品肉猪的质量。 3.4 母猪饲养方式 实行群养单饲的办法,母猪群养(1224 头/栏)增加了母猪活动空间,提高母猪的利用年限,母猪体质好,有利于仔猪发育。饲喂时仍需单槽饲喂,采用自闭式单体饲喂栏,控制母猪饲喂量,这是欧盟福利养猪的一个特点,但存在的问题是母猪占地面积增大,可以采用母猪食堂,多次使用自闭式单体饲喂栏,以节约一些占用面积,增加设备使用率。在实际中不提倡单养单饲,这样会使母猪没有活动空间、仅能起卧,虽能节省建筑面积、省工省事,但母猪饲养条件差、淘汰率高。 3.5 保温仔猪地面饲养 采纳诺廷根暖床技术原理,仔猪栏内有 2/3 缝隙地板区,为仔猪采食、活动区。
19、1/3 为地热区,地面下有热源、地上 60 cm 处设有活动式保温盖板,可以调节仔猪休息区内温度。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育仔成绩,也为在猪场出现疫情或是母猪出现问题时,仔猪可以采取超早期断乳,断绝饲养过程中的疫病传染。 3.6 粪尿分离工艺 现在常用的设计方式是用人工清除粪便,堆积发酵,装袋出场,我们也可采用粪便快速发酵法,引进国外的一套发酵装置。尿水由地下管道排出,集中供农田使用。 3.7 饲料湿料饲喂方法 在中猪前的饲养阶段,采用桶式干料槽具,中大猪采用饲料湿料饲喂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3.8 防疫设计 饲养工艺贯彻全进全出概念,猪场布局设计按生产流程分净、脏路。 4 生产规划
20、参数 母猪每窝产仔 9.5 头; 母猪年产 2.15 窝仔猪; 成活率:哺乳仔猪(4 周)为 92%,育成仔猪(5 周)为 95%,育成中猪(7 周)为 97%,育成大猪(7 周)为 99%;商品肉猪达到 100 kg 体重为 23 周龄(156161 日)。 现代化猪场的营养管理与饲养策略营养管理与饲养策略是现代化养猪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营养与饲养依赖于合理的日粮配制与科学的饲养方式,即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为猪只提供经济且营养平衡的日粮,并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相应饲养策略,以确保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和发挥猪只的最佳生产性能,从而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同时,生产
21、者还应关注现有营养与饲养体系下,动物的产品质量与环保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猪的营养与饲养,肯于接受新的营养观念和采纳新的饲养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养猪业。 一、营养管理 营养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日粮配合,目标是使日粮在猪的任何生产阶段都能准确地满足营养需要,而不存在潜在的营养浪费。这要求生产者或从事饲料生产的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猪的生产性能和营养需要量的关系,掌握现代营养学知识和日粮配方技术,熟悉饲料原料特性和使用原则,积极采用新的日粮配合技术。 1.营养体系 理想蛋白质体系:过去猪的日粮配合是在粗蛋白质基础上进行的,粗蛋白质体系多用于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组分的日粮,但当日粮中存在其它原料组分时
22、,这一体系则不再适用。目前正为生产者所接受和采用的是氨基酸基础上的“理想蛋白质体系”,因为以氨基酸为基础进行日粮配合时,赖氨酸与其它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可与猪肌肉组织中的比例相同,与猪的实际需要量十分吻合(Baker and Chung,1992), 从而更有利于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随着营养学对不同时期的生长猪、不同阶段的妊娠母猪、以及不同泌乳量的哺乳母猪理想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结合对不同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生物学利用率的深入了解。人们已经充分确立并广泛接受了按理想蛋白质的概念来提供氨基酸的方法(Cole,1978;Fuller,1991)。此外,合成氨基酸的利用,也为理想蛋白质体系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23、使日粮配合更具可操作性(Pierce,1994;Carter,1996)。 净能体系:营养学通常以消化能和代谢能来表示猪的能量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能值。净能体系则是一种更好的能量体系,因为它表示出可从饲料中获得的实际能量,即表示可被动物利用和代谢的能量。比消化能和代谢能更好地反映了饲料,尤其是农副产品和高纤维含量原料的营养价值。虽然目前净能体系的应用,由于缺乏饲料原料净能含量方面的足够数据而受到局限,但营养研究者一直在进行饲料原料净能值的积累工作,相信不久净能体系将会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普及。 2.日粮类型 模型日粮:现代养猪生产在形成猪的营养计划时,动物营养模型的利用将会增加,因为营养学家正在利
24、用先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构建一种新的模型用以评估猪的营养需要量。使用营养模型配合日粮的优点在于营养需要量可以与动物的生物学因子结合起来,如猪的日龄、体重、性别、生长速度、妊娠、泌乳等。目前饲料厂家已开始使用专业的营养模型生产产品,希望能给动物提供更准确、更适合的日粮。 产品质量型日粮:消费者对动物产品质量的关心将继续给现代养猪业施加更大的压力,以使生产者提供更多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以往对胴体高瘦肉率的追求,使生产者在猪的品种和日粮上都付出了巨大努力;目前消费者又感到太瘦的猪肉会导致较差的嫩度、多汁性和适口性,希望猪肉既有较高的瘦肉率,又可维持良好的风味和口感。生产者将要面对这些新的挑战,给予品种
25、、日粮、饲养体系更多的关注。如日粮中添加某些特异性成分,如脂肪酸(-3脂肪酸)可以改善猪肉的品质;采用高能量低蛋白日粮和自由采食的饲养方式,可增加猪肉的肌内脂肪和嫩度。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使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此可见能够影响和改善猪胴体组成和品质的日粮,将会更多更实际地应用于养猪生产。 生态型日粮: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粪尿、臭味带来的直接污染和过量有机物(氮)、矿物质(磷、铜等)及抗生素残留带来的潜在污染和危险。因为在此之前,日粮配合几乎并没有考虑营养物质相对过剩及大量使用抗生素所产生的后果。而目前,这些问题正在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营养学家和生产者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26、,探索绿色、环保型养殖的新方法,期望通过提高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限制某些不利成分的添加和利用,来降低污染和残留。生态型日粮作为解决养猪生产污染和残留的重要手段,将被大力提倡和应用。 二、饲养策略 1.种猪 现代化猪场的种猪群已经具有了生产水平,高产母猪年可提供仔猪2225头,这虽然和遗传育种工作有着重要关系,但和营养、饲养管理上的进步也是分不开的。现在生产者已经认识到,种用猪群(包括后备母猪)的营养和管理,以及妊娠、泌乳期母猪的饲养,是获得优良繁殖性能的基本条件。 后备母猪:后备母猪从断乳到配种这一阶段的饲养,对其成年后的受胎、妊娠和哺乳性能有重大影响,供给足量的优良蛋白质应受到特别重视,因
27、为蛋白质是生产卵子的主要物质。所以除精心挑选后备母猪外,在其生长全程要供给平衡日粮,促使后备母猪生殖系统正常发育,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产仔性能。后备母猪生长后期要注意限饲,避免体况过肥,过肥易造成产仔数少、难产等现象。后备母猪配种期间,应喂给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平衡的优质饲料,以促进排卵。配种之后,再调整日粮成分,或降低其采食量。生产者通常的做法是配种前7天为限饲的后备母猪加料(体况较差的母猪可从配种前21天起加料),以增强猪的内分泌活动及生殖系统机能,进而增加排卵数和产仔数。 妊娠母猪:母猪妊娠后,应继续喂给优质平衡的全价日粮,为不使母猪过肥,一般都采用定量法饲喂。从妊娠开
28、始至90天,每天给料量1.82.0kg,90天到产前,每天给料量2.30kg比较适合,但实际给料量还要视母猪的体况而定。为保证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和提高初生重,妊娠母猪饲料中应含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如叶酸、胆碱等)、矿物质(特别是钙、磷等)。值得注意的是:母猪对矿物质、维生素的需要量和种类与生长发育猪不同,在母猪日粮内添加普通的复合维生素,不能最大效率地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妊娠母猪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强,青粗饲料的用量可以适当提高,以保证母猪的较大胃容积,为哺乳期采食量的提高作准备;妊娠母猪有时饲养过肥,其主要原因是妊娠前期给料量偏高或日粮中能量蛋白的比例不合理。 哺乳母猪:哺乳母猪是一
29、个猪场管理的核心,它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全场生产效益的高低。饲养策略首先要考虑其营养需要的特点,母猪除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增长体组织外,还要泌乳哺乳仔猪,泌乳量和乳汁成分取决于日粮中营养成分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泌乳量和乳的质量又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和存活率,而且泌乳母猪的营养状况还可以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再生产性能,所以为母猪提供充足的高质量日粮尤为重要。其次,提供哺乳母猪的日粮应根据母猪的膘情和体重、泌乳量和泌乳阶段、哺乳仔猪数以及断乳时可能的体重进行调整。初产母猪在哺乳期间,平均每天约需5.0kg饲料,经产母猪约为5.56.0kg,给料范围从3.6kg到6.8kg不等。如果母猪产仔数少于6头,应限制其
30、采食量,产仔数多于6头时,应让其自由采食。一般讲,如果与整个泌乳期饲料供给量的日平均数作比较,那么泌乳初期的供给量应比平均数低30%,泌乳后期应高30%(Pettigrew 和Tokach,1993)。现代母猪在集约化条件下满负荷生产时,泌乳期常常会减轻体重,体内储备有限的母猪还会过度减重,这将应响其自身生长和繁殖性能,使很多母猪在未完全成熟(12产)和充分利用时就被淘汰了,造成母猪繁殖潜力的巨大浪费。 2.仔猪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仔猪的断乳日龄不断提前。生产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仔猪日粮和饲养策略与仔猪早期生长和断乳的一系列变化相适应。这要求仔猪的日粮设计必须与其消化生理特
31、点相适应,减少不必要的生理和免疫压力,同时饲养方案还必须与仔猪的日龄、体重、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相结合,以保证仔猪从补料到断乳后的正常发育。为此营养学家提出了高营养浓度日粮(High nutrient density diet, HNDD)的概念,即随后发展成的仔猪三阶段饲养体系。这一体系的优点是能够消除早期断乳后的生长受阻,提高采食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以达到断乳仔猪的最大生产效益,并可较大范围地适应断乳日龄及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三阶段饲养体系的组成为:第一阶段饲喂高营养浓度日粮(HNDD,1.5%Lys,25%32%乳产品,8%15%的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颗粒料),一直到体重达7kg时;第
32、二阶段(711kg),日粮中含有1.25%lys,采用谷物-豆粕型日粮,其中含有一定量的乳清粉或其它高质量的蛋白饲料(如精鱼粉、浓缩大豆蛋白、喷雾干燥血粉);第三阶段(1123kg)采用含lys1.10%的谷物-豆粕型日粮。三阶段饲养体系的应用,已成为仔猪从断乳前饲喂高脂肪、高乳糖的液体乳汁向断乳后由谷物和豆粕组成的低脂肪、低乳糖、高碳水化合物的干饲料转变的一种有效手段,被早期断乳和隔离断乳的猪场所普遍使用。 不稳定的摄食、腹泻和可消化性不良的固体饲料等因素,常是导致仔猪断乳后12周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要使这些影响降至最低,就必须采取相应的营养计划和管理措施,而且从母猪生产的全过程抓起,如母猪
33、妊娠期间饲喂计划合理,以保证仔猪的出生重量;哺乳期间供给母猪高质量的饲料,以保证供给仔猪足够的乳汁,使仔猪一出生就能良好发育;此外要有很好的乳猪补料计划,让仔猪在哺乳期内就能采食一定量的饲料,使其断乳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生产速度。综合而言,制定一个好的仔猪饲养策略,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仔猪的断乳情况,如断乳的日龄、体重和发育状况等。(2)营养体系,如日粮的组成和品质、日粮类型和饲喂方式等。(3)管理水平,如管理方案和技术措施、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等。(4)设施与环境条件,如栏舍设备条件、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等。(5)兽医防疫、防治技术与措施。 3.生长猪 制定生长猪的饲喂策略,首先要了
34、解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现代营养和饲养技术已充分认识到不同品种之间生长率、成熟体重和组织生长模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直接受着日粮组成和饲喂方式的影响,虽然和环境及管理也有着一定关系。一般讲,经过遗传和品种改良的现代猪,蛋白质沉积能力很强,有的可高达210240克/天。高瘦肉沉积和低脂肪是相关的,不同肉脂率的生长猪对日粮养分组成和平衡的要求不同。现代养猪生产必须根据生长猪从断乳至屠宰间的生长速度及组织沉积模式,设计合理的日粮以满足每一种情况下的特定需要量。 虽然可以用析因法计算出猪对能量和赖氨酸的需要量(Close, 1994),但赖氨酸对代谢能的比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日粮必须不断调整才能
35、适应变化的需要量,日粮越是精确地符合变化中的需要量,猪对饲料的利用率越有效。但生产实际中很难适应这种多变的日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折衷。一种实用的方法是分阶段饲养:一种是高养分标准A日粮,另一种是低养分标准B日粮,分别满足20kg体重和100kg体重时的营养需要,当其体重20100kg范围内变化时,可对两种日粮的比率进行调整,40kg体重时日粮为75%A+25%B,60kg体重时日粮为50%A+50%B,80kg体重时日粮为25%A+75%B,阶段的划分甚至可以更细;也可提供A、B两种日粮供猪自由采食,猪的确会在两种日粮间自由进食(Kyriaza,1990;Bradford和Gous,199
36、1),但这时它们对氨基酸的进食标准要比需要量高20%。三、 营养与产品质量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遗传、营养、环境、饲养方式与屠宰等。营养在肉质控制上起着重要作用,日粮的营养和成分不但可以影响猪的生产性能,而且还可以影响猪胴体的组成和品质。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已成为人们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生产上用于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措施主要包括: (1)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及脂肪水平均可影响猪肉的品质。有研究表明,采食高能低蛋白日粮的猪,其肌内脂肪显著高于采食常规日粮的猪(Blanchard,1999)。日粮的脂肪酸组成可影响胴体脂肪的成分和风味(Wood和Enser,1989),肌肉脂肪
37、也受到同样影响,因此在日粮中添加特异性的脂肪酸可以改善肉的品质。自由采食而非限制饲养可产生较嫩、多汁的肉(MLC,1989),同时在屠宰前35周采用高能低蛋白日粮,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该效应。据研究,甲基吲哚和吲哚在猪肉的风味感觉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产生和日粮中的纤维及纤维类型有着重要关系(Madsen等,1990),例如饲喂甜菜浆(其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纤维)可以降低猪肉中甲基吲哚的浓度,从而提高人们对猪肉的喜爱和接受程度(Wood等,1993)。 (2)饲料中使用不饱和脂肪酸,以增加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现在多用的是亚麻酸,它是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原料,而这两
38、种物质对人的保健具有重要作用。人的食物中亚麻酸含量偏低,在猪的日粮中添加12%亚麻籽油,育肥猪饲喂810周后出栏,可使胴体脂肪的亚麻酸含量由1.3mg/kg脂肪酸增加到3.9mg/kg脂肪酸(Riley等,1998)。 (3)使用改善品质的饲料添加剂。抗应激类:如有机铬、L-肉碱、色氨酸等。有机铬能提高生长激素的表达,提高猪的瘦肉沉积和饲料转化率,降低胴体脂肪,并具有减少应激的作用。对育肥猪补充100200ug/kg的有机铬可使眼肌面积增加18%,瘦肉率提高7%(Page,1991)。给生长猪补充200ug/kg的吡啶羧酸铬,可以降低PSE肉的发生率,增加肌内脂肪含量(Kim,1996;Bol
39、eman,1995)。还有研究发现,育肥猪出栏前1周日粮中添加0.5%的色氨酸,也可减少PSE肉的发生率和严重性(Ball等,1988)。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类:如小苏打,它可提高猪肉的PH值并有缓解应激的作用,研究表明给氟烷阳性猪屠宰前连续4天使用1.2%的碳酸氢钠和0.7%氯化钠溶液进行饮水,可以改善肉的颜色和多汁性(Boles,1994)。抗氧化类:如维生素E、维生素B2等。饲料中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可以增强猪肉中氧合血红蛋白的稳定性,降低脂类过氧化反应,从而延长猪肉和理想肉色的保存时间。当饲料中添加100IU和200IU/kg维生素E时,猪肉在4的保鲜期分别延长4天和7天。多糖和寡
40、糖:在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和寡聚糖,能够被大肠微生物优先利用,其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能降低大肠内的PH值,使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发酵作用减弱,从而显著降低猪被膘中粪臭素的含量,提高肉的总可接受程度(Close,1997)。 四、 营养与环境保护 现代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其高效的生产性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来换取生产性能的改善和经济利益的提高的做法将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国外已经进行立法限制养殖业氮、磷和其它营养物质的排放量,使之能够通过土壤被利用掉。目前营养学家也把注意力集中到营养物质利用率最高日粮的研究上,通过准确预测猪氨基酸和磷的营养需要量,采用多阶段饲养,可显著降低粪便中
41、氮和磷的排泄量;通过利用酶制剂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废物排泄量;利用合成的植酸酶提高谷物和饼粕中植酸酶的利用率,从而减少磷的排出量;通过利用氨基酸微量元素络合物,提高无机态微量元素的生物学利用率,从而减少微量元素(高铜、高锌等)对环境的污染。开发应用高效低污染的生态型日粮和某些特定的添加剂以减少现代化养猪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将成为猪营养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化养猪的生产管理模式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养猪大国,猪存栏量及出栏量均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一半。但是中国养猪生产方式仍以农村散养为主,生产水平低下,虽是养猪大国,但不是养猪强国或养猪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养猪科技的不断提高,规模化养猪
42、所占比例会逐渐增多,传统的农村散养猪所占比例会逐渐减少,这将是中国养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养猪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近些年,中国规模化猪场发展迅速,目前基础母猪500头、年出栏一万头以上的猪场约有1200个,但是这些规模化猪场相当一部分(至少1/3以上)管理混乱、生产水平低、有规模无效益!笔者曾走访服务过400余个规模化猪场,对此深有体会。 怎样搞好中国的现代化规模化养猪?笔者认为,探索并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现代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更为实用!然后,我们的养猪专家及养猪企业家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模式进行复制并不断的加以完善。这比任何的空谈理论都重要。 本人在国内外规
43、模化猪场工作20余年,并先后成功地主持创立了广东温氏集团及北京大北农集团创业初期第一个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模式(温氏水台7万头商品猪场生产管理模式及唐山大北农2.6万头种猪场生产管理模式),尤其是水台模式非常成功,目前广东温氏的30多个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就是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复制的,它们的生产成绩及经济效益也是公认的国内一流。唐山大北农2.6万头种猪场生产管理模式是在水台猪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的,并已初见成效。截止目前,已有全国200多个猪场的管理人员来参观学习过,反映很好。 现将唐山大北农种猪场生产管理模式介绍给大家,以供规模化猪场管理者参考!不足、不完善之处还望同行专家指教! 一
44、、正规化管理 1企业文化管理 一个成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猪场也如此。我们所依托的大北农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科教兴农、争创一流、共同发展。改良猪的品种、共同养猪致富,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决心把大北农种猪场办成一流的种猪场,把猪场员工培养为一流的养猪人才;公司、员工、客户共同养猪致富并带动广大农民养猪致富。人是企业发展重要资源,要通过事业感召人,文化凝聚人,工作培养人,机制激励人,纪律规范人,绩效考核人建立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改变陈旧观念,改变落后的低效的管理机制,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化养猪的人才。 2生产指标绩效管理 建立完善生产激励机制,对生产线员工进行生产指标绩效管理。规模化猪场最适合的的绩
45、效考核奖罚方案应是以车间为单位的生产指标绩效工资方案。规模化猪场每条生产线是以车间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如配种妊娠车间、分娩保育车间、生长育肥车间,每个车间里员工之间的工作是紧密相关的,有时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承包到人的方法不可取。生产线员工的任务是搞好养猪生产、把生产成绩搞上去,所以对他们也不适合于搞利润指标承包,只适合于搞生产指标奖罚。许多猪场搞利润指标承包或承包到人的方法不是兑现不了,就是影响生产,往往都以失败告终。生产指标绩效工资方案就是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浮动工资即生产指标绩效工资。生产指标也不要过多过细,以免造成结算困难,也突出不了重点,比如我们配种妊娠车间生产指标绩效工资方案中指
46、标只有2个,即配种分娩率与胎均活产仔。 3组织架构、岗位定编及责任分工 猪场组织架构要精干明了,岗位定编也要科学合理。一般来说,一个万头规模猪场定编20人,一条万头生产线生产人员定编16人(其中配种妊娠车间4人、分娩保育车间6人、生长育肥车间6人),后勤及管理人员4人。 责任分工以层层管理、分工明确、场长负责制为原则。具体工作专人负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下级服从上级;重点工作协作进行,重要事情通过场领导班子研究解决。我们要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4生产例会与技术培训 为了定期检查、总结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出解决方案;为了有计划地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使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
47、为了提高饲养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进而提高全场生产的管理水平,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周生产例会和技术培训制度。 二、制度化管理 猪场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制度化,要让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人。要建立健全猪场各项规章制度如:员工守则及奖罚条例、员工休请假考勤制度、会计出纳电脑员岗位责任制度、水电维修工岗位责任制度、机动车司机岗位责任制度、保安员门卫岗位责任制度、仓库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消毒更衣房管理制度等等。 next 三、流程化管理 由于现代规模化猪场,其周期性和规律性相当强,生产过程环环相联,因此,要求全场员工对自已所做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要非常清晰明了,做到每周每日工作事事清。每周工作流程如周二、周五消毒、周三打疫苗等等;每日工作流程如几点喂料、几点治疗病猪、几点搞卫生等等。 现代规模化猪场在建场之前,其生产工艺流程就已经确定。生产线的生产工艺流程至关重要,如哺乳期多少天、保育期多少天、各阶段的转群日龄、全进全出的空栏时间等等都要有节律性,是固定不变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猪场满负荷均衡生产。13万头现代规模化猪场以周为生产节律(或周期)安排生产是最为适宜的。 四、规程化管理 在猪场的生产管理中,各个生产环节细化的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是重中之重,是搞好猪场生产的基础,也是搞好猪病防制工作的基础。 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隔离舍操作规程、配种妊娠舍操作规程、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