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复习题汇编(11页).doc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复习题汇编(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复习题汇编(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复习题汇编-第 11 页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网络资料汇编-杨帆编辑整理1. 马尔克:是中世纪西欧日耳曼人的一种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村落共同体。马尔克一词的原意是边界,后成为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的名称。其主要特征是以地缘作为联系纽带,土地公有和私有并存,土地名义为公社所有,耕地定期分给公社成员所用,但不得买卖,宅旁属地为私人所有,而森林,牧场为公社公有,后来,耕地停止各户间重分,向私有地转化,马尔克农村公社也逐渐解体,随着大地产制和庇护制的发展,农村公社土地被兼并,马尔克瓦解。2.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
2、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 ,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3. 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4. 卡诺莎觐(晋)见:中
3、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事件。1075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教皇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沙事件。5. 沃尔姆斯协约(沃姆斯协约):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卡诺莎事件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122年双方达成
4、妥协,签订了沃姆斯宗教协定,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协定解决了长期存在于教会和政府之间的关于主教授职权的争议,但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大为削弱。主教授职权之争,暂时告一段落6. 凡尔登条约:分割法兰克人的查理曼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年路易死后,爆发了公开的战争。路易的第三子日耳曼路易联合查理攻击长兄皇帝罗退尔一世。罗退尔在丰特努瓦败北求和。年月,在凡尔登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法兰克中部地区包括意大利在内的狭长地带,日耳曼路易获得法兰克东部
5、,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查理获得西法兰西克,即今法国的大半部分。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克|、德意志、意大利疆域的基础。7. 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8. 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28年下
6、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9. 普洛尼亚制: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
7、。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10.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立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立奥五世即位,反圣
8、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11. 索贡巡行: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 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12. 马兹达克运动:马兹
9、达克派,是萨珊朝伊朗的一个祆教的异端激进派,创始人马兹达克据说是祆教的大祭司。教义同样是二元论,但是号召信徒促使光明普照世界。恢复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主张共产共妻,友爱互助。在下层人民中有很多信徒。五世纪下半叶,由于萨珊朝伊朗社会不稳,阶级矛盾尖锐,491年到529年爆发了马兹达克起义,兴起之初,国王卡瓦德一世表面支持,企图利用这次运动仰制实力强大的封建贵族,僧侶阶层,后来,待利用马兹达克派打击了地方势力后,诬马兹达克派为异端,派兵镇压,最后失败。马兹达克运动动摇了僧俗显贵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萨珊帝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3. 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
10、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年他成功组织了白德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史称“壕沟之战”,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麦加古莱西贵族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14. 徙志:公元613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麦加的部落贵族把他视一种威胁,因此多方迫害伊斯兰教徒。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其门徒被迫出走到麦加
11、以北200公里的麦地那,并考虑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 伊斯兰教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徙志”,这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在麦加只有少数的信徒,但在麦地那,伊斯兰教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穆罕默德依靠这支力量,与麦加贵族进行斗争。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15. 伊克塔:阿拉伯语“Iqta”的音译,意为“分割”。系指阿拉伯帝国赐予行政和军事官员作为俸禄收入来源的土地。泛指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封建土地制度。伊克塔制始于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前期日益盛行。伊克塔制与同时代的西欧的采邑制不同,虽然也以服役为条件,但不是封建等级的世袭领地。伊克塔
12、由哈里发或苏丹直接封授,伊克塔封建主有权向所领农民征收赋税,但无土地所有权,并须向国家缴纳什叶税。伊克塔封建主一般不住在封地,而是委托代理人管理土地。伊克塔的规模大小不等,哈里发家族和行省总督拥有很多伊克塔。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伊克塔逐渐变为世袭,转为私有。伊克塔制亦流行于中亚、印度等地的伊斯兰国家。16. 五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内容之一,包括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念功,即背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每天朝麦加方向拜5次(破晓,中午,下午,日落,晚上);斋功,每年回历9月斋戒一个月,斋戒期间只能每天日落的时候进食;课功,每个穆斯林每年缴纳财产的2.5为捐税
13、;朝功,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17. 哈里发:伊斯兰教职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 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后该词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逝世后继任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人,伊斯兰教初期执政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其后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即位为哈里发,将哈里发的职位改为世袭,并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成为伊斯兰教政教合一国家的最高首领,后被阿拔斯王朝等所沿用。18. 阇提: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该制度按职业划分成众多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种姓间禁止通婚。这一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9. 丁田制:古朝鲜的一种土地制度
14、。新罗统一后,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扩大税源,于722年改革土地制度,实行丁田制,规定国家对16岁以上的良民男女(一说是15岁以上的丁男)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前者限本人终身使用,后者可由子孙继承,但禁止买卖,受田农民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依附农民,必须向封建国家缴纳田租,负担徭役和贡物。丁田制的实行,使新罗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确立土地国有制的基本原则,推动了封建制在朝鲜的确立。20.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
15、成不同的部。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 ,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大化改新后被废除.21. 圣德太子:593年,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这些改革为日后日本的发
16、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他的改革主要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622年圣德太子病故。22. 行会:几乎与中世纪城市同时产生,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为了反对贵族剥削、保证自身利益、防止内部竞争,同一城市的手工业者结成联盟,称为“手工业行会”。手工业行会成立初期,对维护手工业者的利益、团结手工业者与封建主斗争,起了重要租用,但是由于它的宗旨在于维护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竞争甚至拒绝改进生产工具,日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4世纪以后,手工业行会逐渐衰落。在手工业行会建立的同时,一些城市的大商人为了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在一些地区的贸易独占权,结成商人贸易行会,也成商人行会。随经济贸易的发展,
17、许多城市的商人行会又结盟,形成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商人行会。23. 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24. 三级会议: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
18、。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25. 大宪章: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
19、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26. 模范议会: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在英国“大会议”之后产生。1265年1月,德?孟福尔依靠贵族、 教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之后,以摄政的名义 ,根据 自由大宪章 的规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大会议, 它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
20、经费又召集议会。 仿照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但是,中世纪时期的大会议、模范议会及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只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还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议会。27. 英法百年战争: 英法两国于13371453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
2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28. 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文“雷康吉斯达”(Reconquista,意为“再征服”)的意译,8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
22、的斗争。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714年灭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那瓦尔王国、亚拉冈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等,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收复失地的斗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光复。1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统一。1479年卡斯提尔与亚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胜利结束。29. 经院哲学: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的总称,因产生于教会学院(经院),故名。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以圣经、教父著作和古代哲学为依据来论证神学,用形式
23、逻辑和烦琐推理方法演绎出空洞的结论。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推向新的高度,建构起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哲学化神学唯心论体系。被誉为“神学之王”的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著有神学大全,是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但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发展。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14世纪以后,经院哲学趋于衰落。30. 阿维农之囚(仅供了解):法王腓力四世因推行战争政策,财政困难,而向教士征收捐税,得罪教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准备开除法王教籍,法王则逮捕教皇使节,并派密使诺加勒到罗马,勾结科隆纳家族,共反教皇,卜尼法斯在斗争激烈时死去,在法王压力下,选
24、了新教皇克力门五世,教廷因此迁到法国阿维农城,共驻了七十年(13081378),史称“阿维农之囚”。31. 末日审判书(仅供了解):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中世纪 名词解释 复习题 汇编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