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19页).doc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第 19 页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大全侯与虞人期猎(一) 文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罢:通“疲”。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下雨了,大人你将要去哪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虽然开心,怎么可以不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答案1. 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
2、之”都能正确翻译) 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2.做人要诚信 守时 等(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加点的词: 处士请为王吹竽:给 宣王说之:感到高兴2.译下边句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齐宣王要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个人齐吹湣(min三声)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闵王登基后,喜好一个一个的听。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滥竽充数(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答案1.、给。 通“悦”,喜欢。2.齐宣王命
3、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3.滥竽充数。(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 走 (2)及孟子长 到了 2. 用现代汉语翻
4、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又搬到学府旁边去。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环境内搬了三次家。 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 (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1.离开 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 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衽(rn): 卧席。濡(r
5、):沾湿。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移动 ) (2)其阴逾去 ( 离开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要随机应变 ,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四)郑人逃暑 答案1.:移动 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五)浦
6、阳郑君仲辨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
7、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握:四寸为一握。膂:脊骨。瘳:病愈。肝膈:泛指人体内脏。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C A )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C,A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
8、释错误的一项是(C)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郑君对此十分疑惑,给他人看,他人大笑,认为不为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开始以为不用治,但是终于到了不能不诊治的境界。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世界上的大灾难都起于极细小的地方,如果不加关注就会酿成大祸。(五)浦阳郑君仲辨 答案1.AC 2.AC 3.C 4.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
9、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意思符合即可)(六)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1“乃掘之”中
10、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B)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B )(2分)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智慧的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六)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1 B2B N(七) 项籍者,下相人也 项籍者
11、,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姓项氏2.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 :指兵法。 梁以此奇籍 :以为奇3.翻译句子。
12、 毋妄言,族矣。不要胡言乱语,要被灭族了。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鲁莽,粗鲁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或破釜沉舟等。(七) 项籍者,下相人也 答案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2.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 奇,以为奇 3. 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 4.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或破釜沉舟等。(八)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
13、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注: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烛邹,齐景公的臣仆。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景公好弋 hao诏吏杀之li使烛邹主鸟zou 寡人闻命矣gua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使烛邹主鸟(A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而亡之( B)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C)
14、A查点 B计算 C 列举翻译下列句子。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不要杀,我听从你的指教了。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侧面讽刺皇帝。(八)晏子谏杀烛邹 答案1.略 2.ABC 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九)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
15、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屦:麻鞋。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九)鲁人身善织屦 答案1、(1)有人 (2)凭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
16、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十)今者臣来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大行:远行。 方:正。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2分) 答: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 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分)(十)今者臣来 答案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2马良
17、、用多、御者善 南辕北辙3行动和目的相反(十一)炳烛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
18、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恐已暮矣_晚_ 盲臣安敢戏君乎_怎么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 重新 及鲁肃过寻阳_到了.的时候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小并且喜欢学习,就像刚升起的太阳_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我难道想
19、让你成为掌管儒家经学的学官么?_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年龄太老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事务多_懒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学无止境(十一)炳烛夜读 答案1C2迟、晚 怎么 再次、重新 等到、到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十二)鲁国之法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
20、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府:指国库。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 2文中第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十二)鲁国之法 答案1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课外 文言文 训练 答案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