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第 9 页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一、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1、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 伤。 3、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 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4、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6、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7、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8、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9、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2、10、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细则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 印确认。做好宣教工作,监护人应提高防盗意识,防止新生儿被盗。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 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 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 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 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 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 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
3、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 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 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 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 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时落实好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 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 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 感应面朝
4、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 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 小时记录箱温 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在出生 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 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 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 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如 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
5、时擦干新生儿身 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 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 41;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50(建议慎用); 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或根 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 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 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 者, 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
6、g, 或TcSO2 90 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 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 小时,80%者, 不宜超过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 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 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 或TcSO2 。使用头氧、 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 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 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
7、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 6 周或矫正胎龄3234 周时进行眼科ROP 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 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 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设置NICU 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 手册,对于稀释过程复杂的如氨茶碱、肝素等,建立药物配置流程, 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NICU 急救时采用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 物 (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 1kg/
8、2kg/3kg的使用剂量, 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 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示; 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 存放,有醒目标示。 4手写医嘱时避免使用u/iu/qd/qod 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 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 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 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示,并使 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9准确记录输入量。 (五) 预防高危药物外渗, 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 及痛
9、苦。 1有高危药品清单,有高危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注应 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输注前 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 导管或脐静脉导管。尽量选择粗 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 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 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 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能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
10、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首选母乳,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 水,无特殊后逐渐加奶,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选择合适奶嘴。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抬高床头,头偏一侧,禁 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 一次入量1/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使用自然重力喂养。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 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 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 分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
11、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建立约束具使用规程,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 束具。 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6保持工作场所地面干洁,禁止徒手转运。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1严格落实管床责任制。 2建立新生儿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3建立人力调配与应急处理程序。 4严格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巡视,15-30 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 察患儿反应、肤色、呼吸,箱温/台温,仪器设备
12、的状态、有否正常 运行,有特殊随时记录和处理。 5建立仪器和设备三级维护制度,落实仪器使用规程。正确设 定仪器的报警限值及音量,提高对仪器报警的警觉性,即时处理。 6建立新生儿意外死亡应急预案。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脐静脉及脐动脉、足跟 采血、留置胸腔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之前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连续擦 拭消毒两次,每次至少15 秒,以清除穿刺部位的病原菌,减少菌血 症、败血症的发生。 2如使用含碘消毒剂,最好用无菌生理盐水去除皮肤表面残留 碘,以免碘吸收引起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 3预防性使用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等皮肤保护用品
13、,防止压 疮、皮肤破损。 4预防撕揭胶布引起的损伤。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除去胶布 时先使用温水或石蜡油湿润,然后缓慢而小心地去除胶布。 5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尿布应避免覆盖脐部,若尿液或粪便污 染时,用无菌水清洁干净。 6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及粪 便的接触,根据臀部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用品。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2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 手卫生正确率达100%。 3进入新生儿病区前,必须洗手至肘部以上,护理暖箱内患儿 时,衣袖必须挽至肘部以上或穿短袖,并做好手卫生。 4严格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执行无菌/清洁操 作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和物 品后。 5每季度抽查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部培养,手消毒效果应 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10cfu/ 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2 。 6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 依从性,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