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6页).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第 6 页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有的人课文朗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
2、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的鲁迅。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二、介绍成诗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
3、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
4、永存,“死”指生命逝去。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生存价值对人民的态度人生目的社会作用人民对他的态度结果有的人一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对待人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的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6页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13 有的 教学 设计 沪教版 五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