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堂同步试题(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堂同步试题(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堂同步试题-第 6 页25河中石兽同步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
2、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朝代)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 ) 曳( ) 湮( ) 啮( ) 溯 ( )臆 ( )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 5、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 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 C、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和句相同,和句不同6、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7、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9、翻译下列句子。(1) 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5、。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 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调:谐调.诱:引导.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
6、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 翻译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 _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 _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 _ 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 _ 河中石兽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2、 zho y yn ni s y 3、BC 4、AC 5、 C 6、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7、被认为成为 8、B9、翻译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 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
7、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10、D 11、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一,1、向2、穷尽3、被4、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