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公路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公路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二级公路初步设计摘 要本设计为广水至曾都二级公路K0+000K1+273.868段的初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挡土墙设计、公路排水及防护工程、路面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已知资料和文献,并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设计。线形设计阶段,遵循选线原则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到少占农田,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纵断面设计根据道路等级,综合考虑了路线填挖平衡;在横断面设计中考虑公路等级、行车要求、自然地质条件,保证路基的稳定和排水。在挡土墙设计部分采用了重力式挡土墙,在公路排水及防护工程部分充分考虑到当地地质状况,环境景观以及驾驶
2、员的舒适性等因素。在路面结构设计部分,对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了详尽的比较,最终采用沥青路面。关键词:二级公路;平纵横设计;路基设计;挡土墙设计;路面设计ABSTRACTThis design studies the grade II highway from Guangshui to Zengdu which covers K0 + 000K1+273.868.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graphic design,alignment design,cross-sectional design,roadbed design,retaining wall des
3、ign,road drainage as well as protective engineering and pavement strcture design. The design i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code standard and consults related references.At the stages of alignment design,the author followed the model in choosing the line and tries to take up little land, and in ha
4、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longitudinal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road grade, considering the balance of excavation; in the part of cross-sectional design, the design considers highway grade, driving requirements, and natural geological conditi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roa
5、dbed and drainage.In the part of retaining wall design, the designer uses a gravity retaining wall; in the design of highway drainage and protective engineering, in view of the factors of local geology condition,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and the comfort of drivers. In the part of pavement structure
6、design,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selection,the cement bituminous pavement was adopted in the design.KeyWords:The grade II highway; Flat freely design; Roadbed design; Retaining wall design;Pavement design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设计标准11.1 公路沿线工程地质概况11.1.1 路线走向11.1.2 沿线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特征11.1.3 沿线施工条件11.2 设计标准11.2.1 设计依据
7、11.2.2 主要技术指标1第二章 平曲线设计32.1 选线32.1.1 选线的一般原则32.1.2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32.1.3 选线方案的确定32.2 平曲线设计52.2.1 设计参数的确定52.2.2 交点间距、坐标方位角及转角值的计算52.3 逐桩坐标计算62.3.1 直线上中桩坐标计算72.3.2 设缓和曲线单曲线中桩坐标计算7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93.1 概述93.2 纵坡及坡长设计93.2.1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93.2.2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的一般原则93.2.3 平、纵线性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03.2.4 相关控制参数103.2.5 纵坡设计步骤103.3 竖曲线设计11
8、3.3.1 设计技术规范113.3.2 竖曲线要素计算12第四章 路基设计154.1 概述154.1.1 路基的类型和构造154.1.2 一般路基设计内容154.1.3 路基设计的一般要求154.2 横断面设计164.2.1 设计依据164.2.2 横断面组成164.2.3 路基宽度的确定174.2.4 路堤和路堑边坡坡度的确定174.2.5 路拱174.2.6 超高及加宽184.2.7 视距的保证184.3 路基填料与压实标准184.3.1 填料选择184.3.2 压实标准和压实度184.4 特殊路基设计要求194.5 路基土石方计算与调配194.5.1 土石方计算194.5.2 土石方调配
9、20第五章 边坡稳定分析225.1 概述225.1.1 K0+760处路堤稳定性分析225.1.2 K0+300处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23第六章 挡土墙设计与边坡防护256.1 概述256.1.1 挡土墙的用途256.1.2 本路段挡土墙设置256.2 挡土墙计算256.2.1 挡土墙设计资料256.2.2 土压力计算266.3 挡土墙的排水设施和沉降缝、伸缩缝的设置326.3.1 排水设施326.3.2 沉降缝与伸缩缝326.4 边坡防护326.4.1 植被防护336.4.2 工程护坡33第七章 公路排水设计347.1 概述347.1.1 公路排水设计的内容347.1.2 设计依据347.2
10、路基排水347.2.1 路基排水设计的任务347.2.2 地表排水357.3 涵洞设计377.3.1 涵洞分类377.3.2 各种涵洞的适用性及优缺点377.3.3 涵洞选用原则377.3.4 桥涵的拟定37第八章 公路路面设计408.1 概述408.1.1 路面结构组成408.1.2 路面类型408.2 沥青路面设计408.2.1 设计资料408.2.2 设计过程418.3 水泥路面设计468.3.1设计资料468.3.2 设计过程468.3 路面比选50参考文献51致谢 5252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设计标准1.1公路沿线工程地质概况1.1.1 路线走向本设计为广水至曾都二级公路K0+000K
11、1+273.868段的初步设计,设计标准为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设计车速60km/h,路基宽10m,施工长度1273.868m,线路走向为南北走向。1.1.2 沿线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特征本路段属于平原微丘区,沿线土质基本上以粘性土为主,深挖地段下为发育良好的岩石层。该路段位于湖北北部,属东南湿热区。年平均气温在1724之间, 1月平均温度最低,平均气温在35;7月温度最高,最高温度达到39.5。年均日照1317小时,年均降水量1468mm,无霜期302天。1.1.3 沿线施工条件线路的起点和终点都为人口稀少的小村庄,其周边交通条件一般,但是交通量较大,线路及附近区域的山坡谷地均有粘土、亚粘土
12、,可作路基填料。线路前半段穿过山丘,故附近区域石料相当丰富,可采用石料作为浆砌片石挡土墙的原材料。工程用水可从沿线的池塘取用,较为方便,沿线电力充沛施工用电可就近搭接。1.2 设计标准1.2.1 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02)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排
13、水设计规范 (JTJ 018-97)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排水设计手册 (第一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第二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道路勘测设计 (第三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路基路面工程 (第三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1.2.2 主要技术指标(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2)公路类型: 新建二级公路.(3)车辆荷载等级:公路-级.(4)地形:平原微丘.(5)路基宽度:10 m.(6)设计车速::60km/h。(7)直线最小长度:a.同向曲线间:6V=360m ; b.反向曲线间:2V= 120m.(8)圆曲线最小半径:a.一般最小半径:200m; b.极限最小半径: 125m;c.不设超高的最
14、小半径::1500m.(9)缓和曲线长度:a.一般长度::80m;b.最小长度: 60m.(10)平曲线长度:a.一般长度400m;b.最小长度: 140m.(11)停车视距::75m. (12)超车视距: 350 m.(13)竖曲线最小半径:a.凸形: 极限最小半径1400m,一般最小半径2000m; b.凹形::极限最小半径1000m,一般最小半径1500m.(14)最小坡长:a.一般值为200m;b.极限值为150m.(15)最大纵坡:6%. (16)最大超高:6%.(17)路基、涵洞设计洪水频率:1/50 . 第二章 平曲线设计2.1 选线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
15、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及经济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定道路中线位置的全过程。2.1.1 选线的一般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节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等。(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5)选线时应对工
16、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汽车运营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2.1.2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选线的任务就是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符合设计要求、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选线一般按工作内容分三步进行:(1) 路线方案选择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此项工作通常是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从较大面积范围内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收集各可能方案的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评选,确定数条有比较价值的方案,然后通过多方案的比选得出一个最佳的方案。(2) 路线带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
17、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这些细部控制点的取舍,自然仍是通过比选的办法来确定的。(3) 具体定线定线就是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的路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作。2.1.3 选线方案的确定(1)路线总体布局路线基本走向的选择,应根据指定的路线走向(路线起、终点和中间点的主要控制点)和公路等级,及其在公路中的作用,结合铁路、航空、空运、管道的布局和城镇、工矿企业资源情况,以及水文、气象、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由面到带,从所有可能的路线方案中,通过调查、分析、比选,确定一条最优路线方案。湖北广水至曾都二级公路K0+000K1+273.868前
18、半段属于丘陵地段,后半段属于平原区,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70几米。沿线路段内有近十个河塘和一条河流,选线时应该尽量避开。该地区水田不多,多为旱地,在选线时必须考虑少占农田。该地段已有几条道路,前半段考虑到山丘只有一条合适路线,没有其他更好的路线方案,故只能采取旧路改造方案,废弃原有的道路。同时在道路交叉方面尽可能的减少交叉口,穿过河流时尽可能避免多次跨河。 (2)路线方案比选路线方案比选的评价指标较多,主要有技术、经济、政策及国防上的意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及其联系城镇的多少等指标。本设计路段由北到南从丘陵到平原,地势从高到低。前半段为两山之间,已经确定采取旧路改造方案,故前半段方案唯一。后半段采
19、用两种方案:方案一主要沿山脚选线,沿线施工方便,能做到尽量少占用农田,最后穿过一次河流到达终点,总长1273.868m;方案二相对第一条占用农田较多,且两次穿过河流,总长1298.758m。考虑到方案一占用农田少,施工更便利,经济方面更合理,故最终选择第一方案。路线方案比选图见下图2-1。图2-1 路线方案比选图2.2 平曲线设计2.2.1 设计参数的确定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道路勘测设计查得设计参数如下:(1)直线最大长度:1200m。 (2)设计车速: 60km/h。 (3)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360m ;反向曲
20、线间120m。 (4)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m,本路段两个圆曲线半径均取200m。 (5)缓和曲线一般长度80m,本路段缓和曲线均取80m。2.2.2 交点间距、坐标方位角及转角值的计算 (1) 根据各交点坐标计算出两点间的距离和各交点的转角。计算结果如表2.1:表2.1 交点坐标、转角表交点号交点坐标X交点坐标Y转 角() 距 离(m)QD472621.274490150.207659.700JD1472360.776490756.296左563824.1387.184JD2472573.811491079.603左331341.5250.212ZD472574.482491329.814
21、(2)图2-2为含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其几何要素计算公式如下:图2.2 平曲线对称基本型曲线 (2.1) (2.2) (2.3) (2.4) (2.5) (2.6) (2.7)(3)曲线几何元素具体计算如下:对于JD1:拟定R=200m,Ls=80m, 切线长:曲线总长:外距:切曲差:对于JD2:拟定R=200m,Ls=80m, 切线长:曲线总长:外距:切曲差:(4)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成果详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2.3 逐桩坐标计算根据前面算出来的方位角和平曲线要素,进行逐桩坐标的计算。本设计采用的是绝对坐标,在进行计算时分直线和曲线计算,曲线段采用综合曲线放样,直线段采用直线放样。计算原理
22、:(1)坐标系统的采用,本设计是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所以沿用了原有的坐标系统进行计算;(2)“逐桩坐标”即道路中线上各桩点的坐标,其计算和测量的方法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进行。2.3.1 直线上中桩坐标计算设交点坐标为,交点相邻直线的方位角分别为和,则ZH点坐标: (2.8a) (2.8b)HZ点坐标: (2.9a) (2.9b)设直线上加桩里程为L,ZH、HZ表示曲线起、终点里程,则前直线上任意点坐标: (2.10a) (2.10b)后直线上任意点坐标(): (2.11a) (2.11b)2.3.2 设缓和曲线单曲线中桩坐标计算曲线上任点的切线横距:= (2.12)式中:缓和曲线上任
23、意点至 (或)的曲线长;:缓和曲线长度。(1)第一缓和曲线()任意点坐标: (2.13a) (2.13b)式中:转角符号,右偏为“+”,左偏为“-”。(2)圆曲线内任意点坐标:YH: (2.14a) (2.14b)式中: :圆曲线内任意点至HY点的曲线长;、:点的坐标。: (2.15a) (2.15b)式中: l:圆曲线内任意点至YH点的曲线长。(3)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的坐标 (2.16a) (2.16b)式中:l: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至HZ点的曲线长。(4)各中桩坐标计算成果详见逐桩坐标表。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3.1 概述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开然后展开即为道路纵断面。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
24、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它反映了道路中线地面高低起伏的情况;另一条是设计线,反映了道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从中可知设计路线的纵向坡度情况,从而可以看出纵向土石方工程的挖填情况。把道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完整的表达出道路的空间位置。3.2 纵坡及坡长设计3.2.1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对自然地面横坡与环境的影响。(3)连续上坡路段的纵坡设计,除上坡方向应符合平均纵坡、不同纵坡最大坡长规定的技术指标外,还应考虑
25、下坡方向的行驶安全。凡个别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最大值的路段,应结合前后段各技术指标设置情况,采用运行速度对连续上坡方向的通行能力与下坡方向的行车安全进行检验。(4)相邻纵坡之代数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5)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6)位于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公路,应避免采用陡坡。3.2.2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的一般原则(1)平曲线和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即满足“平包竖”的原则;(2)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大小应保持均衡,一条平(竖)曲线不宜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竖(平)曲线;(3)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悦目的;(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要
26、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5)平、纵面线形组合必须注意与路线所经地区的环境相配合。对计算行车速度高的公路,线形设计和周围环境配合尤为重要。 3.2.3 平、纵线性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和底部。(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4)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断背、折曲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性。(5)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
27、陡坡或曲线的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6)避免急弯与陡坡的不利组合。(7)应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的组合。3.2.4 相关控制参数(1) 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本路段设计为速度60km/h的二级公路,最大纵坡为6%。(2) 最小纵坡在长路堑、低填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通畅地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采用不小于0.5%为宜。(3) 坡长限制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边坡点间的长度。最短坡长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考虑的。本路段为设计速度60k
28、m/h的二级公路,最短坡长为150m,一般值为200m。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本路段为设计速度60km/h的二级公路,最大坡长限制为:3%1200m;4%1000m;5%800m;6%600m。(4) 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的长度之比,是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地行使的限制性指标。由于本路段相对高差小,所以不需考虑平均纵坡。3.2.5 纵坡设计步骤(1)准备工作:拉坡之前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同时应收集和熟悉有关资料,并领
29、会设计意图和要求;(2)标注控制点:控制点是影响纵坡设计的标高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3)试坡:试坡主要是在已标注“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本着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对各种可能坡度线方案反复比较,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能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坡度线,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4)调整:初定纵坡后
30、,将所定的坡度与选线时坡度的安排比较,二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较大差异时应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然后对照技术规范检查设计的最大、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得当,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合理;(5)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等,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桩号的填、挖高度,初画横断面,检查是否填挖过大、坡角落空或过远等;(6)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记确定下来;(7)通过反复拉坡比较后,最后确定纵坡设计如表3.1所示。表3.1 纵坡设计成果表变坡点桩号(m)变坡点高程(m)变坡点
31、间距(m)纵坡值(%)起点: K0+000155.54640-1.66变坡点1: K0+640144.92400-5.21变坡点2: K1+040124.08234-3.34终点: K1+273.868116.273.3 竖曲线设计竖曲线是设在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起缓和作用的一段曲线。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但在设计和计算中,抛物线比圆曲线更为方便。因此,本设计采用二次型抛物线型竖曲线。3.3.1 设计技术规范(1)公路路线线形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规定的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见表3.2。表3.2 计算行车速度
32、V=60km/h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竖 曲 线 半 径凸 形凹 形一般最小值2000 m1500m极限最小值1400m1000m(2)选择竖曲线半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选择半径应符合公路路线线形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一般最小半径和极限半径的要求。在不过分增大土石方数量的情况下,为使行车舒适,应采用较大的半径。过大的竖曲线半径将使竖曲线过长,从施工和排水来看,都是不利的,选择半径时应考虑。夜间行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应考虑灯光照射的方向,使前灯照射范围受到限制,选择半径时应适当放大,以使其有较长的照射距离。(3)综合考虑后本路段竖曲线半径变坡点1取5000m,变坡点2取4000m。3.3.
33、2竖曲线要素计算图3.1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如上图3-1所示,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和,它们的代数差用表示,即,当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为“”时,表示凸形竖曲线。(1)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或 (3.1)式中:坡差(%);L竖曲线长度(m);R竖曲线半径(m)。(2)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或 (3.2)竖曲线切线长T( TT1T2): (3.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因为 ,则 (3.4)竖曲线外距E 或 (3.5)(3)竖曲线计算变坡点1:K0+640,高程为155.54m 算竖曲线要素由于-1.66%,-5.21%,R5000m,故,为凸形。曲线
34、长: 切线长:外 距: 计算设计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K0+640-88.75=K0+551.25竖曲线起点高程:计算竖曲线上20m整桩的设计高程,以桩号K0+560为例:横距:x=(K0+560)-(K0+551.25)=8.75(m)竖距:切线高程:设计高程:170.42-0.0077=170.41(m) 变坡点2:K1+040,高程为124.08m 算竖曲线要素由于-5.22%,-3.34%,R4000m,故,为凹形。曲线长:切线长:外 距: 计算设计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 K1+040-37.6=K1+002.4竖曲线起点高程: 计算竖曲线上20m整桩的设计高程,以桩号K1+020为例:横
35、距: x=(K1+020)-(K0+002.4)=17.6(m)竖距:切线高程:设计高程:170.42-0.0387=170.38(m)路线上其余各个整桩的设计高程计算原理同上,各桩号设计高程详见路基设计表。第四章 路基设计4.1 概述公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它承受着本身土体的自重和路面结构的重量,同时还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是公路的承重主体。4.1.1 路基的类型和构造由于填挖情况的不同,路基横断面的典型形式,可归纳为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等三种类型。路堤是指全部用岩土填筑而成的路基,按路堤的填土高度不同,划分为矮路堤、高路堤和一般路堤。填土高度小于1.01.5m者,属于矮路堤;填土高度
36、大于18m(土质)或20m(石质)的路基属于高路堤;填土高度在1.518m范围内的路堤为一般路堤。路堑是指全部在天然地面开挖而成的路基,常用的横断面形式有全挖路基、台口式路基及半山洞路基。当天然地面横坡大,且路基较宽,需要一侧开挖而另一侧填筑时,为半填半挖路基,在丘陵或山区公路上,填挖结合是路基横断面的主要形式。4.1.2 一般路基设计内容(1)选择路基断面形式,确定路基宽度与路基高度;(2)选择路堤填料与压实标准;(3)确定边坡形状与坡度;(4)路基排水系统布置和排水结构设计;(5)坡面防护与加固设计;(6)附属设施设计。4.1.3 路基设计的一般要求(1)路基设计应符合公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和
37、现行标准的具体要求。(2)路基设计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尽量少占农田。(3)沿河线的路基设计,应保证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4)必须穿过耕种地区的路基,必要时可进行边坡加固或修建矮墙,以防边坡坍塌,并尽量节约用地,原有的梯田,因筑路受到破坏,应给予修复。(5) 横坡陡于1:5的坡地上的填方路基,在修筑前,要将地面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台阶顶面应做成2%4%的反向横坡。(6) 山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若原地面横坡较陡,填方坡脚伸出很远,施工很困难,且边坡稳定性较差时,可设置挡土墙。(7) 山坡坳形地段路基设计除应根据当地土质及水文情况适当放缓挖方边坡外,还应在挖方坡脚设置矮墙。(
38、8) 尽量考虑路基工程的经济性,使填、挖达到基本平衡。(9) 路基不能产生给路面带来不良的不均匀的沉降,填方路基要充分压实。(10) 挖方、填方路基与桥梁构造物一样,其设计须与周围环境协调。因此,因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尽量有效地利用自然地形,减少土石方量;加固园林绿化,改善变化后的地形。4.2 横断面设计公路的横断面,是指公路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构成的。其中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隔离栅、环境保护等设施。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地形条件等因素。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通畅前
39、提下,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使道路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道路横断面的布置及几何尺寸应能满足交通、环境、城市面貌等要求,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1)设计应符合公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具体要求。(2)设计时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尽可能与之相配合,不得任意减、并农田排灌沟渠。(3)路基穿过耕种地区,为了节约用地,如当地石料方便,可修建石砌边坡。(4)沿河线的横断面设计,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4.2.1 设计依据公路路线线形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4
40、.2.2 横断面组成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通畅前提下,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使道路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组成包括:行车道、路肩、边坡、排水设施等。在某些路段,可能要增加错车道和紧急停车带,在边坡上可能有护坡道、碎落台等。具体的标准横断面见图表中的路基标准横断面图。4.2.3 路基宽度的确定路基宽度是指公路路幅顶面的宽度,即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公路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根据规范可查得二级公路的路基宽度一般不超过12.0m,此段二级公路采用单幅路形式,行车道
41、宽23.5m,路肩宽度:21.5m,路基总宽度为:7+3=10m,行车道路拱坡度2.0%,路肩的路拱坡度为2.0%。布置如下图4.1所示:图4.1 路基设计简图4.2.4 路堤和路堑边坡坡度的确定 路堤边坡根据沿线工程地质特性,结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有关规定,经综合考虑后,拟定路基边坡坡度为1:1.5;有些路堤的填方数量大,占地多,为使路基稳定和横断面济济合理,可以在适当位置设置挡土墙。为防止水流侵蚀和坡面冲刷,高路堤的边坡采取适当的坡面防护和加固措施。 路堑边坡根据路堑工程地质特性进行边坡稳定分析和验算,拟定路堑边坡坡率为11.5。挖方边坡的坡脚设置边沟,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径流,路堑的上方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和排除流向路基的地表径流。 半挖半填路基半挖半填路基兼有路堤和路堑的特点,上述对路堤和路堑的要求均应满足的同时,横向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恻宽度不足一幅行车道宽时,应将路床深度内的原有土质全部挖除换填。4.2.5 路拱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称为路拱。由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可知,二级公路的路拱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本设计中行车道和路肩横坡度取2.0% 。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