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教案(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望教案-第 3 页春望教案一、 教学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感受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诗歌的音韵 诗歌中移情手法的应用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二、 重点难点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艺术手法的应用。难点:诗诗歌中艺术手法的应用。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查字典、赏析法三、 导入1、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复习介绍杜甫的基本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
2、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
3、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四、反复朗诵诗歌,初次品味诗歌五、课文讲解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劲联、尾联)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助古代汉语词查找意义: 城:都城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 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2)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
4、上万两黄金。2、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不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ng) 簪:簪子(注意写法)(2)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六、诗歌的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移情手法,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
5、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的修辞手法。“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5、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七、再次诵读诗歌,感受杜诗的沉郁顿挫及品味诗中的感情八、诗歌的思想感情1、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2、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找不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3、重提“安史之乱”,知人论世4、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5、作业:背诵诗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