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闸管和双向可控硅应用规则(9页).doc
《晶闸管和双向可控硅应用规则(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晶闸管和双向可控硅应用规则(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晶闸管和双向可控硅应用规则-第 9 页闸流管闸流管是一种可控制的整流管,由门极向阴极送 出微小信号电流即可触发单向电流自阳极流向阴极。导通让门极相对阴极成正极性,使产生门极电流,闸 流管立即导通。当门极电压达到阀值电压 VGT,并导 致门极电流达到阀值 IGT,经过很短时间 tgt(称作门极 控制导通时间)负载电流从正极流向阴极。假如门极 电流由很窄的脉冲构成,比方说 1s,它的峰值应增 大,以保证触发。当负载电流达到闸流管的闩锁电流值 IL 时,即使 断开门极电流,负载电流将维持不变。只要有足够的 电流继续流动,闸流管将继续在没有门极电流的条件 下导通。这种状态称作闩锁状态。注意,VGT,
2、IGT 和 IL 参数的值都是 25下的数 据。在低温下这些值将增大,所以驱动电路必须提供 足够的电压、电流振幅和持续时间,按可能遇到的、最低的运行温度考虑。规则 1 为了导通闸流管(或双向可控硅),必须有门极电流IGT ,直至负载电流达到IL 。这条 件必须满足,并按可能遇到的最低温度考虑。灵敏的门极控制闸流管,如 BT150,容易在高温下因阳极至阴极的漏电而导通。假如结温 Tj 高于 Tjmax , 将达到一种状态,此时漏电流足以触发灵敏的闸流管 门极。闸流管将丧失维持截止状态的能力,没有门极 电流触发已处于导通。要避免这种自发导通,可采用下列解决办法中的 一种或几种:1. 确保温度不超过
3、 Tjmax。2. 采用门极灵敏度较低的闸流管,如 BT151,或在 门极和阴极间串入 1k或阻值更小的电阻,降低 已有闸流管的灵敏度。3. 若由于电路要求,不能选用低灵敏度的闸流管, 可在截止周期采用较小的门极反向偏流。这措施 能增大 IL。应用负门极电流时,特别要注意降低 门极的功率耗散。截止(换向)要断开闸流管的电流,需把负载电流降到维持电 流 IH 之下,并历经必要时间,让所有的载流子撤出 结。在直流电路中可用“强迫换向”,而在交流电路中则在导通半周终点实现。(负载电路使负载电流降 到零,导致闸流管断开,称作强迫换向。)然后,闸流管将回复至完全截止的状态。假如负载电流不能维持在 IH
4、之下足够长的时间, 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电压再度上升之前,闸流管不能回复至完全截止的状态。它可能在没有外部门极电流作 用的情况下,回到导通状态。注意,IH 亦在室温下定义,和 IL 一样,温度高时其值减小。所以,为保证成功的切换,电路应充许有足够时间,让负载电流降到 IH 之下,并考虑可能遇到的最高运行温度。规则 2 要断开(切换)闸流管(或双向可控硅),负载电流必须 需要高峰值 IG。2. 由 IG 触发到负载电流开始流动,两者之间迟后时间较长 要求 IG 维持较长时间。3. 低得多的 dIT/dt 承受能力若控制负载具有高 dI/dt 值(例如白炽灯的冷灯丝),门极可能发生强烈退化。4. 高
5、IL 值(第2象限工况亦如此)对于很小的负载,若在电源半周起始点导通,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 IG,才能让负载电流达到较高的 IL。 表1双向可控硅的四象限触发方式导通方式电路原理第一象限正向触发方式工作电压为 T2正 T1 负,触发电压为 G正 T1 负。导通电流的方向是 T2流向 T1。我们称这种方式为第一象限的正向触发方式。第二象限正向触发方式工作电压为 T2正 T1负,触发电压为 G负T1 正。导通电流的方向是 T2流向 T1。我们称这种方式为第二象限的负向触发方式。第三象限正向触发工作电压为 T1正 T2负,触发电压为 G负T1 正。导通电流的方向是 T1流向 T2。我们称这种方式为第三
6、象限的负向触发方式。第四象限正向触发方式工作电压为 T1正 T2 负,触发电压为 G正 T1 负。导通电流的方向是 T1流向 T2。我们称这种方式为第四象限的正向触发方式。在标准的 AC相位控制电路中,如灯具调光器和家用电器转速控制,门极和T2的极性始终不变。这表明,工况总是在第1象限和第3象限,这里双向可控硅的切换参数相同。这导致对称的双向可控硅切换,门极此 时最灵敏。说明:以 1,2-,3 和 4标志四个触发象限,完全是为了简便,例如用第1象限取代“T2+,G+”等等。这是从双向可控硅的 V/I 特性图导出的代号。正的T2相应正电流进入T2,相反也是(见图 5)。实际上,工况只能存在1 和
7、 3 象限中。上标+和-分别表示门极输入或输出电流。规则 3 设计双向可控硅触发电路时,只要有可能,就要避开第3象限(T2-,G+)。其它导通方式还有一些双向可控硅的导通方式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其中有些不损伤设备,另一些则可能破坏设备。(a)电子噪声引发门极信号在电子噪声充斥的环境中,若干扰电压超过 VGT,并有足够的门极电流,就会发生假触发,导致双向可控 硅切换。第一条防线是降低临近空间的杂波。门极接线越短越好,并确保门极驱动电路的共用返回线直接 连接到 T1管脚(对闸流管是阴极)。若门极接线是硬线,可采用螺旋双线,或干脆用屏蔽线,这些必要 的措施都是为了降低杂波的吸收。为增加对电子噪声的抵
8、抗力,可在门极和 T1 之 间串入 1k或更小的电阻,以此降低门极的灵敏度。 假如已采用高频旁路电容,建议在该电容和门极间加入电阻,以降低通过门极的电容电流的峰值,减少双向可控硅门极区域为过电流烧毁的可能。另一解决办法,选用灵敏度型号双向可控硅。规则 4 为减少杂波吸收,门极连线长度降至最低。返回线直接连至T1(或阴极)。若用硬线,用螺旋双线或屏蔽线。门极和T1间加电阻1k或更小。高频旁路电容和门极间串接电阻。另一解决办法,低灵敏度双向可控硅。(b)超过最大切换电压上升率dVCOM/dt驱动高电抗性的负载时,负载电压和电流的波形 间通常发生实质性的相位移动。当负载电流过零时,双向可控硅发生切换
9、,由于相位差电压并不为零(见图 6)。这时双向可控硅须立即阻断该电压。产生的切换电压上升率若超过允许的 dVCOM/dt,会迫使双向可控硅回复导通状态。因为载流子没有充分的时间自结上撤出。高 dVCOM/dt 承受能力受二个条件影响:1. dICOM/dt 为切换时负载电流下降率。dICOM/dt 高, 则 dVCOM/dt 承受能力下降。2. 接面温度 Tj 越高,dVCOM/dt 承受能力越下降。 假如双向可控硅的 dVCOM/dt 的允许有可能被超过,为避免发生假触发,可在 MT1 和 MT2 间装置 RC缓冲电路,以此限制电压上升率。通常选用100的能承受浪涌电流的碳膜电阻,100nF
10、 的电容。注意,缓冲电路中无论如何不能省略电阻。没有这限流电阻,电容向双向可控硅释放电荷时可能形成高的 dIT/dt,在不利的切换条件下有破坏性。(c) 超出最大的切换电流变化率dICOM/dt导致高dICOM/dt 值的因素是,高负载电流、高电 网频率(假设正弦波电流)或者非正弦波负载电流 。非正弦波负载电流和高 dICOM/dt的常见原因是整流供电的电感性负载。常常导致普通双向可控硅切换失败,一旦电源电压降到负载反电势之下,双向可控硅电流向零跌落。该效应见图 7。双向可控硅处于零电流状态时,负载电流绕着桥式整流器“空转”。这类负载产生的 dICOM/dt 如此之高,使双向可控硅甚至不 能支
11、持 50Hz 波形由零上升时不大的 dV/dt。这里增加 缓冲电路并无好处,因为 dVCOM/dt 不是问题所在。增 加一个几 mH 的 电 感 , 和负载 串连 ,可以 限制 dICOM/dt。(d) 超出最大的断开电压变化率 dVD/dt规则 4.为减少杂波吸收,门极连线长度降至最低。返 回线直接连至 MT1(或阴极)。若用硬线,用 螺旋双线或屏蔽线。门极和 MT1 间加电阻 1k 或更小。高频旁路电容和门极间串接电阻。 另一解决办法,选用 H 系列低灵敏度双向可控 硅。若截止的双向可控硅上(或门极灵敏的闸流管) 作用很高的电压变化率,尽管不超过 VDRM(见图 8), 电容性内部电流能产
12、生足够大的门极电流,并触发器件导通。门极灵敏度随温度而升高。假如发生这样的问题,T1 和 T2 间(或阳极和 阴极间)应该加上 RC 缓冲电路,以限制 dVD/dt。规则 5 若 dVD/dt 或 dVCOM/dt 可能引起问题,在 T1 和 T2 间加入 RC 缓冲电路。若高 dICOM/dt 可能引起问题,加入一几 mH 的电 感和负载串联。(e) 超出截止状态下反复电压峰值 VDRM遇到严重的、异常的电源瞬间过程,T2 电压可能超过 VDRM,此时 T2 和 T1 间的漏电将达到一定程度,并使双向可控硅自发导通(见图 9)。若负载允许高涌入电流通过,在硅片导通的小面 积上可能达到极高的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晶闸管 双向 可控硅 应用 规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