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13页).doc
《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第 12 页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年 月目 录一研究背景及意义5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5(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5(二)求职中职业选择的误区5(三)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6(四)高校就业指导方法手段不全,信息短缺6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7(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就业观的错位7(二)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7(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错位8(四)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错位8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8(一)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
2、能力8(二)有利于高校建立培养起一支具有职业指导能力的队伍8(三)有利于用人单位方便、快捷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9(四)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9五、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9(一)政府的措施和工作9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92. 深化改革,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93. 拓宽渠道,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104. 强化服务,切实为高校毕业就业提供良好保障105.加大教育改革和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11(二)各高校应采取的措施111、加强督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112、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
3、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23、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124、实施全程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12(三)提高 个人的就业竞争力131、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132、多种渠道了解企业,规划好职场道路。133、行动当下,放眼未来。134、高校广开渠道,企业转变管理方式。13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集群发展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率先成长起来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都市圈最显著特征就是以产业集群为其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浙江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4、。但是面对着全球化、网络化和分工体系的加强,粗放式的发展难以为继,产业集群亟需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支撑要素;而生产性服务能够对经济增长效率产生直接推动,其对产业集群的积极作用受到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界普遍关注和重视,建立和完善面向产业集群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已成为产业集群升级或其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关键词: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竞争力,不同阶段,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
5、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相比去年增长10.14%,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随着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有增无减;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自我缺乏了解产生迷茫。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总量的增大,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增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
6、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万人。2010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人,2009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2010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造成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的局面。(二)求职中职业选择的误区第一,外部因素,由于应届大学生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动手能力弱,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
7、有:首先,选人学历化,过分关注文凭,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其次,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应届大学毕业生则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这一要求。第二,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就业的选择。 第三,求职途
8、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尤其是北京生源的学生更有依赖性,他们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成功率。(三)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博士生、硕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
9、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四)高校就业指导方法手段不全,信息短缺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信息作为当代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大学生毕业就业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职业战略资源之一。其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就
10、好比地图对于旅行者,是帮助求职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洞悉就业前景以及其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但部分大学生对于此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日后求职就业时候的信息不足,对所选择的职业认识不清,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甚至有些北京生源的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整天宅在家里,不参加任何招聘活动,只等家长为其奔波,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就业观的错位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0年至2008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1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2009达到了619万。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
11、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上的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然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白领,从白领走向高级蓝领,继而步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大多数毕业生仍然抱着精英情结,抱着昨天的就业观来面对今天的就业,于是产生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二)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高等教育要瞄准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的规律,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个社会的进步服务。然而,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是为工业化服务的,高学历毕业生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
12、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关起门来办大学。第一,大学生就业单位的主体的改变,以前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招来学生后给学生一个慢慢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中慢慢提高就业能力,而现在的就业渠道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希望招来的学生拿来就能用,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就业能力;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无论是研究型院校还是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第三,高校办学的市场瞻性不够,专业设臵对市场研究不够,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应用性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13、。(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错位时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据相关部门调查,从平均数来看,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锻炼”、“校友经验传授”、“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个人服务”等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上,所得到的帮助更大,这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相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可以让毕业生能够更快地把所学专业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快速地融入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而传统培养体系的设计大多缺少“职业见习”,或者仅有的一些实习环节也流于形式,导致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实践经验。(四)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错位近年来虽然高等
14、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步重视,但作为新事物,高校对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把握不准,甚至简化为“找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仍存在误区:(1)时间上缺乏连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毕业年级,内容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2)就业指为高校师资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强的队伍,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一)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能力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自己的不足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杭州 高校毕业生 就业 竞争力 研究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