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培训讲义(21页).doc
《心肺复苏培训讲义(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培训讲义(21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肺复苏培训讲义-第 20 页国华中医院心肺复苏技术培训 心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我国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SCD 544万例。 心脏骤停的原因 1.心源性原因:冠心病-主要原因;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心肌疾病;主动脉疾病;瓣膜性心脏病;其它。 2.非心源性疾病:呼吸停止;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麻醉和
2、手术意外;意外事件:电击、雷击、溺水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其它: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等。 心脏骤停分类1.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最常见(77-84%)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率高。 ECG: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200-500次/分。2.无脉室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3.心室停顿较常见(16-26%)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4.心电机械分离(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ECG为宽大畸形、低振幅
3、的QRS波,频率20-30次/分,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和心音均测不到;极少(5-8%)常为终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音消失; 瞳孔散大固定(常于心脏骤停后30-40s后开始出现扩大,4-6min后固定);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s内)心脏骤停对心脏的影响心脏重量占体重0.4%,但耗氧量占全身代谢7-20%。心肌内动脉血中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71%,所以心脏是高耗氧、高耗能的器官。 若心跳停止3-4分钟内恢复,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张力可以很快完全恢复;8-1
4、0分钟内恢复供血,仍可恢复功能;10分钟以上恢复心跳,心肌损伤不能完全恢复。心脏骤停对脑的影响脑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组织18-20倍,所以脑也是高耗氧器官。血液循环停止10秒钟,大脑因缺氧丧失意识,10-15秒钟内神经功能损害,在4分钟瞳孔散大固定。 心脏停止后,在4-5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经过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 时间与抢救成功率 (黄金四分钟) 开始时间 成功率 1min - 90% 4min - 50% 4-6min - 10% 6min - 4% 10min - 0.09% 心肺复苏(CPR)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
5、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并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脑复苏(CPCR) 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并非仅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复,而必须达到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脑复苏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肺复苏术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生命支持(BLS) 2.高级生命支持(ACLS)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是心脏骤停后挽救生命的基础。基本内容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 心脏骤停的诊断 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呼吸停止、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 轻拍、呼唤患者有无反应? 动脉搏动:触摸颈、股动
6、脉是否有搏动? 呼吸:视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有呼吸气流? 一旦发现患者无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并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10s内完成) 颈动脉位于喉部甲状软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内侧 一手扶头,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找准喉头,滑向气管与乳突肌间 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 Defibrilation电除颤 Compressions胸外按压 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ing-人工呼吸 先电击还是先心肺复苏? 当立即可以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直到AED可以
7、分析患者心律。C-胸外按压 除胸廓下陷挤压心脏外,更重要是改变胸腔正负压,通过虹吸作用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及心脏排血量,心泵血占20%,胸泵血占80%。有效的按压应使大动脉脉搏可被触及,SBP达到100mmHg,平均血压超40mmHg,颈动脉血流量达到正常值的535%按压平面:仰卧位硬质平面或地面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按压手法:掌根着力,双手紧扣,重叠上翘。按压姿势:双臂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成人5cm,100次/分,120次/分。按压与放松比1:1,按压间隙避免依靠在患者胸上,使胸廓充分回弹。 按压与通气比:成人:单人、双人30:2,儿
8、童、婴儿:单人30:2,双人15:2(无需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 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60%,中断时间限制在10s以内。 在心肺复苏中使用高级气道,医护人员可每6秒进行一次人工呼吸(每分钟10次),同时进行持续的胸部按压。 持续胸外按压优点 减少由于通气造成的按压中断,保证重要器官的持续血供; 无需口对口通气,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 简化了CPR程序,便于CP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但对于儿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方法。A-开放气道 (1)技
9、术要点 首先清除异物,解除舌根后坠、异物阻塞 (2)方法:仰头抬颏法双手抬颌法 托颈法仰头-抬颏法: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开放气道。(优点:简单、迅速、有效)(要点:去枕、仰头、压额、提颏)清除气道异物:首先头偏一侧,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注意速度要快,取下义齿。 开放气道: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后上抬下颌骨,解除舌根后坠造成气道阻塞-开放气道。 托颌法:将双手放在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 如果需要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贴紧患者的鼻孔进
10、行吹气。 托颌法,操作难度大,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易致脊髓损伤,非专业者不建议采用。B-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口型:全口相对,完全吻合密闭吹气压力:防止漏气,捏闭鼻孔(一捏一松)吹气力度:自然吸气,适力吹气,避免过度通气。吹气时间:持续一秒。吹气有效:胸廓起伏。吹气频率:每6-8秒进行1次呼吸口对鼻呼吸 当不能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应给予口对鼻呼吸,如溺水、口腔外伤等。球囊-面罩通气体位:仰卧,头后仰,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用左手
11、挤压气囊。首先保证气道开放。面罩与面部充分吻合,减少漏气。适度的按压频率和深度。 1 L 球囊的1/22/3,(潮气量400-600ml),胸廓扩张,超过1s。应能看到胸廓起伏D-电除颤 院外目击SCD且现场有AED可用时,应尽早使用AED除颤;对于院内SCD患者,应立即进行CPR,一旦AED 或除颤仪准备就绪,宜立即除颤; 对于院外发生的SCD且持续时间45min或无目击者的SCD患者,应立即给予5个周期约2min的CPR(一个CPR周期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再除颤。 强调每次电击后立即CPR,尽早除颤! V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SCD的心律失常,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
12、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在未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除颤开始到生命终止,每延迟1min,VF致SCD患者的存活率下降710; 短时间内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或地下,将胸前衣物解开并移走其它异物,特别是金属类物品; 电极板的准备: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糊,或包裹4-5层纱布后在盐水中浸湿;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下方,另一电极板置于左乳头的左下方,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10cm。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不能确定哪种波形对心脏骤停后的ROSC(恢复自主循环)发生率或存活率更好; 双相波除颤150200J,尚未确定第一次双向波形电除颤的最佳能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苏 培训 讲义 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