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2015复习提纲(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化学保护2015复习提纲(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植物化学保护2015复习提纲-第 14 页 2015年植物化学保护期末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部分1.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2.毒力: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3.药效: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农药剂型: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成和规格,称为农药剂型。5.农药助剂:是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添加的,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称为农药助剂。6.粉剂:由
2、原药、填料(载体)和少量其它助剂经混合、粉碎、再混和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细度的粉状制剂。7.可湿性粉剂:由原药、填料(载体)、润湿剂、分散剂以及其他辅助剂,经混合、粉碎达到一定细度的粉状剂型。8.乳油:由原药、有机溶剂、乳化剂和其他助剂组成的一种均相透明的油状液体,将其稀释到水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9.缓释剂:可以控制有效成分从加工品中缓慢释放的农药剂型。10. 无杀菌毒性化合物:在离体下(in vitro)无杀菌毒性,但是在活体上(in vivo)上却能够防治病害的化合物,称为无杀菌毒性化合物。11.位差选择性:在施用除草剂时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中或空间位置上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12
3、.时差选择性:对作物有较强毒性的除草剂,利用作物与杂草及出苗期早晚的差异而形成的的选择性,称为时差选择性。13.害虫抗药性:一种昆虫对某种农药显著地具有忍受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一个品系(小种)。14.交互抗性:一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曾未使用过的另一些农药也表现有抗药性,即称为交互抗性。15.负交互抗性:一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曾未使用过的另一些农药表现的更为敏感的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如在棉蚜上,菊酯类和灭多威、菊酯类和氧化乐果。16.多抗性(复合抗性):一种害虫同时能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抗性,称为多抗性。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的四种学说:选择
4、学说、诱导学说、基因重复学说和染色体重组学说。二、填空题部分1.影响害虫抗性形成的三种因子:遗传学因子、生物学因子和操作因子。2.除草剂的作用机理:抑制光合作用;破坏植物呼吸作用;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和抑制微管形成和组织发育。3.杀菌剂的输导方式:局部内吸(短距离的移动)、半内吸或跨层转移或类内吸(在叶片内移动)、向上输导内吸(根吸收并随着蒸腾流向上输导)和真内吸(双向输导)。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浸蘸法、喷洒法、土壤浇施、涂布法和熏蒸法。5.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和多种攻击治理 。6.种子处理的方法:浸种、拌种和种衣法。7.杀虫剂进入虫体途径:药剂
5、可以从昆虫的口腔、体壁及气门进入昆虫体内。8.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的核心内容:预防为主策略,综合防治策略,科学用药策略。9.根据在病害侵染过程或病害循环中的不同时期使用杀菌剂而达到的防病效果将杀菌剂防病作用原理(杀菌剂的物理作用方式)分为:保护作用、治疗作用、铲除作用和抗产孢作用。10.杀菌剂作用机理的三种类型:抑制或干扰病菌能量的生成;抑制或干扰病菌的生物合成和对病菌的间接作用。11.按农药主要的防治对象(用途)分类,是化学保护最基本的分类,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12.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13.农药制剂的名称:有效成分的百
6、分含量+有效成分通用名称+剂型名称。14.按雾化原理,可以分为:液力雾化法、气力雾化法和离心雾化法。抑制突触部位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作用于轴突离子通道的开闭;而杀螟丹及烟碱等杀虫剂是作用于突触后膜胆碱受体上的神经冲动传导。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导和突触部位的化学介质(乙酰胆碱)传导。17.土壤处理的方法:浇灌法、沟施法、撒布法和注射法。波尔多液(碱式硫酸铜):(1)理化性质:天蓝色胶悬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贮存;具碱性,对金属容器有腐蚀作用,不能用金属容器盛放。(2)生物活性:良好的保护剂,在病菌侵入前使用;粘着力强:碱式硫酸铜不溶于水,耐雨水冲刷,持效可
7、达15d左右;对霜霉病和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叶部病害效果尤佳。石硫合剂(多硫化钙):(1)理化性质:褐色透明液体,具强烈臭蛋味;呈碱性,酸性条件下分解。在空气中易氧化,高温及日光下更易,故应密封贮存。(2)生物活性:具有杀菌、杀虫、杀螨作用;接触空气、经水、O2和CO2作用,CaSx分解形成单质,其杀菌作用比硫磺制剂更强;(3)应用:熬制好了的石硫合剂必须经过稀释后才能使用。(4)防治对象:主要对白粉菌和锈菌效果好,对霜霉菌无效,对介壳虫和螨卵有杀伤作用,若与有机磷药剂交替使用,可延缓螨类对有机磷农药抗性的产生。(5)使用浓度:不同作物、时期对石硫合剂的敏感性不同;小麦白粉病和锈病:0.5B
8、。(波美度);果树生长期防治炭疽病、叶斑病、桃褐腐病:0.3-0.4 Be;果树休眠期涂干:3-5 Be,用于防治越冬虫、螨、病原菌等。三、简答题部分1.农药对作物的影响:(1)农药的性质 一般来说,无机药剂较容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药剂比无机药剂要安全得多,除非使用浓度和次数超出正常范围,一般不会产生药害。农药是否容易产生药害可用安全性指数(K)来表示。(2)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 不同种类植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其组织形态和生理的差别所致。(3)环境条件 药害的产生不仅与药剂和作物有关,也与施药时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露水)。(4)植物药害的症状 药害一般分为急
9、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两种。急性药害症状一般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慢性药害症状一般是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2.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1)增加农药覆盖密度。药剂覆盖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农药与靶标物接触机会增多。(2)改善农药颗粒在处理表面上的附着性。附着性受到颗粒大小和重量影响。(3)改变颗粒运动性能。药剂粗的颗粒重力较大,很快向垂直方向沉落,较细的颗粒易受空气的浮力作用,做水平运动,散布较为均匀。(4)提高药剂颗粒表面能。药剂表面能往往与分散度呈正相关。(表面能指溶解能力、气
10、化能力、化学反应、吸附能力等)。(5)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液的稳定性。3.杀虫剂进入虫体途径:(1)从口腔进入 杀虫剂从口腔进入虫体的关键是必须通过害虫的取食活动。害虫必须对杀虫剂的食物不产生忌避和捕食作用。咀嚼式口器害虫取食时的呕吐现象会影响药剂从口腔进入虫体;内吸性的杀虫剂通过被植物吸收,刺吸式口气昆虫取食后药剂进入虫体。(2)从体壁进入 体壁是以触杀作用为主的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主要屏障。昆虫的体壁由表皮、真皮细胞和底膜。表皮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3层。上表皮又分为护蜡层、蜡层、角质精层;外表皮是表皮层中最硬的一层;内表皮的化学成分是几丁质,有亲水性。真皮细胞控制膜的渗透性,调节表
11、皮营养和控制昆虫蜕皮。底膜是真皮层与血腔的分割层。绝大多数昆虫的体壁,由于上表皮所含的蜡质及类脂与水无亲和性,所以表皮不能被水湿润。农药剂型中,乳油的润湿性较好,药剂更容易进入表皮层。此外,昆虫的节间膜、触角、足、翅等部位药剂较易侵入。(3)从气门进入 大多数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气管系统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气门是体壁内陷时气管的开口,是昆虫进行呼吸时空气和CO2的进出口。4.杀虫剂对体壁的穿透:(1)杀虫剂穿透昆虫体壁 现在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是触杀剂。由于昆虫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体壁接触药剂的机会多。昆虫的表皮是一个代表油/水两相的结构。上表皮代表油相,原表皮代表水相。当昆
12、虫接触到药剂以后,药剂溶解于上表皮的蜡层,再按照药剂中的油/水分散系数进入原表皮。杀虫剂中,亲水性强而易溶于水的药剂,因为不能溶于表皮的蜡层,不能穿透表皮;脂溶性的药剂因为溶解于蜡质,容易穿透上表皮,但能否继续穿透原表皮则决定于药剂是否有一定的水溶性。昆虫表皮中的孔道和上表皮丝液有助于杀虫剂向体内渗透。(2)杀虫剂穿透昆虫的消化道 昆虫取食了含有杀虫剂的食物后,杀虫剂能否穿透肠壁被消化道吸收,这是决定胃毒剂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昆虫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及后肠。肠壁的构造和性质与表皮很相似,杀虫剂的穿透与体壁相近。杀虫剂在昆虫消化道中的穿透和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被动扩散、主动运输。穿透和吸收
13、受到细胞质膜的选择透性影响。多数化合物靠被动扩散,受膜内外浓度梯度影响,质膜内外溶液的pH可影响杀虫剂的解离程度和穿透能力。此外,穿透速率受到药剂油/水分配系数影响,亲脂性强的化合物容易被肠壁吸收。(3)药液从血液达到作用部位-神经系统 昆虫的血液循环,自从在头部离开背血管以后就在血腔内由头部向后流动。昆虫的血脑屏障:可能在胶质细胞或其附近。类似生物膜结构,非离子部分可以穿过,电解质的离子部分被阻挡在屏障的外面。杀虫剂的电离常数及溶液的pH等因素影响穿过血脑屏障。(4)昆虫体内排泄杀虫剂的过程 昆虫中有多种器官具有排泄外来化合物的功能。昆虫能代谢外来化合物,使其转变为水溶性的轭合化合物。1)昆
14、虫由马氏管与后肠组成排泄系统,功能像哺乳动物的肾。2)昆虫体内的脂肪体也能储存代谢外来化合物,进入血液的杀虫剂很容易被脂肪体吸收。3)昆虫血腔的围心细胞具有代谢废物和组织碎片的功能。5.昆虫神经系统传导神经冲动的机制:(1)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导 当神经膜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膜的极化状态遭到暂时破坏,通透性发生变化,Na+由膜外渗入膜内,膜外负性增高, K自膜内向外渗透。由于膜内外包围着大量的电解质,在兴奋产生时膜内外形成了动作电位。(2)突触部位的化学介质传导 在突触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靠化学介质-乙酰胆碱来激发的。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神经末梢时,使神经膜产生收缩。囊泡与突触前膜进一步靠
15、拢,并与前膜碰撞而形成裂口,囊泡内的介质全部进入突触间隙。进入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Na+通过后膜进入膜内, K+由膜内流向膜外,引起后膜产生动作电位。6.有机磷杀虫剂的特点: +(1)理化性质 有机磷原药为油状液体,少数为固体,密度一般比较小,有较高的折光率。大多数不溶于水,而溶于一般有机溶剂。(2)广谱、高效、作用方式多种多样 广谱、高效、作用方式多种多样 杀虫剂一般对虫、螨均有较高防治效果。多数具多种杀虫作用方式,杀虫范围广,能同时防治并发的多种害虫。但因品种而异,对硫磷以触杀为主,敌百虫以胃毒为主,内吸磷以内吸作用为主。有些有机磷品种具有强的选择
16、性,仅对某些害虫有效,尤其是内吸性农药,可通过内吸性作用杀虫,对天敌伤害小。(3)在生物体内易于降解为无毒物 大多数杀虫效果高的有机磷农药在人、畜体内能够转化成无毒的磷酸化合物。例如:杀螟硫磷、灭蚜松、敌百虫、乙酰甲胺磷、双硫磷等。(4)持效期有长有短,可供选择 和有机氯杀虫剂相比,有机磷杀虫剂的持效期一般较短。有的施药后数小时至23天完全分解失效,如辛硫磷、敌敌畏等。有的品种因植物的内吸作用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有的甚至能达12个月或更长时间,如甲拌磷。(5)作用机制 有机磷杀虫剂是由于抑制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A或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而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引起一系列急性中毒症
17、状。7.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特点:(1)分子结构与毒性有密切关系。分子结构不同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其毒效和防治对象有很大差别。(2)大多数种类的速效性好,持效期短,选择性强,对飞虱、叶蝉、蓟马等防效好,对螨类和介壳虫无效,对天敌安全。(3)毒性差异大。多数品种如异丙威、仲丁威、速灭威等的毒性低。少数品种毒性高,如克百威、涕灭威等。(4)增效性能多样性,可作为某些有机磷杀虫剂的增效剂。(5)由于分子接近天然产物,在自然界易分解,残留量低。8.抑制或干扰病菌能量的生成:(1)对糖酵解和脂质氧化的影响 一些含重金属元素的杀菌剂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破坏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平衡,使细胞质中的糖酵解受阻。(2)对
18、乙酰辅酶A形成的影响 克菌丹特异性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的形成。作用位点是丙酮酸脱氢酶系中的硫胺素焦磷酸(TPP)。(3)对柠檬酸循环的影响 杀菌剂对柠檬酸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对这些关键酶活性的抑制,使代谢过程不能进行。(4)对呼吸链的影响 呼吸链是生物有氧呼吸能量生成的主要代谢过程。一个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为CO2和H2O时,在细胞内可产生36个分子ATP,其中32个是在呼吸链中通过氧化磷酸化形成的。因此,抑制或干扰呼吸链的杀菌剂常表现很高的杀菌活性。如杀虫剂鱼藤酮和杀菌剂敌磺钠、敌枯双、敌克松、萎锈灵等。(5)对旁路氧化途径的影响 旁路氧化途径也称为旁路呼吸途径,是电子传递链中的
19、一个支路。旁路氧化酶(AOX)是关键酶。AOX抑制剂包括水杨基肟酶特异性抑制和黄酮类物质强烈抑制。9.种子处理的方法:(1)浸种:即将种子浸泡在杀菌剂药液中一定时间后沥出晾干即行播种的方法。药液必须是真溶液或乳浊液;一般以浸过种子5-10cm为宜;药液浓度、温度、时间与药效正相关;浸种后的种子不能堆放,应立即播种。(2)拌种:即将药剂均匀粘附在种子表面上的处理方法。必须用粉状药剂;且种子、药粉必须很干燥;一般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5%;需药粉、种子分批多次加入;加鲜艳的警戒色。(3)种衣法:即用种衣剂对种子包衣的方法。这样可以形成药膜,不易脱落;且缓慢释放,药效持久;以及有保护或(兼)治
20、疗作用;药效好、用量少、盲目性。10.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1)生长素类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发根,促进未受精子房膨胀,形成单性结实,促进形成愈伤组织。代表物有萘乙酸、防落素、增产灵等。(2)赤霉素类 一般用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赤霉素主要是GA3。作用:打破植物体某些器官的休眠,促进长日照植物开花,促进茎叶伸长生长,改变某些植物雌雄花比率。(3)细胞分裂素类 这类物质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离体组织芽的分化,抑制或延缓叶片组织衰老。(4)甾醇类 具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部分生理作用。(5)乙烯类 有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促进叶子、花、果实脱落,诱导花芽分化,促进发生不定根的作用。
21、(6)脱落酸类 能促进休眠,抑制萌发,阻滞植物生长,促进器官衰老、脱落和气孔关闭等。(7)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抑制徒长,培育壮苗,改造株型。11.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尽量把害虫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选用无交互抗性的药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和混用。掌握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减少选择压力。实现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遗传和化学的各项措施,降低种群的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个体比率及适合度。尽量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害虫的再猖獗。12.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适度治理 就是限制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用药
22、量,采取局部用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剂等。降低总的选择压力。饱和治理 当抗药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选择足以杀死抗药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的水平,以降低抗性的发展速度。多种攻击治理 当采取不同化学类型的杀虫剂交替使用或混用时,如果他们作用于一个以上作用部位,无交互抗性,而且其中任何一个药剂的选择压力低于抗性发展所需的选择压力时,那就可以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13.抗药性治理的技术要点:(1)了解农药的作用机制和病原物的抗药性机制;(2)药剂推广应用之前,早期评估目标生物产生抗药性的潜在危险;(3)建立每一防治对象的敏感性基线和监测
23、方法;(4)建立药剂、寄主和寄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参数;(5)实施药剂应用期间的抗药性监测。14.抗药性治理的长期策略:(1)根据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生理生化差异开发和生产不同类型的安全、高效、专化性杀菌剂,贮备较多的有效药剂品种。(2)开发具有负交互抗药性的杀菌剂是治理抗药性的一种有效途径。(3)在了解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毒理和抗药性发生状况及其机理的基础上,研制混配药剂,选用科学的混配配方。(4)根据抗药病原物的生物学、遗传学和流行学理论,在病害防治中采用综合防治措施。(5)在抗药性治理策略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评估,对策略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建立有使用价值的病原物抗药性治理策略模型。一、名词
24、解释农药: 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昆虫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剂型: 具有一定形态、组成及规格的农药(原药)的加工形态。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粒剂等。农药助剂; 在农药加工或使用过程中,用于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的辅助物质,或称农药辅助剂。助剂本身对防治对象并不具有活性。乳化剂; 使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中的一相,以微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乳状液的表面活性物质。分散剂; 起阻止固-液分散体系中固体粒子聚集,使
25、其较长时间均匀分散于液相中的表面活性物质.WP; 可湿性粉剂(WP=Wettable powder)易被水湿润并能在水中分散、悬浮的粉状剂型。不溶于水的原药与湿润剂、分散剂、填料混合,经粉碎而成。有效成分含量10%-50%。EW; 水乳剂(emulsion in water,EW)亲油性液体原药或低熔点固体原药溶于少量水不溶的有机溶剂以极小的油珠(10m)在乳化剂的作用下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透明的乳状液。水乳剂的含量一般在20-50%。SC; 水悬浮剂(SC=Suspension concentrate将不溶于水的固体原药经湿式粉碎分散在水介质中而形成的一种高悬浮状的分散体系。SP; 可溶
26、性粉剂( Soluble powder,SP )可直接加水溶解使用的粉状农药剂型,又称水溶性粉剂(Water soluble powders)ME; 微乳剂 (microemulsion, ME) 由油溶性原药、乳化剂和水组成的感观透明的均相液体剂型。体系中悬浮的液滴微细,粒径在m之间,属于胶体范围,是热力学稳定的乳状液,又称为水性乳油。WDG; 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ible granules, WDG)由原药,湿润剂,分散剂,隔离剂。稳定剂,黏结剂,填料或载体组成。使用时放入水中,能够较快崩解,分散,形成高度悬浮的固液分散体系。 毒力; 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
27、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害虫抗药性; 害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且该能力可在后代种群中遗传的现象。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产生抗药性的现象。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负交互抗性;是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使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昆虫生长调节剂; 调节或扰乱昆虫正常生长发育而使
28、昆虫个体死亡或生活能力减弱的一类化合物。主要为昆虫保幼激素、抗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架构人工核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食物链:动物取食有残留农药的作物或生物后,农药在生物体间转移的现象。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害流行前即当病原菌接触寄主或侵入寄主之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农药分散度:是药剂被分散的程度。在农药加工和使用中,衡量制剂质量和喷洒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附:农药分散体系:农药原药或制剂在一种介质中(水或空气)被分散而成的系统。)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
29、力。最大残留允许量:是指供消费食品中可允许的最大限度的农药残留浓度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农药进入田间后的环境行为与对非靶标生物的环境毒性,旨在了解农药产生负效应的成因,进而提出控制措施,实现安全用药的目的。农药安全间隔期:了解农药在作物上的降解、持留、代谢制定出施药的安全等待期,即最后一次施药离作物收割的间隔天数,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间隔时间。(在果园中用药,最后一次喷药与收获之间必须大于安全间隔期,以防人畜中毒。)化学免疫:以抗体的结构,抗原抗体反应的物理化学分析,补体的结构和作用,各种抗原的化学分析,以及参与免疫的分子的结构和机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先导化合物:指通过生物测定
30、,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药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药品种。二、简答农药按用途以及杀虫剂按来源的分类1)杀虫剂 1:直接毒杀 2: 抑制种群形成 3:减轻或消除害虫为害程度2)杀螨剂 3)杀菌剂 4)杀线虫剂 5)除草剂 6)杀鼠剂农药根据原料来源分类1、无机农药 (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农药。)2、有机农药:植物源农药 (用天然植物加工制造,所含有效成分是天然有机化合物。) 矿物油农药 (石油乳剂) 微生物农药 (活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有机合成农药(即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农
31、药。)杀虫剂按作用方式分类(一)杀虫剂1、胃毒剂:经昆虫取食后通过肠道吸收,到达作用靶标才可起毒杀作用的药剂。2、触杀剂:与昆虫接触后就可起毒杀作用的药剂。3、内吸剂:使用后可被植物吸收并转运到其他部位,害虫取食或接触后中毒死亡的药剂。4、熏蒸剂:以气体状态经呼吸器官进入虫体引起中毒死亡的药剂。5、引诱/驱避剂:使用后通过其物理、化学作用将害虫诱聚/引起忌避或潜逃作用的药剂(Pull-push)6、拒食剂: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拒食,最后饥饿死亡,或因营养不足而不能正常发育。除草剂按有无选择性和防治对象类型不同的分类按有无选择性分类 1.选择性除草剂:能杀死某些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的一类除
32、草剂 -2,4-D、百草敌、敌稗、燕麦畏、稳杀得 ; 2.灭生型除草剂:能杀死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对植物缺乏选择性或选择性小的一类除草剂 - 百草枯、草甘膦(用于非耕地、作物行间定向施药);(附:作用方式 内吸输导型 触杀型)按防治对象不同分类1. 禾本科杂草除草剂 -如芳氧苯氧基丙酸类(精禾草克、稳杀得、高效盖草能、骠马);2. 阔叶杂草除草剂 -2,4-D、苯磺隆(阔叶净)等;1. 莎叶科杂草除草剂 -如莎扑隆;2. 广谱型除草剂 -对单双子叶植物都有效,如烟嘧磺隆(玉米地)、灭生型(草甘膦)。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1. 提高分散度2. -农药原药加工时,磨碎,以使农药粒径变成符合要求的粒径,从
33、而提高分散度;2. 稀释作用-(通过添加溶剂、填料、载体等)能将高浓度原药稀释至对有害生物高效,而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危害少;3. 优化生物活性-(需加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等)使农药获得特定的物理性能和质量规格;4. 扩大使用方式和用途 5. 高毒农药低毒化 6:控制释放速度 -如以微胶囊为代表的缓释剂7. 克服抗药性和起兼治作用。 -混剂或混用农药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一)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1:增加农药覆盖密度 2:改善农药颗粒(or液滴)在处理表面上的附着性3:改变药剂颗粒运动性能 4:提高药剂颗粒表面能5: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液的稳定性(二)控制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利用适当
34、降低农药分散度和控制有效成分从农药制剂中的释放速度的加工技术,来防止由于一些农药或剂型的缺陷而带来化学防治中的一些副作用。如污染环境,残留毒性等如:缓释剂或粒剂可降低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减少农药损失,延长持效期和减少施药次数。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和农药应用中的作用1、 乳化剂在乳油加工中的应用:乳化农药作用2:湿润剂在可湿性粉剂加工中的作用:湿润与悬浮作用3:提高药液在受药表面上的湿展性(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亲结构,在较低用量下即可显著降低水等液体的表面张力的物质)(在各种助剂中,对药剂性能与药效影响最大的是乳化剂和润湿剂。)微乳剂的性质及其优缺点微乳剂 (microemulsion, ME)
35、:同名词解释和填空题害虫再猖獗及其原因害虫再猖獗:使用某些农药后,害虫数量在短期内有所下降,但很快出现比未施药的对照区增大的现象。害虫再猖獗的原因 1:天敌区系的破坏 2:杀虫剂残留或者是代谢物对害虫的繁殖有直接刺激作用 3:化学药剂改变了寄主植物的营养成分 4: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面积单纯栽培的农业生态系的结构显然具备容易诱发病虫害大猖獗的条件再增猖獗指的是在生物群落中原处于自然控制下,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的生物种群,因为用农药防治别的有害生物而杀伤了该种群的天敌,亦即消除了该种群的自然控制因素,使该种群很快重新增长,以致形成猖獗为害再增猖獗与上述抗药性常相伴而生。因产生抗药性,而加大
36、用药量,进一步杀伤了天敌,导致更大的再增猖獗。如是形成恶性循环。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几种学说选择学说(前适应学说 pre-adaptation hypothesis)(存在抗性个体) 昆虫种群中,本来就有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诱导学说(后适应学说post-adaptation hypothesis)(无抗性个体) 杀虫剂诱发了某些个体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两种学说均承认药剂的选择作用,承认抗性是可遗传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支配抗性的基因是否是由于药剂诱发突变而引起的。基因重复学说(抗性基因复制)染色体重组学说(染色体易位或倒位产生改变的酶或蛋白质)害虫抗药性机理1、代谢作用的增强:酶系代谢活性密切相
37、关2、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质和量的改变均可导致抗药性3、穿透速率的降低:几丁质加厚或骨化程度较高4、行为抗性:昆虫行为习性改变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的各自特点保护型:多作用位点,兼治性强,发病前施,不易产生抗药性,杀菌谱广,没有选择性或很少有选择性内吸型:单作用位点,杀菌专性强,发病后施,易产生抗药性,大都具有选择性保护性杀菌剂:(名词解释)防病特点:杀菌剂使用后,能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透气、透水、透光的致密性保护药膜,这层保护膜能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和入侵从而达到杀菌防病的效果。内吸性杀菌剂:是指病菌侵入作物后或作物发病后,施用的杀菌剂能渗入到作物体内或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对病菌
38、直接产生作用或影响植物代谢,杀灭或抑制病菌的致病过程,清除病害或减轻病害。 在果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在病害发生之前应使用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保护,防止病菌侵染。若病菌已侵染或已发病,则应使用内吸性杀菌剂杀菌治疗。我们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预测预报,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进行预防保护。防止农药造成蜜蜂中毒的措施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式在喷洒农药期间,养蜂场可采取将蜂群暂时迁移或幽闭、覆盖等方式预防中毒(3d以上、1d、4-6h)。在不影响药效和不损害农作物的前提下,在农药内添加适量石炭酸、煤焦油等作驱避剂。发现蜜蜂农药中毒时,先将蜂群撤
39、离毒物区,同时清除有毒的饲料,并立即用1:1的糖浆和甘草水进行补充饲喂三、填空题1、 农药制剂的名称由: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名称,加工制剂类型 三部分组成2、 害虫抗药性形成学说:主要有四种学说:1、选择学说2、诱导学说3、基因重复学说4、染色体重组学说3、 农药3R作用:抗性、害虫再猖獗、农药残留4、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从口腔进入、从体壁进入、从气门进入5、 不同类型杀虫剂的作用机理:(1)、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突触部位的神经冲动的传导,对乙酸胆碱酯酶活性产生抑制(2)有机氯:作用于轴状突上的神经冲动传导(3)杀螟丹及烟碱类:作用于突触后膜胆碱受体上的神经冲动传导
40、,抑制AchR(4)、阿维菌素等:干扰GABA6、SC、ME、WDG等重要农药剂型特点及加工工艺SC: 水悬浮剂 特点 : 粒径1-5m 以水为介质 无粉尘、悬浮率高 药效好、成本低、毒性低 生产使用安全优点:无粉尘危害,对操作者和环境安全; 以水为分散介质,没有由有机溶剂产生的易燃和药害问题; 液体悬浮剂在水中扩散良好,可直接制成喷雾液使用; 比重大,包装体积小缺点: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物理稳定性差,配方不合理会出现分层甚至结块现象,若不能摇匀则影响施药质量。加工工艺:将原药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油剂溶剂中,再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和其他助剂,经搅拌混合配制成的一种均相透明的液体。ME:微乳剂 特点:粒径
41、:m,稳定体系(均相),自发形成纳米级胶束、渗透好、展着润湿性强。 优点:药效高、毒性低、成本低、生产、贮藏、使用安全,污染小、生产简单,对设备无特殊要求。缺点;微乳剂只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透明稳定,且体系中乳化剂一般用量大,导致原药成本偏高,不适合制备高含量O/W型制剂加工方法(转相法):1、原药、溶剂和乳化剂、共乳化剂,搅拌溶解成均匀油相; 2、在搅拌下,向油相中缓慢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开始形成W/O型乳状液,再经搅拌加热,使体系迅速转变为O/W型,冷却至室温,静置过滤得到O/W型微乳剂。WDG:水分散剂 特点:1:使用时无粉尘。2:有效成分含量高(70%左右),包装,储运方便和安全;3:
42、不含水,因此制剂储存稳定性高,4:在水中分散性好,悬浮率高。5:流动性好,计量方便,包装物易处理。 环保剂型兼具液体和固体制剂优点,综合性能全面完善。加工工艺:干法挤压造粒 湿法挤压造粒7、杀鼠剂按作用速度快慢的分类:急性杀鼠剂、慢性杀鼠剂8、我国农药毒性经口和经皮毒性分级标准:高毒:大鼠口服(mg/kg)50 大鼠经皮(mg/kgd)200 大鼠吸入(g/m3h)2中毒: 50500 2001000 210低毒: 500 1000 109、如何判断害虫是否已产生抗药性及抗性害虫的治理策略治理策略: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多种攻击的治理判断是否已经产生抗药性:有地区性,可遗传性。要区别昆虫耐药性、
43、选择性10、杀菌剂的常见用法:喷雾和喷粉、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其他施药方法(浸蘸等)四、论述题1、 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的认识技术层面:(一)农药的安全使用:(一)制定出农药的允许应用范围,保证农药的使用安全 (二)制定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量,保证食品安全和减少农药残留 (三)安全间隔期的确定和了解(二)施用农药与保护天敌1:使用选择性杀虫剂 2:农药使用剂量和施药时间的掌控 3:剂型及施药方法的选择(三)农药混用混配混用的基本原则增效作用(扩大防治谱、减少用药量和次数)延缓抗性(不同机理的药剂、负交互抗性间混用) 比例适当、持效期相当(四):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相结合,减少农药使用社会层面:
44、规范农药登记,使用和农药经营,有关部门加强农药的监管,要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农民的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和意识,农药生产经营者要坚持服务至上等等害虫抗药性治理基本原则与策略及抗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治理基本原则:(1)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2)选择没有交互抗性的药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和混用。(3)选择最佳施药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施药次数。(4)实行综合防治(5)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 (1)适度治理1:限制用药次数、用药时间及用药量 2:局部用药 3:选择持效期短的药剂等(2)饱和治理 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
45、选择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进行使用,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的水平,以降低抗性的发展速率。(3)多种攻击治理 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害虫抗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1、农药交替转换使用:不同抗性机理的药剂间交替使用2、农药的限制使用:限制其使用时间和次数3、农药混用:避免产生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如Bt与少量化学农药混用;杀卵剂与杀幼虫剂混用杀幼虫剂之间混用 应选取敏感药剂或与已产生抗性的药剂间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作为候选品种,以避免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的产生。4、增效剂的使用:凡是在一般浓度下单独使用时对昆虫并无毒性,但与杀虫剂混用时,则能增加杀虫剂的效果。五、选择l 抗性监测的作用;1设计抗性治理方案的依据(及时实施抗性治理可争的时间上的主动;明确重点应防止保护的药剂类别及种类)2 评估抗性治理的实际效果(对整个方案或不同阶段抗性;治理的效果提供评估;为抗性治理方案的修订提供补充依据)l 具有促进插枝生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哪些萘乙酸 吲哚乙酸 吲哚丁酸 2,4-D 6-苄基氨基嘌呤l 杀菌剂和除草剂按作用方式不同的分类情况杀菌剂:保护作用 治理作用 铲除作用 抗产孢作用除草剂:选择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