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整理(2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植物生理学整理(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整理(23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植物生理学整理-第 22 页植物水分关系的基本概念一、水分的生理生态作用1、水分的生理作用水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植物体内绝大多数代谢过程都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水是一些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充足的水分能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的理化性质给植物的生命活动带来了各种有利条件。2、水分的生态作用水是植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对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二、植物体内水分特征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不仅与其含量有关,也与水分的存在状态、能态有关。水的结构与性质1、水的结构分子式:H2O结构:电中性,极性分子、缔和分子2、水的性质水的沸点:100水的比热:4.187 kJ.kg-1.K
2、-1 水的气化热:25,2.45 kJ.kg-1 (586kcal.kg-1 ) 水的密度:0一4,最大 水的内聚力液体状态下同类分子间具有的分子间引力 水的粘附力水与极性物质之间通过氢键形成有较强的作用力 水的表面张力在空气水界面上存在着一种力毛细作用: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毛细作用(现象) 水的不可压缩性水的高抗张(拉)强度:20,30 MPa 水的电性质:介电常数高,水合作用1、植物体内水分数量不同植物的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 同一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含水量也不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含水量差异很大植物及其器官组织的含水量随生长发育而改变2、植物体内水分状态束缚水
3、植物组织中比较牢固地被细胞中胶休颗粒吸附而不易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植物组织中距离胶体颗料较远而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 细胞中自由水和束缚水比例的大小往往影响代谢的强度。束缚水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3、植物体内水分能量水的化学势在恒温恒压条件下,体系中1mol水的自由能(偏摩尔自由能)。根据热力学原理,将一体系中可以用于做有用功的能量称为该体系的自由能 。因水分子不带电荷,故水溶液中水的化学势mw为: mw = mw* + RTln aw + VB,mP + mW ghmw*:与体系温度相同、大气压相等的纯水的化学势,规定为0。 浓度项RT1naw表明水的浓度(摩尔分数)越高其化学势越高。水的摩
4、尔分数与其中溶质的量有关溶质的量越大,则水的摩尔分数越小。水中溶解溶质后将使溶液产生渗透压,渗透压p与溶液浓度C的关系是: p = iRCT i是等渗系数在植物生理学中,通常将水的化学势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Vw,m ,使其具有压力的单位(帕,Pa,或巴,bar),并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水势(water potential),以希腊字母代表。单位换算:1bar=105水势的定义:体系(或体系的一部分)中的水的化学势与处于大气压下的、和体系的温度相同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 = (mw m-w*)/ VW,m =( RTln aw + VW,mP + mW gh )/ VW,mP =
5、 P - p +rgh即植物水势: w s + P + g 将压力对水势的影响称为压力势,PP 将渗透压对水势的影响称为渗透势 , sp-p 将重力对水势的影响称为重力势 , g = rgh一、植物细胞水势植物细胞的水势通常由四部分组成:衬质势、溶质势、压力势和重力势。即 w m + s + P + g 一般地,m和g可忽略。则植物细胞水势为: w s + P植物水势测定方法1、小液流法2、压力室法3、露点微伏计法二、渗透调节植物细胞可以通过积累具有渗透活性的化合物来调节水势。渗透调节物质:无机离子、可溶性糖、氨基酸、有机酸等。如脯氨酸、山梨糖醇、甘露糖醇等(还可以作为羟基自由基清除剂)。渗透
6、调节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三、细胞壁弹性细胞失水,体积减小,其限度取决于细胞壁弹性。细胞壁的弹性模量(e):在某一初始细胞体积(V)下细胞体积每发生一个小的改变量(V)所导致的膨压的改变量( P) 。即:一般地,草本植物为1-5MPa,落叶树叶10-20MPa,长绿树叶30-50MPa四、细胞吸胀作用与代谢吸水吸胀作用由于原生质、淀粉、纤维素等具有亲水性,水分子以扩散或毛细管作用进入其内部或分子之间。即被动吸水。一般地说,细胞形成中央液泡之前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例如干燥种子的萌发吸水、果实、种子形成过程中的吸水、根尖和茎尖分生区细胞的吸水等等。 代谢吸水水分依靠细胞代谢能量经过质膜进
7、入细胞内部。即主动吸水。五、水分的跨膜运送与水孔蛋白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有二种:一是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的间隙进入细胞,二是水集流通过质膜上的水孔蛋白中的水通道(water channel)进入细胞。水孔蛋白(aquaporin)是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的膜通道蛋白。水孔蛋白的存在便于水分在细胞内的运输和水分长距离的运输,也参与细胞的渗透调节。水孔蛋白分布于雄蕊、花药等生殖器官;拟南芥的水孔蛋白分布于根尖的伸长区和分生区。第二节 个体水分关系一、水分吸收1、水分吸收部位根系(主要在根毛区)、叶片、枝条等2、根系吸水速率根系水势:水生植物-1MPa,中生植物-4MPa,旱生植物-6MP
8、a。3、根系吸水方式 被动吸水是指由蒸腾失水而产生的蒸腾拉力所引起的吸水过程。主动吸水是指以根压为动力的根系吸水过程。根压:植物根系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上升的压力。如植物伤流、吐水等蒸腾拉力(主要动力):蒸腾拉力即因蒸腾作用而产生的吸水力量。蒸腾拉力是蒸腾旺盛季节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在蒸腾作用中,首先是气孔下腔细胞失水,水势降低,就向相邻细胞吸水,使相邻细胞水势降低,这种水势降低作用,通过一个个细胞传递到木质部导管,使导管水势降低,导管向根系吸水,使根系水势降低,产生吸水力。4、水分进入根系的途径两个途径:共质体途径通过原生质体和胞间联丝的水分运动质外体途径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的水分运动影响根系
9、吸水的土壤条件 1.土壤水分状况 2.土壤温度 1、水分运输方式(1)扩散(diffusion)是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Ficks law:扩散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2)集流(mass flow或bulk flow)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在压力梯度下水的集流是植物体中的水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做长距离移动的主要机制。 (3)渗透作用(osmosis)是指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就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2、短距离运输
10、植物细胞之间的水分运输水分运输机制扩散、渗透水分径向运输根表面到根木质部3、长距离运输植物木质部内部的水分运输水分运输机制集流水分轴向运输根木质部到叶木质部液流速度单位时间内经维管系统移动的水量取决于木质部的特殊性,如输导面积(导管的横切面积)和流动阻力。输导面积(A)越大且流速(V)越高,则水流越大。可由下列公式表示: J =VA s-1 还取决于植物的生理状态(如气孔开放程度)以及环境条件。液流速度Hagen-Poiseuille方程描述理想毛管中液体输导速率: Jv = (pr4 Y) / 8 hLr是长度为L的单个导管分子的半径, Y是静水压差, h是液体粘度常数。长距离运输机制内聚力
11、学说(也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空穴化/栓塞化作用导管中形成气泡形成原因:水分胁迫、树液结冰、病害等三、水分散失1、水分散失方式(1)吐水液体方式(2)蒸腾作用气体方式(气孔蒸腾、角质层蒸腾、周皮蒸腾)(3)其他:根系失水2、蒸腾作用2.1 蒸腾作用的物理过程蒸腾作用符合湿润表面蒸发定律:湿润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水汽压梯度越大,水面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水蒸汽损失越多。蒸腾作用方式:皮孔(lenticular)蒸腾(茎、枝)角质层(cuticular)蒸腾(叶)气孔(stomatal)蒸腾(叶)植物蒸腾作用的最主要方式水汽扩散可按下式计算: J = g C其中,水汽传导g是扩散阻力(蒸腾阻力)
12、的倒数。水汽扩散阻力( r )包括边界层阻力(ra)和叶片阻力( rl ): r = ra + rl叶片阻力包括角质层阻力( ra )和气孔阻力( ra ):2.2 蒸腾作用的生理过程气孔蒸腾是植物叶片蒸腾的主要形式。气孔开闭(气孔运动)是调节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机制。气孔运动是植物生理活动的结果,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气孔蒸腾小孔扩散(small pore diffusion)原理水分子通过气孔的数量,与气孔的周长成正比(不与气孔面积成正比)。气孔调节气孔开闭决定于保卫细胞的膨压。保卫细胞内物质积累:K+、糖-淀粉、有机酸等。质子泵、质子梯度。气孔运动机理 :气孔运动是由保卫细胞水势的变化而引起
13、的。蔗糖淀粉假说 1908年,F.E.Lloyd提出认为气孔运动是由于保卫细胞中蔗糖和淀粉间的相互转化而引起渗透势改变而造成的。无机离子泵学说,又称 K+泵假说、钾离子学说日本学者于1967年发现,照光时,K+从周围细胞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中K+浓度增加,溶质势降低,吸水,气孔张开;暗中则相反,K+由保卫细胞进入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水势升高,失水,气孔关闭。L-1,溶质势可降低2MPa左右。保卫细胞质膜上存在着H+ - ATP酶,它可被光激活,能水解细胞中的ATP,产生的能量将H+从保卫细胞分泌到周围细胞中,建立起H+电化学势梯度。它驱动K+从周围细胞经过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的内向K+通道进入保
14、卫细胞(在H+K+泵的驱使下),H+与K+交换K+浓度增加,水势降低,水分进入,气孔张开。3.苹果酸代谢学说(malate metabolism theory)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发现苹果酸在气孔开闭运动中起着某种作用。光照下, 保卫细胞内的部分CO2被利用时,pH上升至8.08.5,从而活化了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它可催化由淀粉降解产生的PEP与HCO3-结合成草酰乙酸,并进一步被NADPH还原为苹果酸。 PEPHCO3- PEP羧化酶 草酰乙酸磷酸 草酰乙酸NADPH(NADH) 苹果酸还原酶苹果酸NAPD+(NAD+)苹果酸的存在可降低水势,促使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同
15、时,苹果酸被解离为2H+和苹果酸根;苹果酸根进入液泡和Cl-共同与K+在电学上保持平衡。当叶片由光下转入暗处时,该过程逆转。2.3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1)植物因素:叶片形态结构、生理活动(2)外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风、土壤水分等四、水分平衡1、植物个体水分平衡植物体内水分保持稳定状态,包括:水分吸收、水分运输和水分散失自然条件下:植物体内水分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白天失水、夜晚补水。植物水分状况在一定范围变化,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植物个体水分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2、水分平衡调节:(1)气孔开闭;(2)根系吸水;(3)组织贮水3、水分平衡指标(1)植物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饱和水分亏缺(WSD
16、):(2)植物水势第五章 植物生长与调节第一节 植物生长发育生命周期(life cycle)任何一种生物个体,总是要有序地经历发生、发展和死亡等时期,人们把一生物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生活周期的表现层次:细胞水平细胞分裂、扩大、分化个体水平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根、茎、叶等)、生殖生长(花、果、种子等)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把生命周期中呈现的个体及其器官的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在生命周期中,伴随形态建成,植物体发生着生长(growth)、分化(differentiation)和发育(development)等变化。生长( growth )在生命周期中,生物的细胞
17、、组织和器官的数目、体积或干重的不可逆增加过程。 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通常将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reproductive growth)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细胞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受核质遗传基因的控制,因为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数量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2.细胞生长及其形态受细胞壁以及周围细胞作用力的影响,也就是说细胞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长;3.细胞的生长还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如在水分少,温度低,光照强时,细胞体积相应变小。在诸多因素中,对细胞形态起决定作用的是细胞壁。分化(differentiation)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
18、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生长点转变成叶原基、花原基;从形成层转变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这些转变过程都是分化。发育在生命周期中,生植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变化过程。 广义概念:泛指生物的发生与发展;狭义概念,通常是指生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有序变化过程,其中包括性细胞的出现、受精、胚胎形成以及新的繁殖器官的产生等。植物发育包括细胞增殖(分裂生长)、体积增加(伸长生长)以及器官与组织的分化。 1、生长周期植物器官或整株植物的生长速度会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时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然后又减慢以至
19、停止。这一生长全过程称为生长周期(growth period )。植物生长分成三个时期:指数期(logarithmic phase):绝对生长速率是不断提高的,而相对生长速率则大体保持不变;线性期(linear phase):绝对生长速率为最大,而相对生长速率却是递减的;衰减期(senescence phase):生长逐渐下降,绝对与相对生长速率均趋向于零值。2、生长速率植物的生长速率有两种表示法。绝对生长速率(absolute growth rate,AGR)指单位时间内植株的绝对生长量。 AGR=dQ/dt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
20、占原有数量的比值,或者说原有物质在某一时间内的(瞬间)增加量。 RGR= 1/ Q dQ/dt3、生长分析植物生长分析参数:相对生长速率RGR 、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NAR)和叶面积比(leaf area ratio,LAR) 。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量。NAR= 1/LdW/dt叶面积比是总叶面积除以植株干重。 LAR =L/W三者关系:RGR=LARNAR4、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周期性(growth periodicity) 植株或器官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通常
21、把这种植株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季节周期性(seasonal periodicity of growth)植物在一年中的生长都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5、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根冠比主茎与侧枝的相关:顶端优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二、植物发育1、种子萌发(germination)从形态角度看,萌发是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吸水后,胚生长突破种皮并形成幼苗的过程。通常以胚根突破种皮作为萌发的标志。从生理角度看,萌发是无休眠或已解除休眠的种子吸水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生理活动状态,呼吸作用增强,贮藏物质被分解并转化为可供胚利用的物质,引起胚生
22、长的过程。2.形态建成(1)种子结构:胚胚根、胚芽、子叶;胚乳贮存营养物质;种皮(2)形态发生:胚根发育为幼根;胚芽发育为茎叶3.生理活动(1)水分吸收被动吸水(2)代谢活动能量产生;还原能力与代谢物形成;激素作用激素作用:内源激素的变化对种子萌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以谷类种子为例,种子吸胀吸水后,首先导致胚(主要为盾片)细胞形成GA,GA扩散至糊粉层,诱导-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等水解酶产生,使胚乳中贮藏物的降解。其次,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胚中形成,细胞分裂素刺激细胞分裂,促进胚根胚芽的分化与生长;而生长素促进胚根胚芽的伸长,以及控制幼苗的向重性生长。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外因有水分、温度、氧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生理学 整理 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