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ppt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ppt(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肺系病证第四节 喘证,【概说】 一、概念: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喘剧不解,每可由喘至脱。 说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呼一吸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说:“息,喘也。” 段玉裁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 症因脉治喘证:“喘者,促促气急,喝喝喘息,甚至张口抬肩,摇身撷(撷,“节”音)肚。” 撷,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纳物。撷肚,形容喘剧时腹壁肌肉紧张,随之而起伏的动作,也就是因气喘而腹部凹陷的意思。 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有轻重之别,可见于某些急慢性疾病病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论治的中心。有必要作为一个
2、独立的病证予以论述。,二、沿革 (一)、内经对喘证症状、病因、病位论述甚详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胁满。”喘息、鼻张、肩息均是指喘证发作时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喘息为轻,鼻张、肩息则重,并提示了病变主脏在肺。,对喘证的病因,认识到有外感和内伤、邪实与正虚的不同。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灵枢本神篇:“肺气虚,实则喘喝,胸膺仰息”,均指外感致喘,属于邪实之证。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秋脉不及则令人喘。”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此指内伤致喘,属于正虚。 此外素问痹论
3、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提示喘证虽然以肺为主,但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三因方喘概括地说:“夫五脏皆有上气喘咳,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二)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并列证治。 金匮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专篇。“上气”即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其中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证和“咳而上气”的肺胀。 主要分虚实两大证候,并列方进行治疗。根据病证不同列有辛温祛寒化饮的射干麻黄汤,祛邪蠲饮、寒温并用的越婢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豁痰祛浊的皂荚丸
4、等方药。,(三)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点,辨证则以虚实为纲 认识到七情、饱食、久病、劳累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如丹溪心法喘病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扬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症因脉治喘:“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尅削,元气大伤。”“或饱后举重,或饥时用力,或号呼叫喊,伤损脏腑而喘作矣。” 景岳全书喘促篇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喘证的辨证纲领。 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5、。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三、讨论范围 由于喘证涉及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因此,它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致喘。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还需审证求因,结合辩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进一步按照各个病的特点考虑处理,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 临床上如急、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按照本节辨证治疗。,【病因病机】 喘证的成因虽然很多,但概要而言,不外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为六淫侵袭;内伤可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所致。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6、所致。,请注意听讲啦!,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 1.风寒 多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肺卫为邪所伤,外则郁闭皮毛,内则壅遏肺气,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升降失常,上逆为喘。 症因脉治喘证论:“外冒风寒,皮毛受邪,郁于肌表,则身热而喘。壅于肺家,则咳嗽而喘。” 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中素有蕴热,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气逆而喘。风寒外袭外闭皮毛,内壅肺气肺气不得宣降上逆而喘 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为寒郁肺失宣降上逆而喘,2.风热 风热邪犯于肺,肺气壅实,肺失宣肃;或邪热内盛,蒸液为痰,痰热蕴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喘促。 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胃也,非风寒则火邪
7、耳。”风热犯肺肺气壅实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热邪炼液为痰痰热蕴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喘,(二)饮食不当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升降不利,气逆而喘。湿痰郁久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痰火交阻,肺失清肃,则肺气上逆为喘。若复受外感诱发,则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情况。 仁斋直指方咳嗽方论:“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息。”即指痰浊壅盛的喘证而言。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壅肺气,肺失宣降上逆而喘痰郁化热痰热蕴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喘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三)情志不调 1、情怀不遂,悲忧伤肺肺气痹阻,
8、气机不利。 2、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气上逆于肺,升多降少,肺失肃降气逆作喘。 3、惊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喘出于肺。素问经脉别论篇:“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医学入门喘:“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四)劳欲久病 1、久病 慢性咳嗽、哮证、肺胀、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致短气喘促。后期,气阴不能下荫,则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喘促不已。证治准绳喘:“肺虚则少气而喘”。 2、久病脾伤,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导致气虚而喘。杂病广要喘:“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3、劳欲伤肾,精气内夺
9、,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水泛无主,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 景岳全书喘:“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于大病之后,或妇人月经之后,而喘促愈甚。”诸病源候论伤寒喘候:“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二、病机 (一)病位主要在肺和肾 1、肺为气之主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赖其宣肃功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肺又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朝百脉而通他脏。肺为娇脏,不耐邪侵,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壅塞气道,呼吸不利,
10、发为喘促;如肺虚则气失所主,以致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其他如脾经痰浊上干,中气虚弱,或肝气逆乘,亦均与肺有关。 三因方喘:“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证治汇补喘病:“盛者肺中之火盛也,减者肺中之元气衰也。”,2、肾为气之根,主司气之摄纳。因肾之阳气有使吸入之气下达的作用,它是通过吸入之气在肺中的肃降而下达于肾。虽肺主呼吸,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的作用,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肾主纳气的功能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肾气充沛,摄纳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调畅。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致气逆于肺,入少出多而为喘。故灵枢经脉篇
11、又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之说。 此外,若脾经痰浊上犯,壅阻于肺,阻塞气道,升降不利;或肝气逆乘于肺,使肺气不降而上逆亦可致喘。虽为肝脾之病气,但无不与肺有关。 综上所述,“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二脏同司气体之出入,病则气之出入失常而致喘;故喘之病变脏器主要在肺、肾,但与肝脾有关。,(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由于致喘原因不一,故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不同。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 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肾虚为主。 医学心悟喘:“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 3、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
12、见:多为慢性喘咳,肺肾虚弱,复感外邪,引起之急性发作,因外邪、痰浊等壅阻肺气,而致出现“上盛”之证;因肾不纳气,同时并见“下虚”之侯。病情重笃者则见喘脱危候。,(三)重证每多影响到心 本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多影响到心。这是因为心与肺、肾在生理病理上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心与肺: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 心与肾:肾脉上络于心,心肾水火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故心的阳气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联系。 在病理情况下,肺肾俱虚,则心气、心阳亦同时衰竭,气阳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瘀滞可见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
13、阴的危险证候。 危候: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扇,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喘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风寒 外感 风热 邪壅肺气、 宣降不利 饮食痰浊 情志肝气 内伤 久病 劳欲 心阳衰竭 喘脱,肺不主气 肾不纳气,出纳失常 虚,实,气机升降失常,喘,【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煸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二)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二、病证鉴别(一)喘证与气短的鉴别 共同点:呼吸异常。气息短促,胸闷不畅。 区别:喘证:气粗升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甚者不能平卧。
14、短气:呼吸虽数,但浅促微弱,不能接续,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但卧为快。 联系:短气往往是喘证之渐。 另有少气一症,古人有二种说法,一种是少气即短气,如诸病源候论短气候说:“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另一种是少气与短气不同,赤水玄珠喘门说:“短气者,息促似喘非喘也。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临床所见,短气有虚实,少气以虚为主,但短气之虚证实与少气相同。,(二)喘与嗽的区别 喘与嗽两者有轻重的区别,简易方:“重则为喘,轻则为嗽。”在症状上也不同,“喘之为病哮吼作声,憧憧
15、而急,喝喝而数,张口抬肩,摇身辊肚;嗽之为病,风生喉靨,淫淫如痒,习习如哽,涕唾稠浓,声音重浊,甚则续续不已。”,释: 憧憧(chong 冲):摇曳不定。 喝喝:大呵出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 辊(gun 滚):象车轮样很快转动。辊肚形容腹部起伏急促。 喉靨:靨(“叶”音,指甲状腺)。喉靨即咽喉部。 淫淫:流水貌,咽喉部似有水流之痒感。 习习:屡飞貌,咽喉部似有羽毛哽阻感。 另一方面,喘与嗽还有因果关系,久嗽不愈由轻至重则成喘,而某些喘证则多伴有咳嗽,故“二证治法颇同,但剂有轻重。”,(三)喘与哮证的鉴别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支气管狭窄、痉挛),多属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哮
16、必兼喘,故哮喘并称。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内外呼吸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喘不一定兼哮。 其他如肺胀、支饮均有咳而上气,喘息痰鸣的症状,可隶属于喘证范畴,但各有其特点,故应掌握各证的异同,与有关病篇互参。,三、相关检查 (一)体征:喘证发作时注意肺部有无干湿罗音或哮鸣音。 (二)胸部X片及CT检查。 (三)血常规、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等。 (四)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辨证论治】 喘证的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稍动即喘息不已,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若喘促严重,持续不解,可以发生喘脱。 辨证要点 (一)首辨虚实 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缓急等方面
17、辨别,见下表: 景岳全书喘促:“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喘病虚实辩证简表,(二)实喘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内伤:起病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三)虚喘应辨病变脏器,虚喘辩病变脏器简表,二、治疗原则简表 寒 温宣(散寒宣肺平喘) 热 清肃(清热宣肺平喘) 痰 化痰(祛痰降气平喘) 气郁开郁降气平喘 肺虚补肺定喘 气虚益气 肾虚益肾纳气 阴虚养阴 心阳欲脱回阳敛汗固脱 虚实夹杂,上实下虚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祛邪利气 实喘治肺,培补摄纳 (以补肾主) 虚喘治肺肾,三、
18、分证论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 (1)症状特点: 主症:喘息咳逆,胸部胀闷兼证: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口不渴。 舌脉: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平喘。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麻黄汤伤寒论:解表宣肺平喘,用于风寒袭表,肺气失宣,喘咳无汗,寒热身痛。 麻黄、桂枝温肺散寒、平喘;杏仁利肺下气,助麻黄以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华盖散:宣肺化痰。用于寒痰阻肺,喘咳胸闷,痰气不利。 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理气化痰。 两方同属辛温宣肺剂,但麻黄汤重在解表,疏散风寒为主,华盖散则重在
19、化痰利气。,(5)常用药 麻黄、桂枝、细辛温肺散寒 陈皮、杏仁、苏子、川朴化痰利气。,(6)加减: 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痰多壅盛者,加半夏、紫菀、白前化痰以利气。 服上药得汗而喘不平,或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而见喘咳不平、有汗、恶风发热者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以祛在表之风邪;厚朴、杏仁化痰下气平喘。 内有寒饮,外受客寒而诱发喘咳,痰多粘白呈泡沫状,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麻黄、桂枝解表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半夏、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配上药使散中有收,以防肺气耗散太过。 若表邪明显,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者去芍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病症 喘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