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1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第 17 页第十章 溶解现象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1.浊液(不均匀、不稳定、不透明)(1)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2.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透明(不一定无色)的混合物。(溶液四特征)3、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1)加热;(2)搅拌;(3)固体研成粉末。二、去油污的方法1.乳化:使两种不互溶的物质形成比较稳定的乳浊液的过程。(如洗涤剂去油污)2.溶解:使油脂溶解。(如汽油去油污)3.加
2、热:使油脂分解成可溶物质。4.碱性物质:与油脂反应生成可溶物质。三、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1.有的放热:NaOH;2.有的不变:NaCl;3.有的吸热:NH4NO3。四、水溶液的某些特性1.凝固点下降; 2.沸点上升; 3.某些溶液能导电(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溶液1.溶质:被溶解(分散)的物质。(固、液、气)2.溶剂:起溶解(分散)作用的物质。(液:以水为主)注: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但一般只有一种溶剂。3.溶液的质量和体积(1)m液=m质+m剂 (2)V液= m液/ 液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1.表达式:= (m质 / m液)100%
3、m质=m液 m液=m质 /2.相关计算(1)浓溶液稀释(溶质质量不变);(2)稀溶液浓缩或加溶质;(3)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溶质相加,溶液相加);(4)不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各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相加);(5)和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反应前所有物质质量之和生成气体的质量生成不溶性固体的质量不溶性杂质的质量)。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称取和量取(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装瓶、贴标签(2)用浓溶液稀释计算(浓溶液和水的体积)量取(量筒、胶头滴管)稀释(烧杯、玻璃棒)装瓶、贴标签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
4、物质溶解性的定义: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的性质(内因);2.溶剂的性质(外因);3.温度(大多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性增强,Ca(OH)2相反。)。三、物质溶解性的定性表示溶液的饱和程度1.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注:饱和溶液是该温度下最浓(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不饱和溶液2.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3.相互转化加溶剂升温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4.溶液的浓度与溶液饱和程度的关系注:(1)一定温度下,同
5、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酒精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四、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S)1、定义: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需该物质(溶质)的质量(单位:g),称为该物质的溶解度。(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2.影响因素(1)固体物质:溶质(内因);溶剂(外因);温度(外因)。(2)气体物质: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相关计算(1)计算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100g+S)100%;(2)计算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质量(也可用于判断溶液是否饱和):(S/
6、100g)=(m质 / m剂)4.溶解度曲线图(1)点:曲线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2)线:曲线上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溶液刚好达到饱和;(3)面:曲线以下的点表示溶液不饱和,曲线以上的点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晶体析出(点到曲线的距离为析出晶体的量)。(4)曲线图上可以获得的其他信息: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方法;溶液通过降温析出固体的多少的比较;溶液升温或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五、结晶(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使晶体析出。(适用于大多数物质)2.降温结晶(
7、冷却热饱和溶液):通过对热饱和溶液降温冷却使晶体析出。(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影响较大的物质)步骤:溶解 加热浓缩(形成热饱和溶液) 降温 过滤 烘干3.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提纯哪种物质就是用该物质最适宜的方法。4.两种溶液通过降温比较析出固体的多少,必须说明的三个条件: 降温范围相同;溶液质量(一般相等);溶液饱和程度(一般为饱和)。第十一章 广泛应用的酸、碱、盐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一、基本概念1、酸性、碱性和中性(1)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性质。(溶液中有H+)(2)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性质。(溶液中有OH-)(3)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性质。2、酸性物质、
8、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1)酸性物质:显酸性的物质。(食醋、碳酸、酸果汁等)(2)碱性物质:显碱性的物质。(纯碱、肥皂水、石灰水等)(3)中性物质:显中性的物质。(食盐、蔗糖、蒸馏水等)3、酸、碱、盐(化合物包含氧化物、酸、碱、盐)(1)酸:电离时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HCl、H2SO4、H2CO3、HNO3等)(酸一定是酸性物质,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2)碱:电离时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NaOH、Ca(OH)2、KOH等)(碱一定是碱性物质,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3)盐:电离时有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含Cl-:盐酸根)的化合物。(NaHSO4酸性物质、NaCl中性物
9、质、Na2CO3碱性物质)注:电离: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二、溶液酸碱性的表示1、溶液酸碱性的定性表示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酸性碱性中性紫色石蕊试液红色蓝色紫色无色酚酞试液无色红色无色2、溶液酸碱性的定量表示酸碱度(pH值)(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pH变化关系酸性pH7pH越大,碱性越强(2)pH值的测定pH试纸使用方法:取一小块试纸在干燥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于试纸上,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pH加水量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中性物质7 注意事项:PH读数取整;不能直接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
10、(3)溶液稀释与pH的变化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1、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HCl)2、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是:接近中性3、酸雨:pH5.6的降水。(正常雨水pH在5.67之间是因为空气中的CO2和H2O反应生成的H2CO3溶于水显酸性。)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一、复分解反应1、定义: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两交换,价不变)2、反应物类型(1)金属氧化物与酸: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2)酸与碱:Ca(OH)2 + 2HCl = CaCl2 +2H2O(3)酸与某些盐:Na2CO3 + 2HCl = 2NaCl+ CO2+ H2O碱与盐
11、、盐与盐反应还要求两种反应物均可溶。(4)碱与某些盐: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5)某些盐与盐:Na2CO3 + CaCl2 = CaCO3+ 2NaCl 3、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碱与盐、盐与盐反应还要求两种反应物均可溶。常见沉淀:氢氧(OH-):镁(Mg2+)铝(Al3+)铁(Fe3+)铜(Cu2+)都不溶;碳酸(CO32-):钙(Ca2+)钡(Ba2+)银(Ag+)不溶;AgCl、BaSO4遇水遇酸均不溶。4、反应现象的描述(1)若反应物中有固体(金属氧化物、不溶的盐或碱、题中告知的固体),描述固体逐渐减少;(2)若生成物
12、中有气体,描述有气泡产生;(3)若生成物中有沉淀,描述有某颜色的沉淀产生;(4)若有含铜或铁的化合物参与反应,描述溶液颜色的变化。注:常见铁和铜的单质、化合物、离子及沉淀的颜色总结单质Cu:紫红色Fe:黑色粉末氧化物CuO:黑色Fe2O3:红棕色、Fe3O4:黑色离子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沉淀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5、反应的微观实质(一种阳离子与一种阴离子结合成某些分子或某种沉淀)(1)酸和碱中和反应:H+和OH-结合成水分子。Ca(OH)2 + 2HCl = CaCl2 + 2H2OCa2+、OH- H+、Cl- Ca2+、Cl- H2O分子(2)
13、酸和碳酸盐反应:H+和CO32-结合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Na+ 、CO32- H+、Cl- Na+ 、Cl- 、H2O分子、CO2分子(3)产生沉淀的反应: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结合成某沉淀。Na2CO3 + Ca(OH)2 = 2NaOH + CaCO3Na+ 、CO32- Ca2+、OH- Na+ 、OH- CaCO3二、常见的酸1、几种常见的酸(1)盐酸(HCl的水溶液):胃液的主要成分。(2)硫酸(H2SO4):用于铅蓄电池、硫酸型酸雨。 强酸(3)硝酸(HNO3):硝酸型酸雨。弱酸(4)碳酸(H2CO3):汽水饮料
14、。(5)醋酸(CH3COOH):食醋主要成分。2、浓盐酸和浓硫酸(1)浓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1.18g/mL)略大于水,具有强的挥发性(瓶口有白雾:挥发出HCl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成的盐酸小液滴)。盐酸的用途:除锈,制药等。(2)浓硫酸:无色无味黏稠的油状液体,密度(1.84g/mL)大于水,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特性:吸水性(物理性质):常用作干燥剂;脱水性(化学性质):炭化腐蚀。稀释(放出大量热):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散热)。硫酸的用途:除锈,用于铅蓄电池,制农药、化肥等。注: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变化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
15、分数浓盐酸浓硫酸3、稀酸的化学通性(H+的化学性质)(1)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Mg、Al、Zn、Fe(2)都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3)都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CuO + H2SO4 = CuSO4 + H2OAl2O3 + 3H2SO4 = Al2(SO4)3 + 3H2O; MgO + 2HCl = MgCl2 + H2O(4)都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HCl + NaOH = NaCl + H2O;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副本17页 沪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知识点 总结 副本 1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