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论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凸透镜成像”教学为例(5页).doc
《初中科学论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凸透镜成像”教学为例(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论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凸透镜成像”教学为例(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科学论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凸透镜成像”教学为例-第 5 页初中科学论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凸透镜成像”教学为例摘要:好课离不开高质量的问题。判别课堂中的问题是否优化的依据有:能否落实课标要求的相关知识、能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能否让学生拥有满足感。优化课堂问题的方法有:核心问题预设化、在问题暴露上优化问题、教学设计留白,课堂生成问题。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问题;凸透镜成像;实践;思考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其博客上撰文认为, “好课”是看不出教师“教”的痕迹的。师生互动、对话,看似随便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
2、迭起,悬念频生这样的课,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学生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窦老师的“好课”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我觉得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问题作为纽带,“有心栽花”不一定繁花似锦, “无心插柳”不一定岸柳成行。我们先来了解 “问题”的涵义。国际著名数学家波利亚(Polya)认为:问题,意味着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即时可及的目的其中困难的程度就含于问题的概念本身之中:那里没困难,那里也就没有问题1;哲学家岩奇允胤等认为:问题是基于一定的科
3、学知识的完成、积累,为解决某种未知而提出的任务2。“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问题”与主体有关,所有“问题”都是相对于问题解决者(主体)来定义的;二是“问题”对于主体来说一定存在“困难”或“障碍”,问题是矛盾或困难在特定主体的头脑中的反映3。显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而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及阅历各异,要让学生“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就须将问题优化。一、课堂问题优化的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达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知,判别课堂中的问题是否优化的总体依据就是能否
4、达成上述的三维目标。如果将依据细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衡量。1、能否落实课标要求的相关知识。借助问题的解决,根据“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该达到了解水平的科学知识就该了解,该达到理解、应用水平的都该达到相应的水平。2、能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管是来源于教师还是学生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思维碰撞,高潮迭起,悬念频生。3、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和人文的整合,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因而课堂上所呈现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4、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有责任保护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的问题难度要中等,让学生有信心解决
5、。5、能否让学生拥有满足感。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最高等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学生的这种需要一旦满足,就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所以,设置的问题要能给学生智力水平的表现机会。二、优化课堂问题的方法(一)核心问题预设化所谓核心问题, 是指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 它关系到整节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和教学难点的解决。在教学中, 要合理设置或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 牢牢把握核心问题, 将它作为贯穿本课的思维主线, 围绕它进行猜想和假设、实验和分析, 实现三维目标。对学生来说,核心问题比较复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精心设计一
6、系列层层递进的分解问题, 启发、引领学生的思维, 用系列问题搭建起促进学生思维螺旋上升, 不断发展的“ 脚手架” 。课堂上,先呈现相应的学习目标,既引导学生也引导自己,然后,给出核心问题,这节课就将其中的知识问题分解解决。 如“凸透镜成像”课堂教学(放在实验室上课)一开始,呈现学习目标: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然后,提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怎么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面对这样的问题,全班学生一脸茫然。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系列问题1:透过放大镜(凸透镜)看科学课本封面上的字,逐渐将放大镜远离字,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们发现:逐渐将放大镜远离字,起初,字越来越大,呈正立;接着模糊了;后
7、来,字越来越小,呈倒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会得出: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跟字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凸透镜能成缩小或放大、正立或倒立的像。引导学生提出:为了找到规律,就该将物距及相应的成像情况(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记录下来。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系列问题2:这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怎么设计?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下面的方案(见下表一)。表一:实验次数物距(厘米)像的情况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教师就让学生对照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思考准备怎么操作?学生讨论:把蜡烛、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的不同位置,将透镜逐渐远离蜡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记录物距及相应的成像情况。教师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动手试做一段时间,学生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科学 论文 课堂教学 优化 问题 设计 实践 思考 凸透镜 成像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