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一点感悟(5页).doc
《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一点感悟(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一点感悟(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一点感悟-第 5 页 引导 体验 感悟 生成 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一点感悟摘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只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并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生成相应的道德感受。才能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词主体 引导 全面 参与 感悟 生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主要历史使命,这已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如何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探究、摸索的焦点。通过教学实践的探
2、索,我认为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双向沟通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是达到课教品德与社会学目的和效果的关键。 一、角色换位,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导在道德认识的内化过程中。 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的认识和理解。道德认识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如何,关键在于对道德观点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观点是由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是不能简单地靠“灌”、“授予”、“移植”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心理内化的过程才起作用。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内化的过程,对道德认识才不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肤浅认识上
3、。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导学”,激起学生从内心对学习活动有一种跃跃欲试,积极投入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的主导首先应导在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过程中,以调动全体学生的道德认识,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如我能行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仅仅让学生在片面上知道父母生活和工作的艰辛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当一天家,做一做父母常做的家务,对家进行一次大扫除。来引导学生感受,家务的烦琐,身体的劳累。并引导学生想象,在身体这么劳累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不听话,把刚过的地弄脏了,工作遇到麻烦,被上司批评了,心情会怎样?通过角色换位
4、,让学生体验了父母所遇到的困难、艰辛。这样,在他们的心理上就会内化出与父母内心共同的感受,领会了“父母的工作、生活是很不容易的的,要孝顺和关心他们”这一道德观点的内涵,从而促进了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导在道德情感的感化过程中。 道德情感是与人的道德认识紧密联系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关键所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有感染性的。要激起学生的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
5、;二是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一般说来,道德认识的作用往往只是一种“外部动机作用”,而真正成为推动学生道德行为“内发性动机作用”的则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那么他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因此,教师的主导要导在道德情感的感化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文中去,产生强烈的、真实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文中插图、即兴表演、做游戏等方法,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情境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从而将情境所引起的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与社会 关于 品德 社会 一点 感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