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第 21 页大蒜叶枯病大蒜叶枯病图片【病害名称】:大蒜叶枯病大蒜叶枯病是大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长期间降水次数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病叶枯死、植株早衰、蒜头减产、蒜苔霉烂,直接影响产量。【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或花梗。叶片染病多始于叶尖或叶的其他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圆点,扩大后成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枯死。染病花梗易自病部折断,后期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危害严重时不能正常抽薹。【发生特点】: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
2、Pleosporaherbarum(Pers.exFr.)Rabenk侵染所致。在春播大蒜栽培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病菌该菌为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蒜叶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梅雨季节。大蒜病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
3、块发病重。年度间梅雨季节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寄主抗病能力;及时清除被害叶和花梗。大蒜紫斑病大蒜紫斑病图片基本概况大蒜 学名 Allim sativum L是著名的兼有药效的蔬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药。具止痢、止咳、健胃、杀菌、驱虫之功效。南、北各省均有栽植。基本症状大田生长期为害叶和薹,贮藏期为害鳞茎。南方苗高1015cm开始发病,生育后期为害最甚;北方主要在生长后期发病。田间发病多始于叶尖或花梗中部,几天后蔓延至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呈黄褐
4、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具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藏期染病的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红褐色软腐状。病因原理Alternaria porri (E11iott) Cifed称香葱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病条件冬季温暖地区病菌在葱蒜作物上辗转传播为害;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病菌从气孔和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l一4天。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萌发和侵入需具露珠或雨水。发病适温2527,低于12不发病。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防治方法(1)施足基肥,加强田
5、间管理,增强寄主抗病力。(2)实行2年以上轮作。(3)选用无病种子,必要时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鳞茎可用4045温水浸15小时消毒。(4)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喷洒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mgkg也有效。(5)适时收获,低温贮藏,防止病害在贮藏期继续蔓延。收后适当晾晒至鳞茎外部干燥后入窖,窖温控制在0,相对湿度65以下。刺足根螨刺足根螨( Bulb mit
6、e ),学名 Rhizoglyphus echinopus(Fumouze et Robin) 蜱螨目,粉螨科 。58月份是危害盛期,为葱田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害虫。 为害韭黄、韭菜、葱类、百合、芋、甜菜、马铃薯、唐菖蒲、半夏、贝母等。 为害特点受害的地下茎或球茎呈黑褐色而腐败,受害处随根螨的增殖不断向四周及内部组织深处蔓延,致地上部叶片细小,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枯死。大葱受害的先是幼苗叶部枯萎,出现脱色症状,严重的葱白组织受损,无光泽,折断。百合等鳞茎受害,产生褐色小斑,地上部黄枯。有些蔬菜或花卉的球茎受害,发芽后叶片带有紫色,逐渐干枯。应注意与病害区别。 形态特征成虫宽卵圆形,体长0.60.9
7、毫米,乳白色,有光泽,鄂体部、足浅红褐色,幼虫3对足,若虫和成虫4对。卵白色,椭圆形,长约0.2毫米。 生活习性以成螨和若螨为害韭菜、葱蒜假茎,使其腐烂。在高湿条件下,气温18.323.9完成1代需1727天,2026.7只需913天,雌螨交配后13天即产卵,每雌平均产195粒,最多达500粒。第1、第3若螨期间条件不利时,出现体形变小的活动化播体。日本年生10多代。刺足根螨喜在沙壤中为害。有时一株葱上可达数百头。一条根上有10多头,能在土中移动。酸性土受害重。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1、整地时注意深耕,合理施肥,对酸性土壤要施入消石灰80100kg调至中性。2、合理轮作,避免根螨寄主作物连作,与
8、瓜类、豆类轮作。3、块根类作物要在阳光下曝晒,可减轻为害。4、插秧期防治选购或选用无虫秧苗插种,严格淘汰带虫秧苗。插种前用2%扫螨净乳油或50%尼索朗乳油20003000倍液浸根510min,杀螨效果可达90%以上。5、成株期化学防治可用48%乐斯本乳油、20%螨克乳油、1.8%虫螨克乳油、20%扫螨净乳油10001500倍液喷注于大葱基部,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蒜白腐病 症状 蒜白腐病又称菌核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
9、中生出大小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变黑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从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白色菌丝。 病原 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称白腐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在寄主上长有大量白色菌丝,菌核生在病组织内部或表面,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内部浅红白色,外部黑色;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20C,低于5,尚可生长,高于30则不生长,1020易形成菌核:除侵染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和韭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处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葱、蒜、韭菜等百合科
10、蔬菜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组织紧密的小菌核。该菌喜低温高湿,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生产上早春生长瘦弱的蒜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 (1)在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进行;(3)播种前用蒜重的051的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给蒜种包粉衣后再播种。(4)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强蒜株抗病力。(5)药剂防治 于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
11、液灌淋根茎。贮藏期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洒,其中以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效果好。此外,也可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蒜和蒜薹灰霉病 症状 蒜灰霉病棚室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蒜苗叶两面生有褪绿小白点,扩展后成为沿脉扩展的长形或梭形斑,大小053毫米,一般从叶尖向下扩展,致多数叶片一半枯黄,湿度大时,密生较厚的灰色绒霉层,致叶片变褐或呈水渍状腐烂。蒜苔灰霉病 是许多大、中城市蔬菜冷库的毁灭性病害,蒜苔入库后34个月即见发病。蒜苔腐烂并长出灰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Botrytis squamosa Walke
12、r称葱鳞葡萄孢和Botrytis aclada FresenBallii Munn称葱腐葡萄孢,均属半知菌类真菌。两种病菌同属不同种。Bsquamosa菌丝无色透明,有隔,分生孢子梗在寄主叶内伸出,直立,单生、丛生或散生,有的弯曲,孢梗下部多呈褐色,上部淡褐色,具隔膜110个,基部表面具疣点状物,孢梗分隔处常有无色瘤状突起,似分枝初始;孢梗长33011501120微米;分生孢子成熟后即脱落,梗顶生环折状皱缩纹,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卵形至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小11252751125155微米。镜检时发现该菌成熟和未成熟孢子大小差异较大。Ballii分生孢子梗从寄主病组织伸出,分枝末端膨大;分生孢子单
13、胞无色,椭圆形,大小61648微米,孢子成熟脱落后,产孢短枝萎缩,在主轴上留有痕迹,主轴又生短分枝继续产孢。小分生孢子直径3微米。菌核生在病组织内或表面,直径15毫米。两菌生理特性基本相似。菌丝生长适温1722,生长温限032,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1222。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pH45,光线能刺激菌丝生长,光照与黑暗交替利于 Ballii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喜欢在高湿条件下或水滴中萌发。温度升高产出菌核,27产生最多,并以此菌核越夏。只要有菌源,病情不断加重。病菌除为害蒜和蒜薹外,还可为害大葱、洋葱。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蒜灰霉病在田间主要靠病原菌的无性繁殖体,即病叶上的灰霉传播蔓延。每
14、次收蒜都会把病菌散落于土表,致新生叶染病。 蒜苔灰霉病主要在蒜苔收获后,靠潜伏在植株上的菌丝体、菌核,在贮藏低温条件下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从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贮藏窖或贮藏库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菌蔓延。(3)适时通风降湿,是防治该病的关键。通风量要据蒜长势确定,外温低,通风要小或延迟,严防扫地风。(4)培育壮苗,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5)露地蒜发病初期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5002000倍液、40%多菌灵硫磺胶悬剂8
15、001000倍液、50灭病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6)棚室栽培蒜也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在发病始期开始施用特克多烟剂,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5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或 45百菌清烟剂,667平方米250克熏1夜,隔78天1次,也可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克粉尘剂,667平方米1kg,隔9天1次,视病情注意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交替使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7)防治蒜苔灰霉病贮藏温度控制在012,湿度80以下。及时通风排湿。必要时喷洒45特克多悬浮剂3000倍液或65抗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
16、00倍液。为减少窖内湿度,最好选用 45特克多烟雾剂,具体方法参见蒜灰霉病。(8)用保鲜灵烟剂熏烟。在蒜薹入库上架预冷时,在冷库通道中,将烟剂均匀布点,以2000立方米的冷库为例,布1015个点,每个点放置 071kg,将其垒成塔形,然后点燃最上面的一块,让其自行冒烟(点燃时此烟剂不冒明火安全可靠),点毕、将冷库关闭45小时后,开启风机。同时根据贮藏要求,将蒜薹分别放入硅窗袋中,按常规进行贮藏、管理。若是处理大帐,也只需将烟剂放在大帐里(远离塑料帐),点燃后,轻轻拍打塑料帐,使烟雾均匀分布于空间,其余均按常规操作。蒜疫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初在叶片中部或叶尖上生苍白色至浅黄色水浸状斑
17、,边缘浅绿色,病斑扩展快,不久半个或整个叶片萎垂,湿度大时病斑腐烂,其上产生稀疏灰白色霉,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花茎染病 亦呈水渍状腐烂,致全株枯死。 病原 Phytophthora porri Foister称葱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倒洋梨形,大小31822352微米,偶具乳头状突起,产生游动孢子;藏卵器穿雄生或雄器侧位;卵孢子球形,大小2239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 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湿度条件适宜,该病一旦发生,蔓延很快,短时间内可致全田毁灭。病菌喜高温、高
18、湿条件,发病适温2532,相对湿度高于95并有水滴存在条件下易发病,露地蒜在多雨季节或棚室蒜放风不及时或浇水过量,形成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硬尾、紫皮蒜、宁蒜1号、苏联蒜、苍山蒜等抗性强的品种。(2)露地栽培蒜要注意排涝,防止湿气滞留。(3)采用小垅或高畦栽培。(4)发病地23年内不要种植,葱蒜类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5)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少施氮肥,增强抗病能力。(6)发病初期喷洒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
19、液。(7)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选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大蒜黄叶和干尖 症状 大蒜苗期发生黄叶、叶片黄化;成株发生干尖。病因 一是根部受地蛆为害,二是重茬,三是“退母”也是烂母所致。烂母是正常的。烂母表明原种蒜里贮存的养分己用光,花薹和蒜瓣已开始分化。 防治方法 (1)种植大蒜的地要轮作。(2)提倡施用酵菌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为防止“退母”黄尖,应在“退母”前,即播种后3040天,开始追肥灌水,不仅对促进花薹和蒜瓣分化有一定作用,还可避免或减轻黄叶和干尖的发生。(4)及时防治地蛆为害。(5)提倡喷洒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4000倍液或1.8%爱
20、多收液剂6000倍液、富尔655液肥,每667平方米用量为80克对水30公斤。也可喷洒黄叶速绿一植物病毒复合营养液600倍液。蒜叶疫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叶片染病分二种类型 一是尖枯型。主要发生在初侵染阶段,叶尖呈深褐色,并在其上形成许多深紫褐色斜状平行的斑纹。严重的病斑扩展到全叶的1/345或全叶干枯死亡;二是叶斑型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短条状小型的浸蚀斑,略凹陷,后病斑迅速扩大,变为梭形至长椭圆形,组织坏死,凹陷,多为紫褐色,中央色软深;也有的呈乳白色。大流行时经1015天全田枯死。 病原 Stemphylium vesicarium (Wallr)Simons称黄花菜匍柄霉,属半
21、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1至数根呈簇状由表皮伸出,短,两极膨大,褐色,顶部略浅,直径5.510微米,具隔膜13个;个别有1次分枝,大小22554858微米。分生孢子长矩形至长卵形,单生,浅黄褐色至深褐色,砖壁状,具35个横隔膜,其中3个主横隔膜占全孢量的5361,主横隔膜缢缩明显,表生小疣,紫斑上孢子大小2547615255微米。该菌除侵染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引起紫斑病,侵染黄花菜引致叶枯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萌发率为164413,无论有无伤口病菌均可侵染蒜,一般6月下旬始发,7月进入发病高峰期,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蒜孕苔和抽
22、苔期雨量和降雨次数。7月中旬至下旬有连续12毫米以上的降雨3次以上,日均温2428,该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 (1)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2)实行轮作、秋灌、深翻; (3)播种前销毁蒜瓣残体。(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腐霉利(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5硫菌霉威(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霉灵(多菌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蒜干腐病 症状 蒜干腐病是土传病害,植株染病后叶尖发黄干枯或叶面出现浅黄色条斑,有时扩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蒜 病虫害 图谱 防治 方法 2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