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工艺简介(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编织工艺简介(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织工艺简介(2页).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织工艺简介-第 2 页编织工艺简介指利用韧性较好的植物纤维(如细枝、柳条、竹、灯心草)以手工方法编织成的一种工艺品(篮子或其他物品)。编织工艺主要是实用性而非装饰性艺术。编织质材料因地区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区别,如多雨的热带地区以棕榈树的宽叶片为材料,因此,采用辫编的方法。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土著等许多文化在编织工艺上皆有出色的表现。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在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
2、片。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编织莞席已很普遍。汉代以(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中部)、(今山西)等地 。唐代,生产已很普遍,、广东的、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宋代,浙江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至明清两代,浙江、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品类:中国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 6大类。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欣赏品、家具、玩具、鞋帽等 5类。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卧席)、坐垫、靠垫、各式提篮(花篮、菜篮、)、盆套(花盆套)、箱、旅游吊床、盘(水果盘、面包盘)、门帘、筐、灯罩等;欣赏品有挂屏、屏风及人物、动物造型的编织工艺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编织 工艺 简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