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预防(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预防(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预防-第 4 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奈瑟氏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流脑的流行早在16世纪即被发现,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从全球来看,流脑散发病例和地方性流行仍然在危害人类健康。其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各国之间流脑的发病水平差异很大,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低,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在非洲发病率最高。当今,全世界每年发生30万35万流脑病例。高发地区依然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度可高达40010万80010万。由于地理及气候
2、原因,流行季节一般在11月底至次年6月底之间。这一地带向东已延伸至埃塞俄比亚,往西已扩大到塞内加尔,涉及18个国家,约有3亿人口,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自1980年起,这一地带呈有规律地暴发流行,近年来,流行周期的间隔时间似乎有所缩短。1996年,南撒哈拉非洲国家发生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流脑流行,报道病例数达18万以上,死亡18000人,流行菌群以B群和C群为主。我国是流脑的高发国家,二十世纪初各地均有流行的报告,近百年来我国曾有过5次全国性大流行即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在历次流行中以华中、华南各省发病率最高,东北、华北次之。人为流脑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
3、者或病人的鼻咽部。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未有效接种过流脑疫苗,未患过流脑的人,都是流脑的易感者。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潜伏期110日,一般为23日。一般病人早期无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随后,患者突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幼儿则有啼
4、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7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粘膜,大小约12mm至1cm。病情严重者的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约10%病人的唇周等处可见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病后二日左右。少数病人有脾肿大。多数病人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因颅内压增高而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12日后病人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预防流脑主要有以下几点: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如勤洗手,居室开窗通风,个人应勤晒衣服,儿童玩具消毒,多晒太阳
5、。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增强体质。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 2、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流行期间应减少大型集会和大的集体活动,避免到拥挤公共场所。3、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4、接种疫苗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对618月龄儿童应接种流脑A群多糖疫苗,基础免疫2剂,两剂间隔3个月。2岁以上儿童建议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时加强接种1剂,6岁时加强接种1剂。对2岁以上者已接种过1针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间隔应不少于3个月;2岁以上者已接种2次或2次以上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最后1针的间隔应不少于1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