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7页).doc
《浅议学生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学生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议学生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第 7 页浅议学生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调皮捣蛋、破坏东西、作业拖拉、上课故意不认真或随便插嘴、骂人、打架,甚至敌视或攻击教师,等等,只要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大多数这样的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以下四个目的:目的一:寻求关注被打架关注,尤其是被教师关注,是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多数学生大都是通过积极的行为,朝着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向努力,诸如认真学习、提高成绩、遵守纪律、上课踊跃回答问题等来实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这在“优秀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比较突出,而学校和教师都很重视这些,因此,他
2、们时常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表扬与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所以一般都很少会出现上述的不良行为。而另一些成绩一般,特别是很差的学生,在学校和教师重视的这些方面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很难获得教师的关注,长时间的被忽视与淡忘,使他们体会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渐渐地就产生了失落、烦躁、压抑的心理。同时,在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又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寻找一个展现自我、释放精力的“出口”。这样一来,“不被关注”和“寻求关注”之间存在的矛盾,自然就引发这些学生本能地采取消极的不良行为来达到被关注的目的他们通常是班级里的“问题生”,通过制造种种“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在平时九要有意识
3、地多接触这些学生,但不要总在学习和成绩上钻他们的“牛角”来强求他们,而是要积极地关注和欣赏他们在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比如常和他们谈心聊天,一起组织各种活动(打球、下棋、游戏之类),让他们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当教师能喜欢他们所喜欢的、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时,就会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满足,从而逐渐告别不良行为。不过,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看不到这些“问题生”寻求关注的心理需求,只会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想当然的对他们表面上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教育,这看似也在“关注”他们,实际上却是隔靴搔痒、临时抱佛脚,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反而强化了学生为“寻求关注”而产生的不良行为。所以,学生常常是没过多久
4、就又会故态重演。几次下来,教师就容易给学生贴上“屡教不改”的标签,由然来的谆谆教诲演变成苦口婆心的教训,再升级为强制性的“惩罚”,甚至是深恶痛绝的排斥了如此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对立、对抗。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度的加深,当这些学生再出现不良行为时,又多了第二个目的。目的二:争夺“权利”以争夺“权利”为目的的学生会反抗教师的各种控制。他们一般是公开表现反抗的行为,如和教师产生情绪化的争执(发脾气),偏激的反驳教师的言论,很自我地反抗教师的做法,等等。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用消极的间接性的攻击方式来作出反应,如偷懒(故意不做教师布置的事)、遗忘(常常故意丢三落四)、顽固(刚愎自用)。他们的这些行为
5、主要是向教师显示,他们是不会受成人规则限制的,也不会被教师“惩罚”的威胁吓到的,通过上述这些方式来获得自我价值以及体现自我的重要性。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和教师有“权力”之争,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得到教师正面的积极地关注,体会不到教师的关爱,以致师生感情逐渐淡化,甚至破裂,成了对立 、对抗的关系。有这个目的的学生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诱使教师与他们进行权力斗争,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教师在控制他们时的无能为力,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那种“我也很重要的”满足感。例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未经允许九转身和别的学生讲话,当教师提醒他“上课时要遵守纪律,没有老师的同意不准随便这样”,并要求他身子朝前坐端正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不良行为 四个 目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