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19页).doc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第 19 页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小学
2、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务行政管理;(3)教学工作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
3、律、法规管理方法;(3)经济管理方法;(4)思想教育方法;(5)数理统计方法。7.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8. 简述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1)神话起源说,教
4、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10.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
5、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11. 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1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
6、,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1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14.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15.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7、;(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6.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7.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18.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19.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2)人
8、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0.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21.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2.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
9、学生身心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搞“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长善救失原则;(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23.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24.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25.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内容(1)德育,
10、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26. 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28.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1)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
11、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
12、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29.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30. 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31. 感觉的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联觉效应;(4)感觉后效。32. 简述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3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指发
13、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34.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35. 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36. 简述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
14、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37.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38.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01.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
15、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02.联系情绪是感情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39. 意志的基本特征(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40. 简述意志的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坚持性;(4)意志的自制性。4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
16、)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2. 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43. 简述气质的类型0.1胆汁质,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02.多血质,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03.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04.抑郁质,表现为行
17、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44. 简述印象形成效应包括哪些内容(1)社会刻板效应;(2)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45.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等;(2)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等。46.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01.课程计划,是根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02
18、.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0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47.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4)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48.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49.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19、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50.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确定研究课题;(2)文献检索;(3)提出研究假设;(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7)撰写成文。5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5)教育叙事研究;(6)个案法。52. 文献检索的方法(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53.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答题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