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求真语文——与肖老师同课异构《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4页).doc
《基于学情求真语文——与肖老师同课异构《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情求真语文——与肖老师同课异构《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学情,求真语文与肖老师同课异构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第 4 页基于学情,求真语文与肖老师同课异构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盛煜辉在重重压力之下,终于完成了和肖老师的同课异构。经过一个礼拜的冥思苦想,在肖特的点拨之后豁然开朗,获益匪浅。在今天的培训中,最让我触动的,就是肖老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真实学习的引领。他以“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学情。学生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我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心”听到此处,我
2、不禁心里一惊学生如此丰富又深刻的初读体验已经呈现出来了,那还需要我们老师教什么呢?这让我回想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看似“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慢慢领会文章的深层大意,殊不知,这些所要教授的知识早已是学生的“囊中之物”,于他们而言,我们的教学无非是再炒一碗冷饭。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肖老师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充分把握了这篇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设计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学生阅读文本,充分思考,有同学回答:“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一个词写出了它的没出息。”肖老师马上抓住学生的回答,提问学生:“长得很委屈是说它长得怎
3、么样?”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桃树委屈的样子。既而肖老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有同学也回答道:“瘦瘦的,黄黄的,也表现出它的委屈。”肖老师说:“这几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答道:“让我想起了人面黄肌瘦的样子,黄黄的,是把小桃树当作人来写了。”肖老师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生活经验有助于写作。”肖老师充分细致地关注了文本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譬如:“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这一处,肖老师将“拱”字换成了“长”字,让学生细品。学生马上联想到这两个词的区别“拱”意味着上面有许多覆盖物,它需要费
4、尽气力才能生长出来,能够体现出小桃树生长的“不容易”“没出息”。而“长”这一字是很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没有“拱”这一字的表达效果。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棵怎么样的小桃树?”来引发学生对小桃树形象的思考。但这个问题太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回答得很“全面”,而只是知其然并没有知其所以然。散文教学必须关注语言,而我却急切地期待他们回答出所谓的“正确答案”,没有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来促发他们对文章语言文本本身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一点上,肖老师的示范给予我太多的引导,也冲击了我固有的教学思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有强烈的敏感度。”最让我佩服和惊叹的
5、教学点在肖老师的一个换词活动中“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对这一句话,肖老师把“说”这一字换成了“笑话”一词,非常符合语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也非常喜欢利用“换词”这一种教学形式。但相较于肖老师的“换词”方式,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换词”是为换而换故意找出替换一些不如原文的词语来让学生比较思考。其实,这样的方式不过是让学生来“配合”的教学,而非真正地沉入文本,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接。今天,我的教学中从小桃树的形象赏析到作者的情感探究是非常生硬的。而肖老师通过这样一句话“众人皆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棵小桃树 基于 求真 语文 老师 课异构 一棵小 桃树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