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第 4 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二、
2、诗词故事苏轼名字的由来苏轼名轼,字子瞻。他从小生性活泼外向,于是苏洵给他起名字时,便用了“轼”字,指暴露于车厢前的横木;凭轼而立,可以高瞻远眺,所以字曰“子瞻”。这个名和字,寓示了苏轼性格的磊落正直、毫无掩饰。苏洵也曾告诫过苏轼:“车如果没有轼,就不是完整的车;人如果不正直,就不是完整的人。但轼横于车前,毫无掩饰,如遇翻车,则首先折断。你的性格过于耿直外露,如不收敛,将来恐怕要吃大亏。”这些几乎就成了苏轼今后生活道路上的预言一般。三、文题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
3、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莫听/穿林/打叶/。何/吟啸/且/徐。竹杖/芒鞋/轻胜/。谁?一蓑/烟雨/任/平。料峭/春风/吹酒/。微。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来/萧洒/。归。也无/风雨/也无/。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全词情感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页 专题 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