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6页).doc
《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第 6 页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以株洲晚报与长株潭报为例新闻与传播系新闻学专业 学生:江珍珍 指导老师:邓庄摘要:大众传媒通过对城市景观、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报道,能够不断建构和强化地方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市民归属感,建构城市文化认同的目的。本文以株洲地区的株洲晚报、长株潭报这两份颇具代表性的报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剖析两份报纸的报道理念、报道内容和报道视角,来分析媒介地方感的建构意义,梳理出地方媒体在营造城市归属感与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途径和方式等。关键词:媒介;地方感;城市文化认同不同的地区
2、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必然会与其对应的地域文化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媒介与地理之间的互动,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而越发紧密,媒介在某种意义上组织甚至控制了地方的意义。本文以处于长株潭城市圈副核心城市的株洲为例,通过分析株洲晚报、长株潭报两家都市类媒体后认为,地方媒体通过对城市生活方式、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城市景观、城市符号等方面的报道和反映,能够不断建构和强化地方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观念和态度,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市民归属感,建构城市文化认同的目的。1 媒介地方感的内涵及意义地方(place)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种融主
3、观与客观、特定空间与时间于一体的社会存在。地方感是指一个地方的特殊性质,也指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依恋与感受,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包括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和地方意象(place image) 等研究领域”1。也就是说,它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所感知形成的总体印象,一种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这种主客观维度通过媒介建构出来就是媒介地方感。特别是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即所谓的“媒介化社会”,媒体生
4、态的多元化景象为公众建构起威力巨大的“拟态环境”,这一环境对传播城市文化和塑造市民的心理归属感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浪潮的席卷下,本土性在无差别的景观和压缩时空的传播中正面临重重危机,中国各地那些曾经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化和消解。因此,地方媒体强化和建构地方感,对传承美德,弘扬传统,抵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与单一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地方性格与文化特质作用于媒介的内容选择、表达方式、风格定位等,使得地方媒体成为表达和塑造地方感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以所属城市的历史、人文、现实生活作为报道重点,地方媒体培养和提升了人们的城市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第三,地方媒体强化和建构
5、城市文化认同,也是一种重建公共空间中的公民理性、公民伦理的有益尝试。通过设置诸如城市标志性景观设计、公路交通线路规划,城市创卫创文宣传口号征集等公共议题并引发市民讨论,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2 媒介地方感的建构策略2.1制造标签,强化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形象作为本土化的辨别方式,居于城市地理景观中心地位的标志性建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地方最显著也最直接的标签之一。从散布于株洲晚报和长株潭报的报道中可以发现,作为株洲标志性景观的湘江风光带和地标性建筑神农广场显然成为了报道的“宠儿”。以2012年9月作为样本,整理两家媒体对神农广场的报道情况发现:短短1个月时间内,与神农广场相关的新闻株洲晚报出现了1
6、1条,长株潭报出现了9条。对株洲标志性景观的设计、公路交通线路规划和城市创卫创文宣传口号的征集等公共性议题,两份报纸也经常发起“公共讨论”,鼓励市民直接参与到城市地理景观的建构中来。2012年2月1日至20日期间,株洲市规划局发起对湘江风光带东岸(城区段)初步规划方案的公众意见征求。2月1日,株洲晚报详细报道了规划方案、规划理念的同时,还向市民抛出“橄榄枝”报社不仅会刊发市民的好建议,而且还会给提好建议的市民派发奖励。第二天,该报又刊出 “河东风光带要建,不少市民出主意”的封面报道,并续报道诸如“风光带四桥能否装电源”等市民的建言情况,搭建与读者互动的平台,给市民营造了“城市主人”式的话语体系
7、。2.2书写怀旧景观,唤醒城市集体记忆对于城市中的市民和公众而言,其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认可和言说、想象,是塑造和增强城市认同的有力手段3。城市中的老建筑、老街区等“怀旧景观”则是塑造城市的文化植根性和居民对于城市的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2011年6月6日,长株潭报甫一创刊即辟出10个版的“株洲传奇”特别报道,用宏大的历史叙事手法,描述了株洲从工业文明到两型社会的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株洲传奇”特别报道,大到株洲的历史演进、文化发展、城市变迁,小到一部首台电力机车诞生、一位普通市民对一颗纽扣的怀念等都一一作了梳理。“株洲传奇”之后,该报再辟出6个版的“株洲记忆”,以更微观的角度“沿着城市的掌纹”,
8、叙写这个由火车拉来的城市一代又一代人的城市记忆。此外,从创刊之日起,该报也开辟了“株洲地名故事”专栏,“循着小巷的墙根,探寻留在街巷的每个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上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光痕与记忆”,对株洲的大街小巷、古旧社区等传奇故事和现世变迁进行了挖掘和报道。这种媒介强化出来的“集体怀旧”,超越了株洲市民在阶层、职业、年龄等方面的城市身份区隔,呈现的是一种城市集体记忆,在唤起读者普遍的情感共鸣中,建构了城市文化认同感。2.3关注城市底层人群,形塑地方温情株洲本是一个移民城市,市民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浓厚,加之以芦淞千亿服饰产业群为代表的服装加工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因此,作为本土性
9、媒体的株洲晚报和长株潭报在强化和建构城市文化认同时,对城市底层人群,包括环卫工人、城管监督员、农民工子女“候鸟儿童”等的关注,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对环卫工人关注为例,由2012年7月31日,一名环卫工人进银行喝水遭拒事件引发开端,从8月1日至8月6日,株洲晚报连续以“城管监督员的眼泪”等多条封面报道及相关评论,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最终不但推动了涉事银行对此事件进行公开道歉,还引导各个企业积极推出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休息点的爱心行动。此外,自2010年开始,该报发起的“我为环卫工送清凉”活动,相关报道从每年7月份开始,连续报道持续2个多月,至今已经开展了3年。2.4挖掘平民生活方式和理念,打造报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媒介 地方 建构 策略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