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重点(表格)[1](5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理学复习重点(表格)[1](5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复习重点(表格)[1](51页).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理学复习重点(表格)1-第 - 50 - 页目录第一章 绪 论- 1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第三章 血 液- 3 -第四章 血液循环- 5 -第五章 呼 吸- 8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0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11 -第九章 感觉器官- 13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4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7 -第一章 绪 论一、 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二、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
2、 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2)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三、 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2、体液调节 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3自身调节 组织和
3、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四、什么是反射? 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正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
4、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2) 可兴奋细胞: 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
5、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同义语。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2、引起兴奋的条件 l 刺激的概念: 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l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兴奋性越低;反之,其
6、兴奋性越高。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影响。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 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须是阈刺激。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名称兴奋性阈值引起兴奋条件绝对不应期等于0不可能产生兴奋相对不应期低于正常增大阈上刺激方可超常期高于正常减小小于阈刺激也可低常期低
7、于正常增大阈上刺激方可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4、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 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2)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静息电位也不例外。A. 产生的条件: 细胞内的的浓度高于细胞外近30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大,对
8、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B. 产生的过程: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C1-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当促使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这就是说,细胞内外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的平衡电位。4) 动作电位的概念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组成 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
9、(去极相,膜内电位由90上升到+30)和下降支(复极相,恢复到接近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上升支超过0的净变正部分,称为超射。上升支持续时间很短,约05。 产生的条件: (1)细胞内外存在着的浓度差,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2)当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的通透性增加。 产生的过程 细胞外的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通道全部开放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内流跨膜离子移动和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该过程主要是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故称平衡电位。在去极
10、化的过程中,通道失活而关闭,通道被激活而开放,内流停止,膜对的通透性增加,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直至恢复到静息值,由+30降至90,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相)。该过程是外流形成的。当膜复极化结束后,膜上的泵开始主动将膜内的泵出膜外,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泵回膜内,的转运是耦联进行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6)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
11、导,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脉冲式传导: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因此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是具有一定的间隔,形成脉冲式。三、引起兴奋的关键阈电位1、阈电位的定义:阈电位在外加有效刺激作用下,膜内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能引起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2、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阈电位是导致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此时十内流与十通道开放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过程,其结果是膜内去极化迅速发展,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四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1、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 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
12、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产生的原理,亦是由于十内流所致,只是在阈下刺激时,十通道开放数目少,十内流少,因而不能引起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区别:表2-3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反应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下刺激等于、大于阈刺激钠通道开放少多电位变化小于阈电位等于、大于阈电位不应期无有总和有无全或无无,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有传播电紧张性扩布,衰减性,不能远传局部电流形式传导,非衰减性,可以远传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如何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它就会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播叫
13、做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在有髓纤维兴奋时,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氏结处产生,兴奋传导时的局部电流亦只能出现在兴奋处的朗飞氏结和未兴奋的朗飞氏结之间,于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加之其轴突较粗、电阻小,因此其传导速度要比无髓纤维快得多。六试述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2+的通透性增加2+顺浓度差流人膜内内流的2+促使含有的囊泡破裂,被释放在接头间隙扩散与终板膜的N受体结合终板膜对通透性增高,内流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终板电位总和并达到阈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14、的特点:(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易受外界因素影胸。七、肌细胞的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2+释放肌浆2+浓度增高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 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酶激活分解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第三章 血 液一、简述血液的基本功能。1) 运输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同时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物、有害物质等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2) 维持内环境稳态:各种物质的运输可以使新陈代谢正常顺利进行;血液本身可以缓冲某些理化因素的变化;通过血液运输为机体调节系统提供必须的反馈信息。3) 参与体液调节:通过运输体液调节物质到达作用
15、部位而完成。如:激素的全身性体灌调节作用。4) 防御保护功能:各类白细胞的作用,血浆球蛋白的作用,生理止血、凝血过程的发生,扩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存在等均可以体现出血液的防御保护功能。二、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如何?组成:包括晶体溶质颗粒(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溶质颗粒(血浆蛋白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膜的完整;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三、血液凝固的概念概念: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
16、程,该过程有12个凝血因子参与,大致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如下图所示:因子X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1)内源性激活途径 是由血浆中的因子的激活开始的。因子与血管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接触激活成a。此后,a相继激活因子和,a与因子、血小板因子3和2+组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即可激活因子X。(2)外源性激活途径 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指损伤的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参与激活因子生成a的凝血途径。该途径生化反应步骤简单,故所需时间短于内源性凝血。因子X的激活与凝血酶原的激活都是在血小板因子3提供的磷脂表面进行的,因此称为磷脂表面阶段。在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2+都是不可缺少的。四
17、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及其作用机理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和肝素。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活。肝素能加强抗凝血酶的活性及加速凝血酶失活,还能使血管内皮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近年来发现血浆中蛋白质C可灭活因子V和、限制因子与血小板结合和加强纤维蛋白溶解。 五纤维蛋白溶解在小血管中一旦形成血凝块,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简称纤溶)、液化;在血管外形成的血凝块,也会逐渐液化。参与纤溶的因子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抑制物。纤溶过程分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六、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1)血型系
18、统分型的原则 血型系统有两种凝集原(抗原),即A凝集原和B凝集原,均存在于不同人的红细胞膜的表面。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凝集原的种类及有无,将人类的血型分为四型:含有A凝集原的为A型,含有B凝集原的为B型,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为型,不含A凝集原也不含B凝集原的为O型。人的血浆中天然存在两种相应的凝集素(抗体),即抗A凝集素与抗B凝集素。相对应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相遇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因此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红细胞和血浆中。凝集原与凝集素分布情况如下表:血型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浆中的凝集素AA抗BBB抗AA和B无O无抗A和抗B(2)鉴定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与输血原则 对应的凝集原与凝集素(如A
19、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反应,最终红细胞溶血,这是一种会危及生命的输血反应,应当避免。因此,临床上采用同型输血是首选的输血原则,因为同型血液不存在对应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的机会。若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不同血型的互相输血,则要遵守一个原则: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而且输血量要少,速度要慢。根据这一原则,O型血红细胞只能少量的输给其他血型者。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心动周期与心率的关系:心动周期时间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将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
20、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所以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二、一个心动周期中,各时期压力、容积、瓣膜启闭、血流方向变化情况如何?以左心室为例,现将心动周期中瓣膜开关、心室压力、心室容积、血流方向等四项变化简扼归纳下表心动周期心室内压力房室瓣半月瓣血流方向心室容积心房收缩期房室 动开关房室增大等容收缩相房室 动关关快速射血相房动关开室动缩小减慢射血相房室 动关开室动缩小等容舒张相房室 室 室 动开关房室增大三、简述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1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为搏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为心输出量。2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
21、末期的容积的百分比。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在心室内留下的血量将越少,射血分数也越大。3、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年龄在10岁左右,静息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4心脏做功量 心脏收缩将血液射人动脉时,是通过心脏做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流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其中压强能的大部分用于维持血压,搏出血液的压强能一般用平均动脉压表示。四、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分为五个时期:(一)0期(去极化期) 在兴奋激发下,当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22、去极化到达阈电位-70时,膜的钠通道开放,快速大量流人细胞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到+30,由去极化到反极化。膜内电位从0到+30,谓之超射。(二)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于快钠通道很快失活,内流停止,同时钾离子通道激活,立即出现外流的快速短暂复极化过程。膜电位迅速下降到0左右,历时约10。(三)2期(平台期或缓慢复极化期) 复极化电位达0左右之后,复极化过程变慢。主要是2+缓慢持久的内流抵消了外流使膜电位保持在0左右,形成一个平坡,故称平台期。(四)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平台期末钙通道失活,而继续外流,使膜内电位继续下降以后,膜对通透性增高,使复极化过程越来越快,直至膜电位迅速下降到90,
23、复极化完成。(五)4期(静息期) 3期之后膜电位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离子分布状态尚未恢复,此期通过膜上离子泵的转运把内流的和2+泵到膜外,把外流的泵回膜内,使离子浓度恢复到兴奋前的静息状态。五、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为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心脏通过搏出量和心率两方面来调节泵血功能。(一)搏出量的调节(1)异长调节: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在心室前负荷以及初长度达到最适水平之前,随着前负荷及其决定心肌细胞肌小节的初长度的增加,使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增加,因而激活时可形成的横桥联结数目相应增加,肌小节的收缩强度增加,使整个心室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和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复习 重点 表格 5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