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趣味数学(8页).doc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趣味数学(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活中的趣味数学-第 8 页生活中的趣味数学今天我主要来讲一讲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的几个趣味问题:缪勒-莱耶错觉 看看上面的带箭头的两条直线,猜猜看哪条更长? 是上面那条吗? 错了!其实它们一样长. 这就是有名的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它是指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则前者会显得比后者长得多。现在明白了吗?大金字塔之谜 墨西哥、希腊、苏丹等国都有金字塔,但名声最为显赫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金字塔,阿拉伯文意为方锥体,它是一种方
2、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是古代埃及埋葬国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员的陵墓。它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宝塔形。是由于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故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共约八十座,其中最大的是以高耸巍峨而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前的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国考古学者估计,胡夫大金字塔大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000块,平均每块重2.5吨,像一辆小汽车那样大,而大的甚至超过15吨。假如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把它们
3、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长度相当于赤道周长的三分之二。178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于当年7月21日在金字塔地区与土耳其和埃及军队发生了一次激战,战后他观察了胡夫金字塔。据说他对塔的规模之大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估算,如果把胡夫金字塔和与它相距不远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和孙子孟卡乌拉的金字塔的石块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条三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沿着国界把整个法国围成一圈。在四千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怎样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仍是十分难解的谜。 胡夫大金字塔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的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塔原高,经风化腐蚀,现降至137米。
4、塔的底角为5151 。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英国伦敦观察家报有一位编辑名叫约翰泰勒,是天文学和数学的业余爱好者。他曾根据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对大金字塔进行了研究。经过计算,他发现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难以置信地包含着许多数学上的原理。他首先注意到胡夫大金字塔底角不是60而是5151,从而发现每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与塔基周长的比就是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因而,用塔高来除底边的2倍,即可求得圆周率。泰勒认为这个比例绝不是偶然的,它证明了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还知道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
5、泰勒还借助文献资料中的数据研究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时使用何种长度单位。当他把塔基的周长以英寸为单位时,由此他想到:英制长度单位与古埃及人使用的长度单位是否有一定关系?泰勒的观念受到了英国数学家查尔斯皮奇史密斯教授的支持。1864年史密斯实地考查胡夫大金字塔后声称他发现了大金字塔更多的数学上的奥秘。例如,塔高乘以109就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大金字塔不仅包含着长度的单位,还包含着计算时间的单位:塔基的周长按照某种单位计算的数据恰为一年的天数等等。史密斯的这次实地考察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赞扬,被授予了学会的金质奖章。后来,另一位英国人费伦德齐彼特里带着他父亲用20年心血精心改进的测量仪器又对着大金
6、字塔进行了测绘。在测绘中,他惊奇地发现,大金字塔在线条、角度等方面的误差几乎等于零,在350英尺的长度中,偏差不到。但是彼特里在调查后写的书中否定了史密斯关于塔基周长等于一年的天数这种说法。彼特里的书在科学家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支持他,有人反对他。大金字塔到底凝结着古埃及人多少知识和智慧,至今仍然是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大金字塔之谜不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热心人在探索。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以后做一下这方面的研究!数学不光在建筑上应用很多,在文学上也有很多表现:回环诗图 图1是宋代诗人秦观写的一首回环诗。全诗共14个字,写在图中的外层圆圈上。读出来共有4句,每句7个字,写在图中内层的方块里。这首回环诗
7、,要把圆圈上的字按顺时针方向连读,每句由7个相邻的字组成。第一句从圆圈下部偏左的“赏”字开始读;然后沿着圆圈顺时针方向跳过两个字,从“去”开始读第二句;再往下跳过三个字,从“酒”开始读第三句;再往下跳过两个字,从“醒”开始读第四句。四句连读,就是一首好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这四句读下来,头脑里就像放电视一样,闪现出姹紫嫣红的花,蹄声笃笃的马,颠颠巍巍的人,暮色苍茫的天。如果继续顺时针方向往下跳过三个字,就回到“赏”字,又可将诗重新欣赏一遍了。生活中的圆圈,在数学上叫做圆周。一个圆周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沿着圆周却能一圈又一圈地继续走下去,周而复始,永
8、无止境。回环诗把诗句排列在圆周上,前句的后半,兼作后句的前半,用数学的趣味增强文学的趣味,用数学美衬托文学美。Fraser螺旋请注意! 你在左图可以看到 Fraser 螺旋.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看右图,这种幻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上图的上半部分,这种幻觉不复存在.这意味着知觉上的特性必然产生此种效应. 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Fraser螺旋错觉是最复杂的盘旋绳索错觉,许多因素导致了这种视觉上的错觉.因此,即使这些同心圆本身的轨迹暴露了,背景上每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小单元格使之产生螺旋上升的知觉. 这种错觉的形成是因为多变的背景.你会发现右图的错觉不
9、是很明显了,只是因为背景改变了,但它确实还存在.这些带有方向性的小单元格分组聚合,使螺旋路径明显. 这三幅图表明了发生在视网膜上和大脑皮层细胞在简单图形的加工过程中的影响.这种螺旋效应可能由这些区域的方位敏感性细胞造成.例如,连续的视觉效果是视皮层上相似细胞之间的水平连接.成对细胞间交叉相联的模式并非完全固定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稍微改变.细胞间相互影响,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简单的连续的线由于方向性单元格而倾斜,造成错觉. 填充错觉看看这幅图,中间有一个黑点,周围是一团灰雾。 盯着黑点目光不要移动, 你觉得灰雾消失了! 同样的你试试下边的那幅,这次灰雾不会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灰雾有时消
10、失有时又不消失?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眼睛不习惯于固定的刺激,视觉中有一个系统调节眼球的运动使物体的视像保持在视网膜上的某个固定的区域,我们将这个系统称之为视觉稳定系统。 你可以通过后像来体验这种视觉稳定的效果。如果你盯着一个物体看上一分钟,移走目光后它的后像仍会在眼前停留几秒种,然后才会消失。你可以通过眨眼使其多停留一会儿。 现在再来看看左边的那幅图,大多数人当他们凝视黑点的时候都感到灰雾消失了,而对右边的那幅灰点不会消失。在左边的图里,从中心的黑点向外灰雾逐渐由黑变浅,这种渐变与视觉的停留过程是一致的,当然如果你的目光随意移动的话,灰雾的视像一直保留在视网膜上。当你注目盯着黑点时,灰雾逐
11、渐减弱直到消失,而背景的颜色取而代之。 前边的图与后边的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有一个黑环以外。黑环的作用是无论你怎样努力的盯着灰雾都能使其不至于在视觉中消失。当你凝视黑点的时候,你的眼球仍然在不时的运动,当然这种眼球的颤动与扫视时的那种运动是不同的,这时的颤动是非常微弱的。但正是这种运动使视像停住。当一个物体象左边图中的灰雾一样,颜色逐渐由灰变白时,这种变化正好与视像逐渐消失的变化是一样的,这样你就会觉得物体消失了。当你移动目光后再来看灰雾时,它又会再出现,这是因为你的眼球做了一个足够大的运动。右边图中灰雾不消失的原因在于很小的眼动都能使视像停留。大小恒常性错觉 在这幅图像中,一个大个子正在追赶一
12、个小个子,对不对? 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不信?用尺子量量看!)你所看见的并不一定总是你所感知的。眼见为实在这里就不适用了! 这是怎么回事?!对于这种错觉,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Roger Shepard 认为它与三维图像的适当的深度知觉有关。 与这有关的是,后面的那个人看起来比前面的那个人离你远些,但是,不管怎样,后面的那个人在实际尺寸上与前面那个人是一样大的。 通常一个东西离你越远,它就显得越小,换句话说,它的视角变小了。在这幅图里,后面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有着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视角。由于两个图形的视觉相同而距离不同,因此,你的视觉系统就会认为后面的那个人一定比前面的大。这个例
13、子说明了你所看见的并不一定是你所感知的。你的视觉系统常常依据从视觉环境中得出规则来作出推论。你可以通过改变这个例子来发现一些通常隐藏着的视知觉规律,比方说,如果你把后面的图形移到与前面的图形相同的位置,这种视觉的大小错觉便会消失。这是因为,在水平面上,随着物体往后退, 不仅视角变小了,而且它们在视野中相对于水平线的位置也升高了。从这幅图画中可以看出,在同一平面的距离不同的两个人,后面的那人虽然实际尺寸的个头很小,在前面的人之后,却显得很正常。 在稍右一点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后景中的那个人被放到与前面的人相同的位置。现在你就会出现另外一错觉,这种错觉正好与前面提到的Shepard错觉相反。在She
14、pard错觉中,前面的那个图形(通常有较大的视觉被放到后景中,这样就使得后面的图形比前面的图形显得大一些。而在这种错觉中,后面的较小视角的图形被移到前景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变量是,物体是被认为在地面上还是浮起来的。这个变量确实在大小错觉中起作用。把图形从地面上移去会彻底改变你对图景的感知。一个浮在地面上的物体与停在地面上的物体有很大的不同。图画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深度的尺度。如果你删除背景, 图像就成了平的,没有了立体感,你就不会有错觉产生,或者,即使有也是非常微弱的。在非透视图中改变图形的深度是没有意义的,错觉也不会出现,但是,你的视觉系统,依据与水平线的对比,会得到另一个结果
15、。这些错觉表明你的视觉系统从视觉环境中得出了很多规则,用以判断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一笔画”的规律题目你能笔尖不离纸,一笔画出下面的每个图形吗?试试看。(不走重复线路)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必须弄清一笔画图形有哪些特点。早在18世纪,瑞士的著名数学家欧拉就找到了一笔画的规律。欧拉认为,能一笔画的图形必须是连通图。连通图就是指一个图形各部分总是有边相连的,这道题中的三个图都是连通图。 但是,不是所有的连通图都可以一笔画的。能否一笔画是由图的奇、偶点的数目来决定的。什么叫奇、偶点呢?与奇数(单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做奇点;与偶数(双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做偶点。如图1中的、为奇点,、为偶点。数学家欧拉找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 中的 趣味 数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