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7页).doc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第 7 页信息化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通过“成分结构功能”这条主线与其前后2 节以及第3 章第1 节紧密联系, 并在这4节内容中居于枢纽地位。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之前的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其中“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点
2、睛之笔,为教学的重点;而“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 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是教学的难点。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是从生理功能膜的通透性开始的,而与此相关的细胞膜的成分、功能及其选择透过性,学生已学习过,这为本课教学做好了铺垫。(1)重点:生物膜的的探究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难点: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适应功能的观点。4.学时安排:45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理解并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生
3、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作用。三、教学策略与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
4、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四、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课程导入提供资料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模型评比。通过讲授和学生思考探究,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五、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教学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学生一方面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过程和基本内容要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对于模型构建中的逻辑推理、技术进步的作用、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方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识上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提炼。此外,学生对
5、流动镶嵌模型蕴含的流动美和镶嵌美还缺乏感受, 值得教师加以凸显。2、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式、分组讨论法、归纳法、 讲授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最后通过对生物膜模型的建构,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六、学习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
6、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分析,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条件:1.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七、教学过程在进入新课程
7、内容之前,先带领同学们一起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选择透过性。2导入新课引入:生物膜为什么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呢?过渡: 我们一直在说一句话,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样的功能必定由一定的结构决定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
8、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环节1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展示材料: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时间:19世纪末
9、 1895年人物:欧文顿(E. 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
10、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出示资料: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膜 流动 镶嵌 模型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