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重点2(13页).doc
《病理生理学重点2(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重点2(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重点2-第 13 页能用就用 不行就参考参考!嘻嘻病理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二章 疾病概论名词解释1.健康: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2.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病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3.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病理变化。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
2、全脑死亡,为人的实质性死亡。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知识表格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失Na+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也可称为低渗性脱水。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患者有水储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也称为水中毒。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的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脱水。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也称为盐中毒。血钠升高,血容量无明显的改变原因和机制水的摄入不足水
3、的丢失过多:大量出汗、发热、呕吐、腹泻、中枢性尿崩症等 盐摄入过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等下丘脑受损,口渴中枢、渗透压感受器对渗透压的刺激不敏感,但ADH释放的容量调节正常影响自觉口渴;细胞脱水;细胞外液量及血容量的减少;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脑细胞严重脱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嗜睡、昏迷;脑细胞脱水,缩小出现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脱水热细胞内的液体向细胞外转移,细胞脱水 细胞脱水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特点血清钾浓度,多数情况下,低钾血症常伴有缺钾血清钾浓度5.5mmol/L,未必体内钾过多原因和机制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1)经消化道失钾,2)经肾失钾(1)长期大量使用
4、利尿剂, (2)盐皮质激素过多(3)各种肾疾患(4)肾小管性尿中毒(5)镁缺失3)经皮肤失钾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1)碱中毒2)过量胰岛素使用3)-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4)某些药物中毒5)低钾性周期性麻痹钾摄入过多钾排出减少:肾功能衰竭,盐皮质激素缺乏,长期应用潴钾利尿剂细胞内钾装运到细胞外:酸中毒,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等等。假性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增高而血浆钾浓度未增高影响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1)对神经肌肉的影响1)急性低钾血症2)慢性低钾血症(2)对心肌的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三高一低,兴奋性自律性收缩性传导性与细胞代谢障碍有关的损害对酸碱平衡的影响:碱中毒对神经肌肉的影响1)急性
5、轻度高钾血症2)急性重度高钾血症3)慢性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全部降低对酸碱平衡的影响:酸中毒名词解释1.低钠血症:指血清Na+浓度13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2.低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3.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150 mmol/L ,血浆皆为高渗状态。5.高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的量
6、均减少。6.盐中毒:即高容量性高钠血症,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8.脱水热:严重的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尤其是体温调节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易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主要与散热障碍和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有关。9.心性水肿:由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10.肾性水肿: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组织结构比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问答题哪些类型的钠代谢紊乱会导致中枢神经的紊乱,它们的各自的原理又是什么?答:低钠血症容易导致脑水肿,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可发生脑疝。原理是
7、血钠下降,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液体移入细胞内,使脑细胞肿胀,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高钠血症容易导致脑细胞脱水,可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嗜睡、昏迷等。由于脑细胞脱水,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可引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理是血钠上升,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液体移出细胞,使脑细胞脱水,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知识表格血液缓冲系统反应最迅速,不持久肺的调节效能大,迅速,仅对CO2有调节作用,不能缓冲固定酸细胞内液作用强于细胞外液,通过离子交换约34小时才发挥作用肾的调节发挥较慢,效率高,作用持久,对排出固定酸及保留NAHCO3有
8、重要作用概念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PHABBBBEPaCO2血k+ABSBABSB代谢性酸中毒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固定酸过多,HCO3-丢失血浆的缓冲;细胞内缓冲;肾的代偿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负值呼吸性酸中毒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肺通气障碍,CO2吸入过多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酸主要缓冲);肾的代偿调节(慢性呼酸主要代偿)中枢酸中毒明显;脑血流量增加;缺氧代谢性碱中毒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H+丢失,HCO3-过量负荷各调节机制相继发挥作用:细胞外
9、液的缓冲作用;肺的代偿调节;细胞内外离子交换;肾的代偿调节作用;CNS:中枢兴奋;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血游离钙减少;低钾血症正值呼吸性碱中毒指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通气过度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碱主要代偿):a细胞内外H+-K+交换;b红细胞内外HCO3-Cl-交换;肾的代偿调节(慢性呼碱主要代偿)手足搐弱,在急性呼碱时更易出现,脑血管收缩组织缺氧加重名词解释:1.酸碱平衡:机体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能力,以维持pH值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成为酸碱平衡。2.酸碱平衡紊乱: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失衡的病
10、理过程。 3.挥发酸:能形成CO2,从肺排出体外的酸。4.固定酸: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5.标准碳酸氢盐(SB):标准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 浓度。 6.实际碳酸氢盐(AB):实际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9.呼吸性酸中毒:是指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0呼吸性碱中毒:是指PaCO2(或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简答题1、代谢性
11、酸中毒时机体是如何进行代偿性调节的?答:机体的代偿:(1) 血液的缓冲系统调节作用:代谢性酸中毒是血液中增多的H+立即被血浆缓冲系统进行缓冲;(2) 肺的代偿调节作用(主要作用):呼吸加快加深CO2呼出增多代偿性H2CO3减少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3) 内外离子交换:H+K+交换增加高血钾;(4) 肾的代偿调节作用:泌H+和NH4+增加重吸收HCO3-增加2、试分析休克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制、类型及对休克发展过程的影响。答: 机制: 休克时微循环灌流量减少,组织缺氧,乳酸生成增多;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到至少尿,磷酸、硫酸等在血中堆积。类型: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影响:(
12、1) 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2) 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率失常,使心输出量减少,两者均使微循环障碍加重,形成恶性循环。3、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比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更明显?答:酸中毒时因PH降低使脑内ATP生成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含量增加,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CO2大量潴留,CO2为脂溶性,可快速弥散入脑,而HCO3-是水溶性,通过血脑屏障极慢,故中枢酸中毒较外周酸中毒还伴有缺氧,更加加重神经细胞损伤。故损伤呼吸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比代谢性酸中毒更为明显。第五章 缺氧知识表格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特征
13、PaO2,动脉血供应组织的O2不足Hb数量或性质改变导致的供氧不足,PaO2不变,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供血量 引起的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原因与机制1. 吸入气中PO2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上面三个原因导致毛细血管 PO2CaO2 ,使氧向细胞弥散速度,最终细胞缺氧。1.Hb数量减少:贫血2.Hb性质改变: 碳氧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血症1.组织中毒: 氰化物、硫化物、砷化物、甲醇等2. 线粒体损伤: 放射线、细菌毒素3.呼吸酶合成障碍:VitB1,B2,PP缺乏表现发绀CO中毒:樱桃红,亚硝酸盐:咖啡色,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肠源性青紫发
14、绀,失血性休克时可见皮肤苍白皮肤呈红色或玫瑰红色2. 各类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PaO2血氧容量血氧含量SaO2A-V血氧差低张性缺氧N血液性缺氧NN或N循环性缺氧NNNN组织性缺氧NNNN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细胞代谢1、细胞利用氧能力: 线粒体 ;呼吸酶2、糖酵解 3、肌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高1、 有氧氧化,ATP2、乳酸酸中毒3、钠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4、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损伤呼吸系统PaO2(60mmHg) 颈动脉体、主动 脉体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肺泡通气量(意义:提高PaO2,增加回心血量)急性低张性缺氧 高原性肺水肿(机制:肺动脉收缩;肺泡-cap膜通透性;容量血管收
15、缩,回心血量.PaO230mmHg抑制呼吸中枢中枢性呼吸衰竭)心血管系统1、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性增强,静脉回流量增加2. 血流重新分布 :交感兴奋皮肤、骨骼肌、内脏血管收缩;乳酸、腺苷、PGI2等使心、脑血管扩张3. 肺血管收缩缺氧的直接作用:体液因素:TXA2、ET; PGI2、NO ;交感神经的作用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1、外周血管扩张和呼吸幅度降低回心血量Bp2、肺动脉高压血液系统1. RBC Hb 急性缺氧:交感神经兴奋,血液重分布肝、脾储血释放慢性缺氧:肾脏 EPO骨髓造血加强 Rbc过多,组织血流量,失去代偿意义Hb释放O2 2,3-DPG PO260mmHg , Hb
16、 与O2结合受阻,S O2 , 失去代偿意义。名词解释1.缺氧: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细胞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2.血氧分压: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3.血氧容量:100 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4.血氧含量:体内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结合氧和溶解氧。5.发绀: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当食入大量含硝酸盐食物后,硝酸盐在肠道被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可使血红蛋白氧化高铁血红蛋白,导致患者皮肤、粘膜类似于发绀的颜色。第六章 发热名词解释1.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就称为发
17、热。2.发热激活物:能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的物质。3.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机体产热散失平衡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4.内生致热原 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第九章 应激知识表格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1)应激原蓝斑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急性应激反应;(2)生理意义:心功能增强组织供血;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骨骼肌的供血;支气管扩张供氧量;糖元、脂肪分解 能量供应;促进多种激素的分泌。(3)持续时间过长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心肌耗氧量应激性心功能异常;
18、外周血管持续收缩应激性高血压,组织缺血;血小板数目 及粘附聚集诱发DIC;分解代谢能量过度消耗。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1)疼痛、 恐惧、感染、出血、低血糖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通过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控制腺垂体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调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2)生理意义:提高抵抗力;升高血糖;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 抗炎、抗免疫和抗过敏。(3)不利影响:负氮平衡;免疫功能过低;应激性胃粘膜病变。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定义:是指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19、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可分为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各期的特点警觉期保护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或回避损伤的能力。抵抗期警觉反应逐步消退;出现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适应、抵抗能力增强。衰竭期抵抗能力耗竭;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但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内环境明显失衡;出现应激相关的疾病。名词解释1.应激:指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2.应激原: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任何刺激都可成为应激原。3.热休克蛋白(HSP):应激反应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在
20、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俗称“分子伴娘”,因为其功能是帮助蛋白质折叠,移位,复性,降解但是自身不是其底物或是产物。4.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第十一章 休克名词解释1.休克:shock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重要脏器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自我输液:指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内压显著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加以及抗利尿激素、醛固酮释放增多,促进钠水重吸收,增加回心血量的代偿措施
21、。3.自我输血:指在休克早期,由于大量缩血管物质释放,使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以及动-静脉吻合支开放,静脉回流增加的代偿措施。简答题1.简述休克各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机制、代偿意义以及临床表现。(一)休克早期,以微循环痉挛、缺血为主微循环变化: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减少;血液流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路迅速流入微循环;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机制:失血、创伤等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释放的儿茶酚胺一方面作用于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微血管的受体,导致微血管显著收缩;另一方面作用于动静脉短路的受体,动静脉短路开放,微循环动脉血灌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生理学 重点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