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36页).doc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3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36页).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 35 页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万
2、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二上年级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
3、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
4、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
5、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
6、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主要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这一单元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整个单元的知识用一连串的情境串连。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第二,在每个例题中,教材都展示了多种
7、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2教学目标。本单元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第一,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思考与建议。解决问题不同于过去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提倡让学生多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使数学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1)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
8、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往往提供了现成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直接从解决问题开始。而实验教材的“解决问题”仅仅为学生展现了现实生活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观察情境、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可见,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解决问题”教学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明显前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以现实生活情境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个已知条件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告诉学生。因此,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前,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比如,第4页例1呈现后,我们要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让学生有序地表述出已经知道的条件和所要解决的
9、问题。如“原来有22人在看戏,后来有6人去玩跷跷板了,现在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已知的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接下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表述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顺便提一下在实践中,很多老师也发现学习图文结合应用题之后,学生会做图文结合应用题,而不会做文字应用题了。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分析解读图中的信息之后,我们不妨用文字表示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题结构。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步计算解答的。对于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可以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解决的可以
10、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学生的提问不着边际,不能较快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时需要我们加强提问指导,让学生逐步理解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2)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初步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我们要安排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学习小组进行指导,特别要注意发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为全班交流作好准备。在小组内充分研讨后,再组织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分享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感悟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标准理念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11、中,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数量关系的分析,已经不再需要学生比较规范的阐述了,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的经验描述出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以了,这也是“解决问题”教学有别于原教材“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然而,这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自身的经验去完成的。本单元三个例题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一致的,但在知识目标把握上应各有侧重。例1在学生分步解答的基础上,重点要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例2中第一次出现了“小括号”,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一次,重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体验、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教学时,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改写成综合算式,以引发矛盾冲突,再组织讨论,让学
12、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弊端之一是仅仅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忽视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学生的现实生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过适度的数学抽象,问题和条件相对比较明确的现实生活情境,这主要是指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
13、题,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情境的意义,自主解决问题。二是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如我们在学习例题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题。本单元练习的安排体现了现实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7页第4题和第11页第4题,均选择了“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现实题材,信息十分丰富,并分别与“比多少”、“倍数问题”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学习学习相对感觉困难。特别一提的是这张表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1)主场得分与客场得分为何意?大部分学生是不明白的;(2)中国、阿联酋等球队解释一下,学生能理解,但阿联酋、乌兹别克
14、斯坦、卡塔尔这几个国名太难读了,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还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新课程实施的开始阶段,“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内容,其许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需要实验教师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1、主要内容2、具体特点和教学建议。(1)突出了概念教学。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平均分”“除法”,以往教材把平均分和除法结合起来放在一个课时中完成。而我们现在实验教材中把除
15、法认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217页,二是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的概念1822。A、教材12页给我们呈现了春游食品情景图,每人2瓶矿泉水、2个面包、3个桔子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到这些物体每份都是同样多或者是一样多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例1的教学,4个小朋友给5位同学分东西,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替代这些物体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再概括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做一做中,出现“平均分成5份”,这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我们先让学生思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用学具摆或者画一画,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再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从上
16、面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例1主要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例2就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多种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可以两个两个分,也可以3个3个分等等,像这样让学生经历多种方式平均分的过程,这是以前我们教材中是没有的。例3的分法与例2的分法又存在着不同,它是把一些物体按照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这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包含除。但是在这册教材中编者已经淡化了等分除和包含除的之间的含义,所以我们不必告诉学生例2是等分除,例3是包含除。同时例3还把平均分的活动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也就是用平均分去解决问题。为下面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做好铺垫。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一下“限坐4人”是什么意思?通过这3个例题的教学,经历多次
17、分东西的活动,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一步一步的加深。因此在教学这个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同时这里3个例题我们可以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才引出了除法的认识,在书本第18页,这里是第一次出现除法。B、除法教材中例4帮熊猫分东西的活动,去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盘放几个?”,引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新的运算去计算呢?从而引出除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243这个算式12、3、4所表示的意义、读法写法需要这节课去掌握。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这个例题进行再加工改编继续为我所用,比如12竹笋放在2、3、6、12个盘子,每个盘子有几个呢?或者更加开放:12个竹笋可以还可以平均放几个
18、盘子,每个盘子几个。不仅巩固了新知,还发散了思维。例5是一种包含除的一种形式,同样要让学生掌握算式中20、4、5所表示的意义,以及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这里也是第一次出现名称。练习四帮助学生巩固除法的含义,读法写法、各个部分的名称等等知识。其中习题6,很多老师对这个题目有些争议。过去这样的题目只能写一道算式,但也有老师认为可以写两道算式。这种题目现在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我们来看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突出求商的过程。教材中的例1,用猴妈妈把12个桃子分给小猴的事例引入除法计算。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连加”“连减”“乘法口诀”等等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法求出123的商的过程,如:连减的方法、
19、乘法、乘法口诀等等方法,最后再到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前我们教材和教学是教师一步一步地牵引学习唯一地“用乘法口诀求商”,千人一面,全体学生在同一层面上发展;而现在的教材,鼓励学生从不同地角度思考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大胆放手,放开学生地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解题策略多样化。例2的教学主要是沟通乘除法之间的练习,借助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两道除法算式。练习中都没出现11,我们可以补充这道题给学生练习。(3)突出了知识的“孕伏”这个特点在问题解决这部分特别突出,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中包括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其中一步计算应用题在前面部分的教学中早就做好了铺垫。如:15页例3,18、1
20、9例4、5为例3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用26的口诀求商教学进一步孕府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怎么样提出除法数学问题,怎么样解决除法数学问题等等。正是因为有了前期大面积的孕府,所以例3的教学水到渠成,比较简单。在这里需要注意引导两道算式的单位名称不同。 例4是一个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是这个单元的难点。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1、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在“图形与变换”单元安排了认识锐角与钝角、简单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锐角与钝角的应用,理解平移、旋转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学会对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2、教材特点
21、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首先,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和图形变换应用的素材。例如在“游乐园”的主题图中展示了本单元要学习的所有内容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图形以及图形变换的丰富的感性经验。其次,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折纸、制作、作图、拼摆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锐角、钝角、平移、旋转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感知和体验图形的变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等。设计了一些既具探索性且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例如,第
22、45页的“拉一拉”“拼一拼”“转一转”等。让学生在这些充满童趣的操作或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3、具体教学思考与建议(一)关于锐角和钝角(P38)1、学习起点和所处地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学习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2、教学建议(1)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经历建模过程。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
23、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因而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实践活动:摆角。四人小组根据角的特点共同摆出大小不同的角比较分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标准,通过讨论形成以直角为参照物的分类,使学生经历锐角和钝角的产生过程。找角。在实物中找锐角、直角、钝角。画角。拼角。这里每一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2)增加估测活动。锐角和钝角,分别是在两个不同区间的两类角,在本学段对这两类角正确把握的途径之一,实际上是对0-90度和90-180度这两个区间角的正确估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人教版 小学 数学 年级 下册 教材 分析 3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