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程序.ppt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审计程序第一节 审计程序概述一、广义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工作步骤、内容和顺序,一般包括准备、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相应的工作内容。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包括:(一)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业务承接、签订业务约定书、计划审计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全面识别和评估可能导致交易或账户余额、列报和财务报表认定发生错报的风险因素;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初步确定检查风险水平;考虑错误和舞弊、法律法规的遵循、持续经营、环境的影响;制定经济有效的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第一节 审计程序概述n(二)实施阶段n主要内容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内部控
2、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然后,根据检查风险及重要性水平确定抽样规模,对抽取的样本实施实质性程序。n(三)报告阶段n主要内容是全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整理、评价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第一节 审计程序概述二、狭义的审计程序n狭义的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为了获取审计证据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内容的结合。n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下列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1)检查记录或文件(2)检查有形资产(盘点)(3)观察(4)询问(5)函证(6)重新计算(7)重新执行(8)分
3、析程序。n又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实施这些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需要单独或综合运用第(1)至第(8)项所列审计程序。 第二节业务承接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n一、鉴证业务的承接要求一、鉴证业务的承接要求n业务承接决策一旦失误,轻则会给以后的审计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障碍,重则会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n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规定:项目负责人在确定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的接受与保持是否适当时,应当考虑下列主要事项:(1)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
4、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2)项目组是否具有执行审计业务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必要的时间和资源;(3)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组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承接鉴证业务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审性、业务类型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然后才考虑签约。第二节业务承接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定义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定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一经 约定各方签字认可,即成为法律上生效的契约,对各方均具有法定约束力。 (二)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1)财务报表审
5、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 第二节业务承接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n(2)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n(3)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n(4)审计范围。审计范围是指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的总和。n(5)执行审计工作的安排,包括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第二节
6、业务承接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n(6)审计报告格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其他沟通形式。n(7)由于测试的性质和审计的其他固有限制,以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重大错报可能仍然未被发现的风险。n(8)管理层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协助。n(9)注册会计师不受限制地接触任何与审计有关的记录、文件和所需要的其他信息。n(10)管理层对其作出的与审计有关的声明予以书面确认。n(11)注册会计师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第二节业务承接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n(12)审计收费,包括收费的计算基础和收费安排。n(13)违约责任。n(14)解决争议的方法。n(15)签约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
7、代表的签字盖章,以及签约双方加盖的公章等。n(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n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以下作用:(1)审计业务约定书可以促进签约双方的了解,尤其是促使委托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需要提供的合作;(2)审计业务约定书是鉴定签约双方责任和义务履行情况的依据;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一、计划审计工作n计划审计工作是对审计预期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制定一个总体战略和一套详细方案,其内容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n作用:n使审计业务以有效的方式实施,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n指导审计工作有步骤按时间进行n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审计力量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二、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计划的内容 n
8、(一)总体审计策略及其内容(一)总体审计策略及其内容n总体审计策略是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审计范围,对能够最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进行选择的基本思路和组织方式,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总体审计策略的内容1、审计业务的特征及审计范围 应说明是审计业务还是审阅业务,是提供合理保证还是有限保证,并界定审计范围。2、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及相应的时间安排审计报告的提交、审计工作的时间安排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3、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及重点审计领域n包括: (1)重要性水平n(2)可能发生存在较高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如异常的交易、容易遭受损失的资产、对法律
9、和法规的遵守情况、舞弊等n(3)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账户余额,如长期挂账项目逾期应收账款、呆滞存货n(4)关于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n(5)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财务报告要求及其他方面最近发生的重大变化等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4、审计资源的分配n(1)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就复杂的问题利用专家工作等;n(2)向具体审计领域分配资源的数量,包括安排到重要存货存放地观察存货盘点的项目组成员的数量、对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复核范围、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等;n(3)何时调配这些资源,包括是在期中审计阶段还是在关键的截止日期调配资源等;n(4)如何管理、指导、
10、监督这些资源的利用,包括预期何时召开项目组预备会和总结会、预期项目负责人和经理如何进行复核、是否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等。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二)具体审计计划及其内容n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n具体审计计划的主要内容有(1)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及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评估程序(其性质、时间和范围);(2)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程序(它们各自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其他审计程序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
11、审计程序的目的是指实施审计程序后的结果,如实施控制测试可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交易、帐户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程序的类型是指所选用的狭义审计程序,如检查、盘点、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n审计程序的时间是指审计人员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时间点或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n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审计程序的数量、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活动的观察次数等。第三节计划审计工作n三、计划审计工作的主要步骤n(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固有风险n(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初步评估控制风险n(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初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2、)n(三)初步评价重要性n(四)初步审计风险分析n(五)制定总体审计策略n(六)拟定具体审计计划第四节审计重要性一、重要性的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n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审计而言的n2.重要性概念必须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n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第四节审计重要性二、重要性的特征 1、数量特征:错报的金额大小 2、质量特征:错报的性质 从性质上考虑可能是重要的错报包括:n涉及舞弊与
13、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n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n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n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n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第四节审计重要性三、计划审计工作时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1、重要性水平的含义实际重要性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水平,具有客观性和不可确知性。(也就是教材定义的重要性)计划重要性水平:CPA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实际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结果。评价(或修正的)重要性水平:是指以计划重要性水平为基础,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用于评价审计结果的重要性水平。第四节审计重要性2、初步评价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审计人
14、员认为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尚不会影响合理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金额。一旦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超过这一最大金额,即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那么它就是重要的,因为它将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审计人员就将在审计报告中披露这一重大错报。 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 判断基础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审计人员对判断基础的选择有赖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环境。例如,对以盈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而对收益不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或非盈利组织,选择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作为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就不合适。 第四节审计重要性n计算方法:判断基础乘
15、以比率n税前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n资产总额的0.51。n净资产的1。n营业收入的0.51。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不同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不同时,选择低的第四节审计重要性3、初步评价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各类交易及账户余额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及账户余额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一般是将选定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给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第四节审计重要性 确定各账户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n各类交易及账户余额
16、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对于重要的账户或交易,审计人员应当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对于出现错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或交易,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高一些。n 各类交易及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4、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少。第四节审计重要性5、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n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两种:n一是在计划阶段的运用,用于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即编制审计计划。n此时,重要性被看做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报的限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财务
17、报表的错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n二是评价审计结果时的运用,此时,重要性被看做是某一错报或汇总的错报是否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n评价审计结果时运用的重要性水平n汇总的错报或漏报超过了重要性水平时的措施n尚未调整的错报接近或超过修正的重要性水平时的处理。第五节 审计风险n一、审计风险的概念n审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n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项目风险。n审计职业风险是指审计职业整体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风险。审计项目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审计单个项目时提出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存在于单个审计项目中,并由具体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来承担。n狭义的审计风
18、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狭义的审计风险是审计项目风险的具体化。第五节 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要素与审计风险模型(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经济业务发生或处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第五节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控制的。
19、检查风险是一种与审计程序的详简或审计证据的多少密切相关的一种风险。它的实际水平会随着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改变而改变。程序越详细,时间越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审计范围越大,则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发现错报的概率就越大,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就越低;反之则高。第五节 审计风险(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n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确定为二要素,即:n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n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n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影响构成了重大错报风险,或者说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n对于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虽然
20、没有能力改变它们,但却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充分了解、合理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并作为确定测试范围的依据。 第五节 审计风险n(三)审计风险模型运用的基本步骤n1.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n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的大小由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在审计实务中,通常将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定为10%、5%、1%等几个程度,或用高、中、低三个程度表示。n2.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n3. 运用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并据此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第五节 审计风险三、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实施风
21、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1. 风险评估程序n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了解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审计人员应当依据实施这些程序所获取的信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第五节 审计风险2、审计人员应当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n(1)询问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n(2)分析程序分析程序n例如,审计人员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得知本期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审计人员预期在销售收入未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销售成本的上升,毛利率应相
22、应下降。但是,审计人员通过分析程序发现,本期与上期的毛利率变化不大。审计人员可能据此认为销售成本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应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第五节 审计风险n(3)观察和检查观察和检查n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审计人员应当实施下列观察和检查程序:n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实地查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穿行测试。第五节 审计风险n穿行测试,又称全程测试、了解性测试,是指在每一类交易循环中选择一笔或若干笔业务进行测试,以验证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是否与审计工作
23、底稿上所描述的内部控制相一致。例如,为了复查购货循环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选择一笔或若干笔购货业务,把包括请购、订货、验收、保管、核票、付款、登账在内的整个购货业务流程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购货循环内部控制中各环节实际执行情况是否与其所了解的内部控制相一致。若发现实际执行情况与审计工作底稿中的有关描述不一致,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加以修正。n需要指出的是,穿行测试的困难在于肯定所有类型的每笔业务,能够确认都已复查过。如果在各种制度中有一项未经确证,就会使审计人员在工作底稿上的描述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一致,从而产生一定的风险。第五节 审计风险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内容(1)行业状
24、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行业状况主要包括: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 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主要包括: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定惯例;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活动;对开展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税收和贸易等政策;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关的环保要求。其他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的景气度;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及币值变动;国际经济环境和汇率变动。第五节 审计风险n(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n审计人员应当主要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
25、质: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n(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n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第五节 审计风险n(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n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与下列方面有关的目标和战略,并考虑相应的经营风险:行业发展,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等风险;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产品责任增加等风险;业务扩张,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等风险;新颁布的会
26、计法规,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执行法规不当或不完整,或会计处理成本增加等风险;监管要求,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法律责任增加等风险;本期及未来的融资条件,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由于无法满足融资条件而失去融资机会等风险;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难以融合等风险。n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但并非所有经营风险都会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考虑经营风险是否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第五节 审计风险n(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n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
27、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情况,考虑这种压力是否可能导致管理层采取行动,以至于增加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n(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第五节 审计风险n4、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n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下列事项和情况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n(1)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n(2)在高度波动的市场开展业务。n(3)在严厉、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开展业务。n(4)持续经营和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包括重要客户流失。n(5)融资能力受到限制。n(6)行业环境发生变化。n(7)供应链发生变化。n(8)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或进入新
28、的业务领域。第五节 审计风险n(9)开辟新的经营场所。n(10)发生重大收购、重组或其他非经常性事项。n(11)拟出售分支机构或业务分部。n(12)复杂的联营或合资。n(13)运用表外融资、特殊目的实体及其他复杂的融资协议。n(14)重大的关联方交易。n(15)缺乏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n(16)关键人员变动。n(17)内部控制薄弱。n(18)信息技术战略与经营战略不协调。n(19)信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第五节 审计风险n(20)安装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新的重大信息技术系统。n(21)经营活动或财务报告受到监管机构的调查。n(22)以往存在重大错报或本期期末出现重大会计调整。n(23)发生重大的
29、非常规交易。n(24)按照管理层特定意图记录的交易。n(25)应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制度。n(26)会计计量过程复杂。n(27)事项或交易在计量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n(28)存在未决诉讼和或有负债。第五节 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的丧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
30、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如,被审计单位存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表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又如,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交易,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第五节 审计风险n5、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n确定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包括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n实质性方案是指审计人员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n综合性方案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目的是查明
31、账户余额或报表项目是否真实、公允,是针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设计的。n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风险水平时,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往往更倾向于实质性方案。第五节 审计风险6、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n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程序。n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恰当选用实质性方案或综合性方案。无论选择何种方案,审计人员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 第五节 审计风险 四、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审计人员计划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人员计划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高,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少。 五、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