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学习基本知识.ppt





《佛教基础学习基本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基础学习基本知识.ppt(1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 教 入门知识闽南佛学院明法,本 讲 纲 要,一、佛教常见名词 二、佛教发展简史 三、佛教派系与佛法之传播 四、佛教基本教义 五、佛教修学步骤,一、佛教常见名词,佛教:佛教就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教是一种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为令一切众生都能达到佛陀那样至善圆满的境界。 佛陀与一切众生之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善恶业报规律上是平等的,众生若能依教修行也可以成为像佛陀那样的老师。,众生,是指众缘所生的生命体,这里“众缘”是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因有情识活动,所以也叫做“有情”。因每一众生的身、语、意行为不同,感召的果报体也不一样,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别。主要概括为十种,叫做十法界
2、。,十法界佛教的生命观: 佛教中把生命层次划分为十个等级,称为十法界。 其中又分为四种圣人与六种凡夫。,六种凡夫简称“六凡”,通常说的六道轮回也就是指这六道。,十法界 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 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 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 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 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 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 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
3、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总之感受果报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尽管生命层次有差别。而且每个层次的福报、智慧、寿命长短以及生存与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业力的规律是平等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命层次之高低是可以通过各种行为相互转化的。 不平等的生命现象是由不平等的行为造成的,如果把我们的现有生命状态看成是一种结果,那么必然会有跟这个结果相应的诸多原因。,三业: 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 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 善业、恶业、无记业。,六根: 根,能生之义。以能对外境产生感知认
4、识,所以叫做“根”。根有六种: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六根,又有“六受”、“六入”、“六处”等名。,六尘: 尘即染污之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旃檀沉
5、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四、味尘,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触,即着也。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纱衣上服等,是名触尘。 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于心中存留五尘影像,是名法尘。,六根清净: 即六种感官与外境相对时,不于境中生起喜欢或不喜欢之念,就是对种种外境无动于心,但心中了了分明。这在佛教中是相当高的境界。 六根不净: 即对境生心,为境所转。从这一点来说,凡夫莫不如此。,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
6、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四大皆空: 是指地水火风等四种物性没有永恒性,没有自主性,是因缘条件和合而存在。 四大不调: 是指身体健康受损。,五蕴: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7、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佛教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蕴所成。,大千世界佛教之世界观 合称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界、大千。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古代印度人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今之俗语乃袭用佛教“大千世
8、界”一词,转用于形容人间之纷纭诸相。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则称三千大千世界。,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缘起论佛教之宇宙发生论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
9、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小到个体生命,大到宇宙都是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和合而现起。 佛教中有四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所缘指外境,外境为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等无间缘:指心念活动,前念为后念生起之助缘。,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是也。 一、因缘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 二、等无间缘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 三、所缘缘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 四、增上缘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十二因缘佛教轮回说,1无明(贪嗔痴等烦恼) 2行(造作诸业
10、) 3 识(业识投胎)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 8 爱(对境生爱欲) 9取(追求造作) 10 有(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 11 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12 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三藏佛教的典籍 三藏是佛教典籍之统称,按内容划分为经藏,律藏,论藏。 经是关于修行方法的一类典籍,诠释“定学”。如地藏经、金刚经、弥陀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有佛说的,也有佛弟子说而得到佛陀认可的。,律指戒律,是佛教教主与后世祖师规定僧人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律典中包括两方面内容,就是戒与律。戒是个人行为准则,生活中什么应作什
11、么不应作,有一定的尺度。律是团体共住规约,处理团体事务之依据。 戒根据对象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 在家人受的戒为五戒与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 出家人受的戒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新出家的沙弥受持十条戒律叫做沙弥戒,二十岁后受的大戒二百五十条,叫做比丘戒,还有十重四十八轻叫做菩萨戒 。 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合称为三坛大戒。,论就是后代祖师解释佛经或根据佛经中某一议题进行发挥的书籍。按佛教专业术语可以分为“释经论”与“宗经论”。 如 阿弥陀经白话解、金刚经讲义、法华经句解、大乘玄论、 维摩经玄疏等。 三藏法师: 佛教中的经、律、论全部通达称为三藏法师。,三宝: 佛、法、僧称
12、为三宝。 佛:就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圣人,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法:是指释迦佛等圣贤所说与著述的一切佛教典籍,如法华经,金刚经以及种种律典与论典等。,僧:就是指传承与弘扬佛法的出家人,出家人中有贤圣僧与凡夫僧之别。 贤圣僧:就是那些修行有一定成就,达到“圣位”或“贤位”的境界的人。如我们近代的弘一法师,太虚大师等。 凡夫僧:就是修行功夫还不够,还达不到圣位贤位,还有很多习气毛病的出家人。,虚云老禅师,印顺导师,弘一大师,能海上师,归依:归投依靠的意思。 归依佛 梵语佛陀,华言觉。自觉、觉他,故名佛也。归者,反还之义。谓反邪师,还事正师也。依者,凭也。凭佛大觉,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
13、归依于佛,终不更归依其余外道、天神。,归依法 法即轨则之义。谓佛所说,若教若理,可为众生修行轨则,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也。依者,凭佛所说教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害。,归依僧: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出家三乘之人,其心与佛所说事理之法和合,故名僧也。归者,反外道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也;依者,凭信出家正行之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外道。,七众弟子佛教团体之称呼 七众者,谓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也。,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土。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以色
14、身也。亦名苾刍,盖苾刍,雪山香草名,草有五义,以喻比丘五德。(五义五德者,一体性柔软义,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二引蔓旁布义,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三馨香远闻义,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疗疼痛义,喻比丘能断烦恼之德;五不背日光义,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也。) 亲近承事佛法也。,二、比丘尼(亦名苾刍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又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 三、沙弥,梵语沙弥,又云室利摩理洛迦,华言息慈。谓止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以初入佛法之时,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四、沙弥尼,梵语沙弥尼,又云室利摩理迦,华言勤策女。谓精勤策进佛法功行故也。 五、式叉
15、摩那,梵语式叉摩那,华言学法女。行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二学六法,三学行法,是名学法女。(根本者,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也。六法者,不染心相触、不盗人四钱、不断畜生命、不小妄语、不非时食、不饮酒也。行法者,谓大尼之戒行也。),六、优婆塞,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梵语旧云邬波索迦,华言近事男。谓其自行清净,亲近承事佛法。 七、优婆夷,梵语优婆夷,华言清净女。梵语旧云邬波斯迦,华言近事女。谓其自行清净,,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
16、痴。,四摄: 布施摄: 爱语摄: 利行摄: 同事摄: 菩萨以此四事摄化众生。,二、佛教发展简史,(一)佛教之创立 1,佛教创立前的印度文化背景 佛教创立前,印度是奴隶制社会,有诸多哲学流派与宗教派系。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根据摩奴法典将印度民众分为四个等级,叫做“四姓阶级”。,第一阶级是婆罗门, 婆罗门族是古印度的宗教徒,是当时的贵族,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权利,巩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把印度社会的民众分成四个阶级,将自己列在第一。他们的权威都依靠一卷摩奴法典,其他阶级的种族,要无条件的信奉和接受。,第二个阶级是刹帝利, 是与婆罗门同样被尊敬着的王族。这些王族,就和我国当初封建
17、制度下群雄割据的时代类似。自古的国王,都是世袭家的天下,国家的土地、财宝,都好像是王族的私有品,别的人民都好像为他们服劳役而生的,印度当然也不会例外。第三阶级是吠舍, 这在我国就是所谓农工商的阶级,他们受婆罗门和刹帝利权势所压迫,虽有人身自由,却无受教育的权利。,第四阶级是首陀罗, 他们是被征服者,婆罗门说他们是初到人间来受生,是一种最下贱的人。在婆罗门金科玉律的摩奴法典里第八章第二百七十节、及二百七十二节就有这样的记载:初生的人就是首陀罗,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举再生人的名或姓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红的铁针插进他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
18、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耳里或口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首陀罗地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惨!,2,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 (1)佛教创立之时间地点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大约与中国孔子同时。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2)悉达多太子生平 相传他诞生于蓝毗尼花园。释迦牟尼长大后深感人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而至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人生真谛,终于在一天晚上大
19、彻大悟而成道。得道后,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尸那迦圆寂(涅槃)。,(3)佛教四大圣地 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大圣迹。,(二)佛教在印度之发展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1,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前200年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基础 学习 基本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