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有关研究话题).ppt
《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有关研究话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有关研究话题).ppt(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主要内容,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一节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Carl Rogers其人 1902-1987 美国人 排行第四 童年生活在十分严格、没有通融余地的宗教舆论气氛中,没有电影、跳舞、喝酒、打牌、朋友。只有以书为伴,孤独 1919,初修农业,后转历史 1922,北京,世界学生基督教同盟代表大会,6个月的旅行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认识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可以真诚地和睦相处,从而摆脱了父母保守的宗教思想 “能够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结论
2、,并采取我自己的立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1924年大学毕业后,考入纽约联合神学院读研究生,准备从事宗教工作,但对“拯救人的最好途径要从宗教教义中寻找”的看法产生怀疑.在那里结识了两位重要的心理学家华生和纽科姆 两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并在1928年获硕士学位。期间结识了著名精神分析家阿德勒和临床医学家霍林沃斯,1928年受聘于纽约罗彻斯特“儿童研究室” ,边学边干。 1931年获博士学位。 1940年受聘为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此阐发了与病人进行谈话和心理疗法的一些新的观点,发现自己开创的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 19451957年任芝加哥大学
3、心理学教授,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我将进行试验,放手让学生和班集体自己选择方向,并且以他们自己选择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取得的进步。” 在长期的心理治疗中,罗杰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论,而关于自我的理论则构成了他的人格理论的核心。,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的经验世界里。这个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构成了他们的“现象场”,包括对自然、
4、社会以及自己的认识。人们对外界的反应主要是由他们的“现象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世界决定的。尽管“现象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一定准确。因此,尽管只有一个客观世界,但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现象场”都是不同的。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世界。 人们是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个世界中去的。 人们遵循“知觉”规律形成自己的“现象场”,一、现象场,二、人格动力:自我实现,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马斯洛提出的
5、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罗杰斯的人格动力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理论假设基础上:第一,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引导着。第二,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或需要正向关怀(positive regard)。,自我实现倾向是指“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聪明、敏锐、机智、强健,他正处于最佳状态,是富有创造性的人,表现得胸有成竹、明察秋毫,毫无怀疑、踌躇。,积极看待的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与积极看待相反,那些漠
6、不关心、蔑视、讥讽、冷淡、憎恨、打骂等等称为消极看待。 随着自我的发展,积极看待的提供者更多从他人转向自己,也就是说个体能够自我珍重,接受自己,奖赏自己。,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 价值条件发生在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他人有条件地给予自己积极看待的时候,此时个体一方面感到被人称赞,另一方面又觉得与自己的“内心的呼声”机体评估过程不协调。,三、人格的结构: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的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 自我概念是人格
7、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机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 自我是现象场中的一部分,包括: 自己作为观察主体时,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我是”) 自己作为被观察的主体时,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别人看来,“我是”)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主观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一定相符 自我可以分为:实际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我包含有意识的内容,因而它是可操作的。罗杰斯为研究个体的自我结构创造了一种Q技术或称Q分类法(QSort),Q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者的评定和被试者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 运用 Q分类
8、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婴儿最初受到的良好的照顾会使他们形成“mighty-self and/or mighty-parent”因为他们的任何需要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 当他们的需要不能每次都得到及时、全面的满足时,他们的“万能自我”开始动摇。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同时,“万能的自我”仍保留很长时间(甚至毕生都存有) 到青少年时期,“万能的自我”仍很强,但同时感受到最大限 度的外界约束和压力,自我经常经受挫折和打击。此时其行为表现最不可琢磨(急风暴雨时期),四、人格的发展,自我的逐渐成熟 当人们的自我与其实际表现不相符时,会促使人们调整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使自我与实际
9、情况相一致。这是自我逐渐成熟的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调整其自我概念,是自我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包括: 接受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实际表现); 调整自我,使其能够包容新的经验。,五、人格的适应,三个区域 自我与经验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 自我与经验一致的区域:自己的表现与自我概念是一致的。这 一区域所占比例越大,个体的自我就越成熟(区域 II) 自我中尚未被证实的部分:这一部分可能来源于“万能的自 我”,或者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人的看重或轻看)(区 域 I) 与自我不相符的实际表现:自己的作为,但与实际不一致(区 域 III),如果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失调,这个人就会
10、出现不完全的适应状况。 罗杰斯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体验到失调,只有严重的失调才会出现适应问题。 中等程度的失调可能产生神经官能症行为,严重的失调就会导致精神病。,六、个人中心疗法,1942 nondirective therapy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74 person-centered therapy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的最好的专家,他们有潜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治疗者的任务是促进受辅者对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探讨,以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治疗关系 :医师和患者建立很深的个人关系和主观关系不是像一位科学家和一个研究对象那样的关系,也不象一位医师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本主义 学派 人格 理论 代表人物 以及 有关 研究 钻研 话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