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八下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教案(47页).doc
《新北师大版八下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教案(4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八下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教案(47页).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北师大版八下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教案主备人沙春红使用人沙春红审核参加人员沙春红备课时间课题1.等腰三角形(一)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
2、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教学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教法、学法分析引导启发式通过温故知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的知识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媒体使用和选择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 导出公理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活动目的:经过一个暑假,学生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证明这个推论,可以让学生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后面的其他证明做好准备。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
4、明思路,但由于有了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具体证明如下:已知:如图,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CDEF(ASA)。第二环节:折纸活动 探索新知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
5、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活动目的:通过折纸活动过程,获得有关命题的证明思路,并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活动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上两个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挑选其一证明.其后,教师通过课件汇总各小组的结果以及具体证明方法,给学生明晰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
6、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高三条线重合活动目的:和学生一起完成性质定理的证明,可以让学生自主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明晰证明过程,意图给学生明晰一定的规范,起到一种引领作用;活动2,则是前面命题的直接推论,力图让学生形成拓广命题的意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练习。第四环节: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活动内容:学生自主完成P4第2题:如图(图略),在ABD中,C是BD上的一点,且ACBD,AC=BC=CD,(1)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2)求BAD的度数。活动目的:巩固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的应用,复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用法。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让学生畅谈收获,包括具体结论以及其中的思想
7、方法等。活动目的:形成及时总结语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提高学生能力。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1. 等腰三角形(一)教学反思主备人沙春红使用人沙春红审核参加人员沙春红备课时间课题1. 等腰三角形(二)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
8、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教学难点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教法、学法分析引导启发式通过温故知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的知识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媒体使用和选择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
9、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活动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第三环节:经典例题 变式练习活动内容: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
10、一议”: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如果AD=AC,AE=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变式能力、问题拓广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在上面等要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已知:如图,ABC中,AB=BC=AC求证:A=B=C=60.证明:在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 同理:C=A,A=B=C(等量代换) 又A
11、+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60 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 活动内容:在探索得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1. 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活动意图:在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综合证明法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 第六环节:探讨收获 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七环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1. 等腰三角形(二)教学反思主备人沙春红使用人沙春红审核参加人员沙春红备课时间课题1. 等腰三角形(三)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12、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反证法教法、学法分析引导启发式通过温故知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的知识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媒体使用和选择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过程:通过问题串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交流。 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 问题
13、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活动意图:设计是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第二环节:逆向思考,定理证明活动过程与效果:教师:上面,我们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例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生如图,在ABC中,B=C,要想证明AB=AC,只要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与AC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师你是如何想到的?
14、生由前面定理的证明获得启发,比如作BC的中线,或作A的平分线,或作BC上的高,都可以把ABC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师很好同学们可在练习本上尝试一下是否如此,然后分组讨论生我们组发现,如果作BC的中线,虽然把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但无法用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证明它们全等因为我们得到的条件是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是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后两种方法是可行的师那么就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教师可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并对推理证明过程讲评)(证明略)师我们用“反过来”思考问题,获得并证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
15、三角形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角对等边我们不仅发现了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也发现了数学语言的对称美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活动过程与效果:将书中的随堂练习提前到此,是为了及时巩固判定定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B=CAB=AC(等角对等边)第四环节:适时提问 导出反证法活动过程与效果:我们类比归纳获得一个数学结论,“反过来”思考问题也获得了一个数学结论如果否定命题的条件,是否也可获得一个数学结论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
16、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因为我画了几个三角形,观察并测量发现,如果两个角不相等,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但要像证明“等角对等边”那样却很难证明,因为它的条件和结论都是否定的”的确如此像这种从正面人手很难证明的结论,我们有没有别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呢?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再例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
17、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证法,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90,B=90,可得A+B=180,但ABA+B+C=180, “A+B=180”与“A+B+C=180”相矛盾,因此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引导学生思考:上一道面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引出反证法。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或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接着用“反过来”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最后结合实例了解了反证法的含义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与效果:在一节课结束之际,为培养学生思维的
18、综合性、灵活性特安排了2个练习。一个是通过平行线、角平分线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再通过线段的转换求图形的周长。另一个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察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1.如图,BD平分CBA,CD平分ACB,且MNBC,设AB=12,AC=18,求AMN的周长. .NMCBAD2. 现有等腰三角形纸片,如果能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原纸片一次剪开成两块等腰三角形纸片,问此时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 (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4)举例谈谈用反
19、证法说理的基本思路第七环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1. 等腰三角形(三)教学反思主备人沙春红使用人沙春红审核参加人员沙春红备课时间课题1. 等腰三角形(四)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在具体问题的证明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
20、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法、学法分析引导启发式通过温故知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的知识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媒体使用和选择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提问问题,引入新课活动内容:教师回顾前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从而引入
21、新课。活动目的: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同时回顾,也为后续探索提供了铺垫。活动效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般学生都能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对于等边三角形的判别,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如直接从等边三角形性质出发,当然也可能有学生考虑分步进行,现确定它是等腰三角形,再增补条件,确定它是等边三角形。这是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它是等边三角形呢?下面是实际教学中的部分师生活动实况:生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两边分别相等,所以我认为只要腰和底相等,等腰三角形就成了等边三角形生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分别都等于60我认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就是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版八下 数学 第一章 三角形 证明 教案 47
限制150内